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的意思

注音 ㄍㄨㄥ ㄔㄜ

拼音 gōng chē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公共汽車。

西門町到公館,坐公車要二十分鐘。

bus;

⒉  公家的車輛。

cars provided by an organization;

⒊  漢代官署名。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我太史令。——《後漢書·張衡傳》
因漢代曾用公家車馬接送應舉的人,後便以“公車”泛指入京應試的舉人。如一八九五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康有為聯合各省在京會試舉人聯名上書,即稱“公車上書”

name of government office in Han time;

國語辭典簡編本

公車「ㄍㄨㄥ ㄔㄜ」

一種公眾運輸工具。有固定的行駛路線,並在沿線設立停靠站,收費載送乘客。

造句為了疏解花季時賞花的車潮,市政府呼籲民眾多以公車代步。 △公共汽車

國語辭典修訂本

公車「ㄍㄨㄥ ㄔㄜ」

⒈  兵車。

《詩經·魯頌·閟宮》:「公車千乘,朱英綠縢,二矛重弓。」

⒉  官車。

《周禮·春官·巾車》:「巾車掌公車之政令,辨其用與其旗物,而等敘之,以治其出入。」

⒊  漢代的官署名稱。掌管徵召,及受章奏,亦上書者所詣;清舉人入京會試叫上公車,就是依此而來。

《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買臣到西京上書,待詔公車。」

⒋  複姓。如秦公子針字伯車,後世別為公車氏。

⒈  公共汽車的縮稱。參見「公共汽車」條。

引證解釋

⒈  君主的兵車。

《詩·魯頌·閟宮》:“公車千乘,朱英緑縢,二矛重弓。”
鄭玄 箋:“兵車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
孔穎達 疏:“公之兵車有千乘矣。”

⒉  官車。

《周禮·春官·巾車》:“巾車掌公車之政令。”
鄭玄 注:“公,猶官也。”
《後漢書·霍諝傳》:“服闕,公車徵,再遷 北海 相,入為尚書僕射。”
唐 元結 《黍官引》:“公車詣魏闕,天子垂清問。”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偕計》:“茲奉嚴君而同上公車,須別慈母而載馳孔道。”

⒊  漢 代官署名。為衛尉的下屬機構,設公車令,掌管宮殿司馬門的警衛。天下上事及徵召等事宜,經由此處受理。後以指此類官署。

《史記·滑稽列傳》:“朔 初入 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
《後漢書·丁鴻傳》:“賜御衣及綬,稟食公車,與博士同禮。”
李賢 注:“公車,署名。公車所在,因以名。諸待詔者,皆居以待命,故令給食焉。”
唐 元稹 《高階婺州長史》:“爾等皆執藝術,待詔公車。”
《續資治通鑑·宋神宗熙寧七年》:“伏望詔求方正有道之士,召詣公車對策;如 司馬光、蘇轍 輩,復置左右,以輔聖德。”

⒋  漢 代以公家車馬遞送應徵的人,後因以“公車”為舉人應試的代稱。

明 王晫 《今世說·雅量》:“﹝ 李夢蘭 ﹞弱冠舉孝廉,公車不第,策蹇南歸,務益砥礪讀書。”
清 王應奎 《柳南隨筆》卷二:“家 西澗 先生説:‘ 張之杜 中 順治 辛卯舉人,連上公車不第,因就 朱方旦 問之。’”
清 王韜 《<日本雜事詩>序》:“而君時公車北上,以此相左。”

⒌  借指應試的舉子。

《花月痕》第二回:“那年春闈榜後,朝議舉行鴻詞科,因此各道公車,遲留觀望,不盡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