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善懲惡的意思
注音 ㄑㄨㄢˋ ㄕㄢˋ ㄔㄥˊ ㄜˋ
拼音 quàn shàn chéng è
詞性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左傳·成公十四年》:“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後以“勸善懲惡”指獎勉勸勵有善行的人,懲戒有惡行的人。亦作:勸善黜惡、勸善戒惡。
勸善懲惡「ㄑㄨㄢˋ ㄕㄢˋ ㄔㄥˊ ㄜˋ」
⒈ 獎勵善人,懲誡做奸犯科的人。語本漢·王符也作「勸善戒惡」、「勸善黜惡」。
引《左傳·成公十四年》:「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潛夫論·三式》:「今則不然,有功不賞,無德不削,甚非勸善懲惡,誘進忠賢,移風易俗之法術也。」
《漢書·卷七六·張敞傳》:「敞辭之官,自請治劇郡非賞罰無以勸善懲惡,吏追捕有功效者,願得壹切比三輔尤異。」
引證解釋
⒈ 亦作“勸善黜惡”、“勸善戒惡”。
引《左傳·成公十四年》:“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脩之?”
《漢書·張敞傳》:“自請治劇郡非賞罰無以勸善懲惡,吏追捕有功效者,願得壹切比 三輔 尤異。”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結構》:“凡作傳奇者,先要滌去此種肺腸,務存忠厚之心……以之勸善懲惡則可,以之欺善作惡則不可。”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五:“這裡雖然充分地包含著勸善懲惡、喚醒民族性的意思,但……它可以說是 中國 無產階級文藝的鼻祖。”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三》:“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斥,在上位而不進賢者退,此所以勸善黜惡也。”
晉 袁巨集 《後漢紀·賈逵傳》:“彊幹弱枝,勸善戒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