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的意思
注音 ㄊ一ㄢ ㄊㄢˊ
拼音 tiān tán
基本釋義
⒈ 明清兩代帝王用以祭天和祈禱豐年的建築。在原北京外城的東南部。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總面積為273公頃。主要建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縱軸上。
英The Temple of Heaven in Beijing;
國語辭典簡編本
天壇「ㄊㄧㄢ ㄊㄢˊ」
1.古代帝王祭天的高臺。
造句古代帝王每年都要在天壇祭天和祈求豐年。
2.位於北平市正陽門外大祀殿南方之地。為明、清兩代帝王祭天之處。
造句明、清兩代帝王按古禮,在每年冬至這一天,要到天壇行祭天禮。
天壇「ㄊ一ㄢ ㄊㄢˊ」
⒈ 古代帝王祭天的高臺。
引《宋書·卷二一·禮志三》:「光武建武中,不立北郊,故後地之祇,常配食天壇,山川群望皆在營內,凡一千五百一十四神。」
⒉ 地名。位於北平市正陽門外大祀殿之南。為明、清兩代帝王祭天之處。
引證解釋
⒈ 封建帝王祭天的高臺。
引《宋書·禮志三》:“光武 建武 中,不立北郊,故後地之祇常配食天壇。”
《南齊書·禮志上》:“郊為天壇。”
⒉ 王屋山 的絕頂,相傳為 黃帝 禮天處。
引唐 杜甫 《昔遊》詩:“王喬 下 天壇,微月映皓鶴。”
仇兆鰲 注:“王屋山 絶頂曰 天壇。”
宋 陳師道 《談叢》卷十八:“王屋 天壇,道書雲 黃帝 禮天處也。”
⒊ 指 北京 的天壇,為 明 清 兩代帝王用以祭天和祈禱豐年之處。始建於 明 永樂 十八年(公元1420年)。是我國現存的規模最大的封建時代祭祀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