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辭的意思

注音 ㄅㄨˋ ㄘˊ

拼音 bù cí

基本釋義

⒈  樂意去幹,不辭讓或不推辭。

不辭勞苦。

be willing to;

國語辭典修訂本

不辭「ㄅㄨˋ ㄘˊ」

⒈  不推卻、不躲避。

《文選·張華·勵志詩》:「山不讓塵,川不辭盈;勉爾含弘,以隆德聲。」
《三國演義·第二六回》:「吾見兄長一面,雖萬死不辭。今回許昌,便辭曹操也。」

⒉  沒有說話,沒有意見。

《文選·屈原·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出不辭,乘迴風兮載雲旗。」
《道山清話》:「酒為知縣所飲,不辭。但有數銀盃,知縣既醉,不知下落。」

引證解釋

⒈  不辭讓;不推辭。

《莊子·天下》:“惠施 不辭而應,不慮而對,徧為説萬物,説而不休,多而無已。”
成玄英 疏:“不辭謝而應機,不思慮而對答。”
漢 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八章:“由於他這樣不辭勞苦,今天打中三個,明天擊倒五個,他的記錄表一直象響箭一般地直線上升。”

⒉  謂不向人告別。

《楚辭·九歌·少司命》:“人不言兮出不辭,乘迴風兮載雲旗。”
王逸 注:“言神往來奄忽,入不言語,出不訣辭。”
老舍 《駱駝祥子》十五:“他不想跟她去商議,他得走;想好了主意,給她個不辭而別。”

⒊  文詞不順,不成文。

《公羊傳·襄公五年》:“吳 何以稱人? 吳 鄫 人云則不辭。”
陳立 義疏:“方欲抑 鄫 在 吳 下,若 吳 仍常例稱國,則必書‘ 吳 鄫 人’,是辭不順也。”
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兩字義同而衍例》:“《周易·履》六三象傳‘不足以與行也。’按‘以’字衍文……學者不知‘與’字之即‘以’字,後更加‘以’字於‘與’字之上,轉為不辭矣。”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附錄《追論及補遺》二:“故由語法而言以‘子明保’釋為‘掌邦治’實甚不辭,而 羅君 所據《多方》、《洛誥》二語亦同不足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