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的意思

注音 ㄙㄢ ㄇㄟˋ

拼音 sān mèi

基本釋義

⒈  佛教用語,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領,真諦。

正令筆扛鼎,亦未造三昧。——陸游《示子過》
深得其中三昧。

(Budd.)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 knack; secret;


英文 Samadhi (Buddhist term)​

德語 Samadhi (Sprachw)​

法語 Samadhi

國語辭典簡編本

三昧「ㄙㄢ ㄇㄟˋ」

1.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的狀況。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無散亂或靜止的境界相似。

造句三昧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每一個修行者莫不想要提升到這個境界。 △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2.要訣、竅門。

造句經過老師以自己的詩詳細解說之後,我們深深體會作詩的箇中三昧

國語辭典修訂本

三昧「ㄙㄢ ㄇㄟˋ」

⒈  佛教謂修行者將心集中在一點的狀況。為胡語音譯。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無散亂或靜止的境界相似。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成實論·卷一二》:「今當論三昧。問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處是三昧相。』」

⒉  訣要、竅門。

《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純傳》:「之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
《紅樓夢·第四八回》:「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引證解釋

⒈  佛教語。梵文音譯。又譯“三摩地”。意譯為“正定”。謂屏除雜念,心不散亂,專注一境。

《大智度論》卷七:“何等為三昧?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
晉 慧遠 《唸佛三昧詩集序》:“夫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
宋 葉適 《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普濟 ﹞率州士女修唸佛三昧,以旌 昶 之績而嗣 忠 之業於無窮,志甚遠也。”
明 劉元卿 《賢奕編·仙釋》:“豈不聞善知識能迴三毒為三昧,迴六賊為六神,迴煩惱作菩提,迴無明為大智。”

⒉  奧妙;訣竅。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長沙 僧 懷素 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
宋 周紫芝 《竹坡詩話》:“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 王荊公 得此三昧。”
《紅樓夢》第四八回:“聽你説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 《藝海拾貝·數字與詩》:“我覺得 唐、宋 許多詩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⒊  指三昧真火。

《封神演義》第八回:“太一真人 動了心中三昧, 毘蘆仙 亦顯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