寢廟的意思

注音 ㄑ一ㄣˇ ㄇ一ㄠˋ

拼音 qǐn miào

基本釋義

⒈  古代宗廟的正殿稱廟,後殿稱寢,合稱寢廟。

⒉  住宅和宗廟。有時亦泛指住宅。

國語辭典修訂本

寢廟「ㄑ一ㄣˇ ㄇ一ㄠˋ」

⒈  舊稱皇帝宗廟的前殿為廟,後殿為寢。亦用以泛指宗廟。

《禮記·月令》:「寢廟畢備。」
漢·鄭玄·注:「凡廟前曰廟,後曰寢。」
《史記·卷九九·叔孫通傳》:「先帝園陵寢廟,群臣莫習。」

⒉  泛指寢居之處。

《左傳·襄公四年》:「經吞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

引證解釋

⒈  古代宗廟的正殿稱廟,後殿稱寢,合稱寢廟。

《詩·小雅·巧言》:“奕奕寢廟,君子作之。”
《禮記·月令》:“寢廟畢備。”
鄭玄 注:“凡廟,前曰廟,後曰寢。”
孔穎達 疏:“廟是接神之處,其處尊,故在前,寢,衣冠所藏之處,對廟為卑,故在後。但廟制有東西廂,有序牆,寢制唯室而已。故《釋宮》雲‘室有東西廂曰廟,無東西廂有室曰寢’是也。”
《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先帝園陵寢廟,群臣莫習。”
章炳麟 《訄書·訂文》:“五世之廟,可以觀怪, 禹 之鑄鼎而為離鬽, 屈原 之觀 楚 寢廟而作《天問》。”

⒉  住宅和宗廟。有時亦泛指住宅。

《詩·大雅·崧高》:“有俶其城,寢廟既成。”
孔穎達 疏:“寢,人所處,廟神亦有寢,但此宜揔據人神,不應獨言廟事,故以為人寢也。”
《左傳·襄公四年》:“經起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晝伏夜動,不穴於寢廟,畏人故也。”
王引之 《經義述聞·春秋左傳》:“經言寢廟,多指宗廟言之,此寢廟則指人之寢室言之,寢室為人之所居,故鼠不敢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