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釋的意思
注音 ㄅ一ㄥ ㄕˋ
拼音 bīng shì
詞性 動詞
基本釋義
⒈ 像冰一樣融化,比喻懷疑、嫌隙等完全消除。
例疑團冰釋。
英disappearance of misunderstanding;
國語辭典簡編本
冰釋「ㄅㄧㄥ ㄕˋ」
比喻嫌隙、懷疑、誤會等完全消失。
造句經過第三者的協調,他們之間的誤會已經冰釋,又和好如常了。
冰釋「ㄅ一ㄥ ㄕˋ」
⒈ 像冰溶解消散,不留痕跡。比喻嫌隙、懷疑、誤會等完全消失。
引南朝梁·蕭統〈文選序〉:「冰釋泉湧,金相玉振。」
《文選·杜預·春秋左氏傳序》:「渙然冰釋,怡然理順。」
例如:「他們之間的誤會已冰釋,握手言歡了。」
引證解釋
⒈ 原謂冰溶化消失。後用以喻指渙散或離散。
引《老子》:“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與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
漢 桓寬 《鹽鐵論·刺權》:“是以耕者釋耒而不勤,百姓冰釋而懈怠。何者?己為之而彼取之。”
《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臣聞社鼷不灌,屋鼠不薰。何則?所託者然也。臣雖薄也,得蒙肺附;位雖卑也,得為東藩,屬又稱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鴻毛之重,群居黨議,朋友相為,使夫宗室擯卻,骨肉冰釋。斯 伯奇 所以流離, 比干 所以橫分也。”
顏師古 注:“冰釋,言銷散也。”
⒉ 常以喻疑點、隔閡、誤會等完全消除。
引唐 張說 《故吏部侍郎元公碑銘》:“七歲屬文,邈有高致。十四通五經大旨,百家之言,先儒未諭,一覽冰釋。”
明 李贄 《寄答留都》:“我但不敢害人,勿管彼之説我害人。則處己處彼,兩得其當,紛紛之言,自然冰釋。”
清 李漁 《憐香伴·強媒》:“老舅與他原是夙好,又受新知,雖有嫌疑,自然冰釋。”
郭沫若 《創造十年》九:“原稿我寄還了 壽昌,他的疑團也就冰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