心膂的意思

注音 ㄒ一ㄣ ㄌㄩˇ

拼音 xīn lǚ

基本釋義

⒈  心與脊骨。

⒉  喻主要的輔佐人員。亦以喻親信得力之人。

⒊  喻重要的部門或職任。

⒋  心思與精力。

⒌  猶心懷。

國語辭典修訂本

心膂「ㄒ一ㄣ ㄌㄩˇ」

⒈  心與脊骨,都是人體中重要的部分。比喻親信的人。

《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傳》:「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
《文選·庾亮·讓中書令表》:「今以臣之才,兼如此之嫌,而使內處心膂,外揔兵權。」

引證解釋

⒈  心與脊骨。

晉 陸機 《五等論》:“四體辭難,而心膂獲乂。”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詩序:“予心自念,豈予死於是乎?為之踟躕,心膂如割。”
明 皇甫濂 《悼子乘》詩:“奚但腸九迴,心膂成頽崩。”

⒉  喻主要的輔佐人員。亦以喻親信得力之人。

《書·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入作心膂,出為爪牙。”
唐 司空圖 《太尉琅琊王公中生祠碑》:“心膂連營,蓄雷霆於北落;股肱重鎮,寄柱石於東門。”
明 夏完淳 《三國論》:“原夫 豐 配 去而 青 冀 衰, 葛 陸 盡而 吳 蜀 斃。興替之兆,實由心膂。”

⒊  喻重要的部門或職任。

晉 庾亮 《讓中書監表》:“今以臣之才,兼如此之嫌,而使內處心膂,外總兵權,以此求治,未之聞也。”
元 白樸 《梧桐雨》楔子:“幼讀儒書,兼通韜略,為藩鎮之名臣,受心膂之重寄。”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清方檔案》:“臣愚以為朝廷於 袁世凱 等既寄以心膂,似宜盡去其牽掣。”

⒋  心思與精力。

晉 張華 《勞還師歌》:“將士齊心膂,感義忘其私。”
《舊唐書·太宗紀下》:“所以 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
宋 范仲淹 《謝傳宣表》:“如朝廷未議解兵,臣願奔走塞下,再竭心膂,少贖過尤。”

⒌  猶心懷。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六:“不過豪俠使氣,狂醉於花月之間耳,社稷蒼生,曾不繫其心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