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史的意思
注音 ㄋㄟˋ ㄕˇ
拼音 nèi shǐ
基本釋義
⒈ 官名。西周始置,協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等政務。春秋時沿置。見《周禮·春官·內史》。
⒉ 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師。漢景帝分置左右內史。漢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⒊ 官名。西漢初,諸侯王國置內史,掌民政。歷代沿置,隋始廢。
⒋ 官名。隋文帝改中書省為內史省,置內史監、令各一員。隋煬帝改為內書省。唐高祖武德初復為內史省,三年改為中書省。後亦用以稱中書省的官員。
⒌ 古政區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內史治理,即以官名為名,不稱郡。治所在咸陽(今咸陽市東北)。轄境相當今陝西關中平原。漢景帝時分左、右內史。武帝時又分左、右內史為京兆尹、左馮翊和右扶風三個相當郡的政區,合稱“三輔”。
⒍ 複姓。周內史叔興的後代,以官為氏。見《通志·氏族略四》引漢應劭《風俗通》。
內史「ㄋㄟˋ ㄕˇ」
⒈ 職官名:(1) 周禮春官之屬,掌爵、祿、廢、置、殺、生、予、奪之法;隋代改中書內史令。民國初年,總統府亦嘗設內史,掌函牘。(2) 秦時設定,治理京師之地。漢官亦承此制。(3) 漢代稱諸侯之官,掌治國人。南朝梁·劉勰。
引《史記·卷八八·蒙恬列傳》:「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為秦將,攻齊,大破之,拜為內史。」
《漢書·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內史。」
《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傳·申公傳》:「周霸至膠西內史,夏寬至城陽內史。」
《文心雕龍·祝盟》:「又漢代山陵,哀策流文,周喪盛姬,內史執策。」
引證解釋
⒈ 官名。 西周 始置,協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等政務。 春秋 時沿置。見《周禮·春官·內史》。
引《左傳·襄公十年》:“使 周 內史選其族嗣,納諸 霍 人,禮也。”
杜預 注:“內史,掌爵祿廢置者。”
《孔子家語·執轡》:“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
⒉ 官名。 秦 官,掌治理京師。 漢景帝 分置左右內史。 漢武帝 太初 元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引《史記·蒙恬列傳》:“始皇 二十六年, 蒙恬 因家世得為 秦 將,攻 齊,大破之,拜為內史。”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景帝 即位,以 錯 為內史……法令多所更定。”
⒊ 官名。 西漢 初,諸侯王國置內史,掌民政。歷代沿置, 隋 始廢。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卷六:“漢 制,諸侯王國以相治民事,若郡之有太守也。
引晉 則以內史行太守事,國除為郡,則復稱太守,然二名往往混淆,史家亦互稱之。”
⒋ 官名。 隋文帝 改中書省為內史省,置內史監、令各一員。 隋煬帝 改為內書省。 唐高祖 武德 初復為內史省,三年改為中書省。後亦用以稱中書省的官員。參閱《通志·職官三》、《舊唐書·職官志二》。
引唐 皇甫冉 《韋中丞西廳海榴》詩:“海花爭讓候榴花,犯雪先開內史家。”
⒌ 古政區名。 秦 代京畿附近由內史治理,即以官名為名,不稱郡。治所在 咸陽 (今 咸陽市 東北)。轄境相當今 陝西 關中平原。漢景帝 時分左、右 內史。武帝 時又分左、右 內史 為 京兆尹、左馮翊 和 右扶風 三個相當郡的政區,合稱“三輔”。
引《漢書·地理志下》:“本 秦 京師為 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顏師古 注:“京師,天子所都畿內也。 秦 並天下,改立郡縣,而京畿所統,特號 內史,言其在內,以別於諸郡守也。”
⒍ 複姓。 周 內史 叔興 的後代,以官為氏。見《通志·氏族略四》引 漢 應劭 《風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