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緘其口的意思
注音 ㄙㄢ ㄐ一ㄢ ㄑ一ˊ ㄎㄡˇ
拼音 sān jiān qí kǒu
基本釋義
⒈ 形容說話極其謹慎、不輕易開口。
英speak with caution; absolute refusal to talk with one's mouth sealed more than once;
相似詞
默不做聲 諱莫如深 默默無言 一言為定 道路以目 言必有據 守口如瓶 一諾千金 默不作聲 緘口不言
相反詞
法語 bouche cousue
國語辭典簡編本
三緘其口「ㄙㄢ ㄐㄧㄢ ㄑㄧˊ ㄎㄡˇ」
比喻言語謹慎或閉口不說話。
造句對於不了解的事,我們最好三緘其口,以免多言而壞了大事。
三緘其口「ㄙㄢ ㄐ一ㄢ ㄑ一ˊ ㄎㄡˇ」
⒈ 言語謹慎或不說話。
引《孔子家語·卷三·觀周》:「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一·姚崇》:「欽之伊何?三命而走;謹之伊何?三緘其口。」
引證解釋
⒈ 封口三重。緘,封。
引漢 劉向 《說苑·敬慎》:“孔子 之 周,觀於太廟,右陛之側,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後因指言語謹慎,少說或不說話。 蘇曼殊 《與某公書》:“區子 固非離經叛道之人,然此時男子多變為婦人,衲只好三緘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