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月圓中秋夜為題的作文

以月圓中秋夜為題的作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又是一年中秋明月夜。推窗遠望,遼闊的藍藍天幕上,皓月當空,銀輝一瀉千里。房屋田地樹木好像罩上了一層朦朧的輕紗,寧靜清幽,若隱若現。蒼茫的暮色裡,秋蟲呢喃,宛轉悠揚,一唱一和,琴瑟和鳴......好美的中秋月圓夜啊。

  每年中秋節,母親總是備好一條新鮮的大鮁魚,斬頭去尾做紅燒魚,留下中段做鮁魚水餃,俗話說得好,好吃不如餃子。餃子一直都是我喜歡的美食,何況是我們膠東特色名吃鮁魚水餃呢。每年的中秋,我和姐姐無論再忙再遠都要回家,和母親一起包餃子,炒菜,歡度中秋佳節。我負責和麵,取出兩瓢麵粉,打雞蛋於碗中,加入適量的水調勻後慢慢倒入面盆,邊倒便和麵,直到麵粉成為柔軟的一個麵糰。蓋上保鮮膜,備用。

  此時母親用刀從尾部開始,直直向前把魚剖開,取出中間及兩邊的魚刺,然後用刀慢慢刮下魚肉,姐姐將五花肉和魚肉剁成肉糜,一同放入早已準備好的小盆中,加入適量的本地名牌正宗海水鹽,煙臺味極鮮醬油,料酒,自家的花生油,溫水泡過的花椒水,然後用筷子用力不停地順一個方向攪拌,便加水便攪動,水的多少非常關鍵,多了魚的鮮香減淡,少了餃子就不會鮮嫩。一直到肉餡非常粘溼為止。然後將韭菜切成碎末,放入盆中,輕輕攪勻,牛奶一樣白白的餡中點綴著點點新綠,爽心悅目。而此時麵糰也醒的差不多了。取出來放到面板上揉麵,反覆揉和直到麵糰非常細膩光滑勁道為止。

  手起刀落切下一塊麵團,搓成一個細長條,刀切劑或者用手扯,按扁,我拿起擀左手轉劑右手擀,擀成中間稍厚,邊緣薄薄的餃子皮。姐姐和母親包餃子,餃子快要包好了,我取柴生火,姐姐開始炒菜,這時候母親將大鐵鍋添足水,灶內加柴,火勢旺盛,一會大鍋中的水開了,熱氣升騰,母親把包好的兩大蓋水餃慢慢倒入翻滾的開水中,用勺子輕輕地推幾下防止餃子粘鍋,然後蓋上鍋蓋,開鍋後開啟鍋蓋,向沸騰的鍋中均勻地灑上冷水,然後蓋上鍋蓋繼續旺火煮,點兩次冷水鍋開後,餃子煮好了,大鍋內沸騰的水面上浮滿了肩並肩的餃子,看著鍋中沸騰的水餃,我的心思也沸騰了,一鍋鮁魚水餃,飽含著母親多少濃濃的深情愛意啊!

  母親麻利地取大盤撈出,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了桌,晶瑩剔透薄如蟬翼的外皮泛著點點綠意,賞心悅目,盤旋繚繞的熱氣中,圓滾滾白白胖胖的大餡餃子鮮香四溢,我情不自禁地大吸幾口氣,和姐姐一樣按耐不住自己急切的心情,每人拿起一個餃子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軟滑勁道的外皮,魚鮮,肉香,韭菜的新鮮可口在唇齒間久久徘徊縈繞,爽口爽心香而不膩。鮮鮮的湯汁順著嘴角往下流,美味瞬間流淌到全身的每個細胞,回味無窮。一家人圍著飯桌和和美美地吃著團圓飯,其樂融融。每每想到此情此景,內心總是湧起陣陣暖流。家鄉的的親人,家鄉的山水,家鄉的炊煙,家鄉的一草一木,無時無刻不牽動我的心。

  餃子象徵著團團圓圓,也由於餃子狀似元寶,因此也寓意著滾滾財源的祝福。吃餃子,象徵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與嚮往。在我們膠東半島,不僅逢年過節必包餃子,隨著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即便普通平常的日子,老百姓的餐桌上也少不了餃子這道美味佳餚。於是每年中秋回家吃餃子成了不成規矩的規矩,每次端起餃子,我總會想到爺爺。想到爺爺每年中秋吃完餃子總是感嘆“下次吃餃子要等到立冬了”,年紀幼小的'我並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我們小孩嘴饞,難道爺爺也這樣心急?隨著年齡地增長,我明白了爺爺話語的含義。

  早年的爺爺帶著兩個伯父,父親,姑姑在大連安家落戶,兩伯父均在大連結婚成家 。隨著年齡的增長,爺爺的故鄉情結越來越濃,終於帶著尚未成年的父親和姑姑回到了老家,全家剛回來的時候身無立錐之地,爺爺辛辛苦苦蓋房子,每天早起晚歸勞動掙工分養活一家老小。姑姑後來嫁給了威海的姑父又由於單位工作調動去了西安……時光讓我們漸漸地長大的同時也毫不留情地帶走了我們身邊的親人,因為在離家很遠的小鎮讀高中,也由於那時的交通訊息都不發達,我沒有見到爺爺最後一面,如今,父親二伯父和姑父也先後離去,從此天人永隔,留下我心中永遠的痛。

  忘不了爺爺曾給我買過的鉛筆盒,那個鉛筆盒曾伴隨著我上小學初中,伴我度過了快樂美好的少年時光,直到最後完全壞了不能用了為止;忘不了爺爺給的一把一把的糖果,那來自於大城市閃爍著晶瑩光芒漂亮的糖紙曾一度深深迷惑著我,可愛的小白兔,俏皮的金絲猴,飄動的紅燈籠,蒼勁的梅花,五顏六色的瓜果花卉圖案,無不令我深深痴迷。在我看來,每張糖果紙都有著不同的精彩故事,糖果紙對我的誘惑遠遠超過了香甜的糖果本身。我每種圖案挑選一張仔細展開洗淨,小心翼翼地壓平,精心收集了滿滿兩大盒,在哪個家家貧困灰黑藍的年代裡,奇光異彩的糖果紙用它絕非平常的美麗,溫暖愉悅著我年少的心扉;忘不了爺爺做的香噴噴的飯菜,做好後總是給我們姊妹盛上一碗;更忘不了他老人家對我的諄諄教誨。

  月是故鄉明,情是家鄉濃。遠在他鄉的伯父伯母,姑姑您們都好嗎?願皎潔的月光捎去我遠隔千里的祝福與問候: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