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創業計劃書
種植創業計劃書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創業計劃書的使用頻率逐漸增多,創業計劃書可以幫助創業者凝聚人心,有效管理。那麼擬定創業計劃書真的很難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種植創業計劃書,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種植創業計劃書1
一、晚秋黃梨簡介
晚秋黃梨是我國林果專家歷時八年,經過精心研究培育成功的梨類新品種,一經問世引起各方關注,2002年被中國經濟林協會認定為“中國名優品”,同年10月中央電視臺七套在“致富快車”欄目對中國晚秋黃梨進行了專題報導。
晚秋黃梨,其果實表現出果大、色鮮、皮薄、肉白、核小無渣,一梨四味的奇特優良品質。它富含多種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具有消食健胃、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生津止渴,解救抗癌等各種作業,經常食用具有抗氧化、抗輻射、補充水分等多種保健功效,耐存放(常溫下存放6個月),耐低溫(-5度不受凍害),存放不需冷庫,抗氧化能力強,運輸中出現扎傷、碰傷不易變質也是晚秋黃梨的五大特點。
二、市場概況
近年來,我國果業大力發展,但產生了各種問題:品種單,品種結構不合理,鴨梨、碭山梨、雪花梨比例過大,市場需求量較大的早中熟品種較少;新品種更新換代慢,老梨樹抗病能力差,施肥不合理,產品質量退化嚴重、果品風味差等一系列嚴重問題。由此推出我國傳統與現代先進技術相結合,發展特色品種的果品成為目前中國及國際市場的必然趨勢,故我公司生產的晚秋黃梨在我國的果品市場上的前景廣闊。
三、競爭分析
自晚秋黃梨品種培育成功以來,經過十幾年的種植與觀察及投放市場的調查資料顯示:晚秋黃梨在中國有廣闊的前景,目前種植晚秋黃梨的華北地區的種植面積並不多,其中包括北京懷柔,河北保定,廊坊等少數地區,且種植規模較小,主要以銷售樹苗為主,故在南陽地區的市場競爭相對較小。
四、競爭策略
1、給消費者的第一印象要好
在推銷過程中採用“先舍後得”的策略,讓消費者先認可我公司的產品,進行品牌銷售,以點帶面,吸引顧客群體,進行擴大銷售。
2、加大產品的研發力度
在保持市場水果供應的前提下,我公司將大力對果樹的果品加工,以適應消費者的需求,同時我公司將不斷改進生產技術,降低成本,提高產品價效比,以加強在同行業競爭對手間的優勢。
3、擴大生產規模
我公司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完成一定程度的積累後,我公司將擴大生產規模,以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提高同行業中的競爭力。
五、財務分析
我公司的主要固定資產為晚秋黃梨樹苗,到投入生產時所有基地全部種植兩年生的晚秋黃梨樹苗,每棵樹苗的平均市場價為6元/株,此外,我公司採用沼氣池中的沼渣和沼液作為肥料和殺蟲劑,而沼氣池的原材料是農作物的秸稈和糞便。我公司地處鄉村,公司周邊都是原材料的提供區。
故生產成本大大降低,人工方面:在我公司創業積累階段主要是樹苗的成長階段,預計有3名技術修建人員就可以保證田間管理。隨著公司的發展再根據需要招聘人才,以滿足公司運作的需要。另外就是包裝箱,公司將請專業的設計人員設計出符合我公司特點的產品包裝。
六、機遇與風險分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對梨的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外觀漂亮、色澤鮮美、口味脆香的優質鮮梨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特色梨和名優新品種梨供不應求。同時,梨的營養保健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市場對梨汁、梨罐頭、梨膏等加工品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據有關專家猜測,隨著我國人口增加,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來幾年國內對梨的.消費需求至少仍將保持4%的增長速度,據此推算,到20xx年我國鮮梨消費量將達到1500萬噸,梨汁的消費量將增加到12萬噸,摺合鮮梨100萬噸,到20xx年國內梨的總需求量將達到1600萬噸。
種植創業計劃書2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三農”、保障民生為宗旨,利用保險市場機制,全面鋪開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有效減少農戶因災損失,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
二、基本原則
(一)政府推動。各級政府透過財政補貼等調控手段,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種植戶等參加水稻種植保險,增強農業、農民抗風險能力。
(二)市場運作。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由商業保險機構進行經營管理,承擔理賠責任風險。
(三)參保自願。透過政策引導、經濟激勵及改進承保理賠服務方式,調動農民參保的積極性,促進農戶自願投保。
(四)協同推進。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應切實履行職責,妥善協調和處理工作中的具體問題,積極推進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工作。
三、主要內容
(一)參保物件。參保物件為種植水稻的農戶、國有農(林)場、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國有農(林)場、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農戶可單獨投保,其他農戶以行政村為單位投保。
(二)保險責任。在保險期間,種植的水稻遭受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內澇、風災、雹災、凍災、旱災和病蟲害等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三)保險期間。水稻種植保險期間從投保的水稻秧苗插齊或者移栽成活後起,至水稻收割時止。具體起止時間以保單載明日期為準。
(四)保險金額。按照“低保障、廣覆蓋”原則,以水稻生長期內所發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種子、化肥、農藥、灌溉、機耕和地膜成本,不包括人力成本)確定保險金額。全市統一保險金額為每造每畝400元。各縣(市、區)因提高保障程度,由此增加的保費由各縣(市、區)自行負責。
(五)保險費率和保險費。全市水稻種植保險費率統一按5%執行,保險費為每造每畝20元。
1、各級財政補貼標準。水稻種植保險保費各級政府承擔80%,即每造每畝16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35%(7元),省財政補貼30%(6元),市財政承擔5%(1元),縣(市、區)財政承擔10%(2元)。
2、水稻種植戶自負保費的20%,即每造每畝4元。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適當提高財政補貼標準。
四、實施辦法
(一)承保流程
1、各行政村農業保險協保員協助經辦保險機構收集農戶資料、保費,開具收據。農戶資料包括被保險人姓名、身份證號碼、種植面積、坐落地點、聯絡方式、銀行帳號等,並由農戶簽名確認。
2、鄉鎮協保機構協助經辦保險機構審定各行政村資料。
3、經辦保險機構收到參保資料進行稽核確認,收取保費(或辦理扣繳手續),分戶列印保險單,並交付至各鄉鎮協保機構,由其下發至各村參保農戶,確保保單到戶。
(二)查勘定損
1、報案報損。保險水稻受災後,農戶先向村協保員報告(或直接撥打經辦保險機構提供的報案電話),村協保員登記後向鄉鎮協保機構報告,由其彙總報經辦保險機構。
2、查勘定損。一般理賠案件由經辦保險機構與鄉鎮協保機構、村協保員組成查勘理賠小組,進行現場查勘、定損,確定損失面積和損失程度,做好記錄,並取得參保農戶(代表)的簽字認可。發生大面積災害或重大疑難案件時,由市、縣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聯席會議牽頭,縣、鎮農業部門、鄉鎮協保機構、村協保員、農民代表、經辦保險機構等組成核損理賠小組,共同查勘定損。
(三)賠償處理
理賠公示。經辦保險機構(或委託鄉鎮協保機構)要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將理賠明細張榜公佈,公示一週後,如無異議,由經辦保險機構委託相關金融機構,透過農戶卡、折撥付理賠款,確保理賠公開、賠款到戶。公示期間如有異議,須查明原因,妥善處理。
(四)經辦保險機構
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經辦保險機構在省農業廳招標的承保機構中擇優確定1到2家開展承保業務(具體按照省農業廳的工作細則進行)。
(五)保費繳交方式
農戶自負部分保費由村協保員協助經辦保險機構向農戶收取後上繳鄉鎮協保機構,由其統一上繳經辦保險機構。也可由經辦保險機構委託相關金融機構與農戶簽訂水稻種植保險保費代扣協議書,確認投保後由經辦保險機構提請金融機構從農戶提供的賬戶中扣繳。
五、保費補貼資金管理和撥付
(一)各級財政承擔的水稻種植保險保費補貼資金,應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確保足額安排。
(二)各級財政部門應設立專門科目管理保費補貼資金,保費補貼資金實行專項管理、分賬核算。
(三)要定期對保費補貼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確保專款專用。如發現經辦保險機構和有關單位提供虛假材料騙取保費補貼資金的,財政部門將扣回相應補貼資金,並視情節輕重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四)市級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保費補貼資金具體管理和撥付辦法參照省的要求由市財政局會同市農業局(市委農辦)、市金融工作局制定,並報省財政廳、省農業廳、廣東保監局備案。
(五)各縣(市、區)參照市的規定製定保費補貼資金具體管理和撥付辦法,並報市財政局、市農業局(市委農辦)和市金融工作局備案。
六、保障措施和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任務量大,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採取有效措施,推動水稻種植保險工作紮實有效開展。
(二)加強協調配合。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溝通,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農業部門主要負責水稻保險的組織協調、管理監督、宣傳發動、指導服務,提供農業生產基礎資料,與經辦保險機構共同制訂有關制度、條款、協議、技術規範和標準,稽核承保面積,協助查勘定損,向各有關部門通報情況。財政部門主要負責做好財政補貼資金的預算、籌集、撥付、管理、結算、監督等工作,及巨災風險準備金的管理。政府金融工作部門主要負責推動有關銀信機構與保險機構建立銀保聯動機制,加強對承保、理賠、服務等環節的監督,督促經辦保險機構履行保險賠償責任、提高服務水平等。氣象部門主要負責及時分析天氣形勢,預報可能出現的農業災情,提供有關氣象災害資料。經辦保檢機構要做好農戶檔案資料的收集、稽核、儲存和管理工作,建立農戶參保資料數字化資訊登記管理制度,確保檔案資料的真實、完整,加強承保、防災防損、查勘定損、理賠等專業化服務以及有關統計、報送、核算工作,把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放在首位,做到理賠服務“三到戶”,即查勘定損到戶、賠款支付到戶、理賠資訊公開到戶。
(三)加強宣傳發動。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經辦保險機構要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電視、電臺、報刊、網路等新聞媒體,透過召開專題會議、編印、張貼、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工作的重要意義、政策內容和投保、災損報案以及理賠的流程,做到家喻戶曉,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保險意識、風臉防範意識,引導農民積極主動投保。
(四)加強協保體系建設。各鄉鎮要按照省、市政府有關檔案要求指定專門機構負責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推廣、實施工作,聘請(專)兼職人員作為協保員,按照經辦保險機構的委託辦理推廣、承保、理賠等具體業務。經辦保險機構要對協保員進行培訓,對協保員開展工作予以指導。
(五)加強工作經費保障。經辦保險機構根據實際情況,按水稻保險保費收入的4-5%列支協保工作經費。市、縣(市、區)政府可根據實際安排工作保障經費。
(六)加強督促指導。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建立健全統籌協調、檢查指導工作機制,加強對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實施情況的督辦,確保我市政策性水稻種植保險工作順利開展。
種植創業計劃書3
一、生薑種植專案概況
(一)專案名稱:生薑種植
(二)專案負責:XXX
(三)主管部門:XXX
(四)專案內容、規模、目標:
1、內容:生薑(習稱姜、鮮姜、柴姜)是我國傳統大宗藥食兼用品種,又是藥材、蔬菜、調料。同時生薑有具有多種功能與療效。著眼於本地區生薑市場價值,故計劃種植生薑以供應市場需求。生薑具有很多價值,比如:
(1)降溫提神增進食慾
因為姜中含有姜醇、姜烯、水芹烯、檸檬醛和芳香等油性的揮發油;還有薑辣素、樹脂、澱粉和纖維等。所以,姜在炎熱時節有興奮、排汗降溫、提神等作用;可緩解疲勞、乏力、厭食、失眠、腹脹、腹痛等症狀;生薑還有健胃,增進食慾的作用。
(2)抗菌防病治療腸炎
美國和丹麥的科學家透過試驗證實,生薑乾粉可緩解暈動病之頭痛、眩暈、噁心、嘔吐等症狀,有效率達90%左右,且藥效可持續4小時以上。民間用吃生薑的辦法防止暈車、暈船,有的用生薑片貼內關穴,有明顯的防暈效果。盛夏季節,細菌生長繁殖異常活躍,容易汙染食物而引起急性腸胃炎,此時適當吃些生薑或用乾薑加茶用沸水沖泡後飲用,能起到防治作用。科學家透過研究發現,生薑能起到某些抗菌素的作用,尤其對沙門氏菌效果明顯。
(3)開胃健脾防暑救急
夏天,人們貪涼,喜愛電扇空調對著吹,很容易受寒,引起感冒。這時及時喝點薑糖水,將有助於驅逐體內風寒。中醫認為生薑能通神明,即提神醒腦。夏季中暑昏厥不省人事時,用薑汁一杯灌下,能使病人很快醒過來。對一般暑熱,表現為頭昏、心悸及胸悶噁心的病人,適當吃點生薑湯大有裨益。我國傳統的防暑中成藥——人丹,裡面就含有生薑的成分,目的就是驅風健胃和提神醒腦。同時還是生活中做菜時必不可少的一味調料。
2、規模:100畝(1畝=667公頃,100畝=6670公頃)露天土地。
3、目標:以帶動經濟發展為目的,增加就業為手段,使農業發展更快更迅速。爭取做到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更好的解決我村富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為大家提供創業致富的途徑。以科學的思想去發展,以反季節蔬菜為優勢,以綠色農業為導向。引進新品種,提高單位產量和品質。
(五)專案實施地點:貴州省
二、種植專案基本情況
(一)行業相關資訊:
20xx年生薑價格由5——6元/千克暴漲至12——14元/千克的天價,被網友戲稱為姜你軍引起眾多姜農的囤積惜售,期盼11年價格上漲,然而11年生薑市場飽和。
資料顯示,20xx年之前全國主產區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100——150萬畝左右產銷基本平衡,所以生薑價格穩定。20xx年生薑價格開始上漲,又08年的3——4元/千克漲到5——6元/千克極大刺激了農民的種姜熱情,種植面積激增到239萬畝,10年生薑價格暴漲更加激活了農民的熱情種植面積再增至300萬畝以上,20xx年已攀升至400萬畝左右。因為供需不協調,致使大量生薑庫存飽滿,價格隨之下跌,包括貴州與在內的全國各地從11年年初的6元/千克的收購價暴跌至0.8——1元/千克生薑價格的下跌,是因為產大於求導致的市場正常現象,預計在幾年或明年,生薑價格會有上漲。
(二)專案發起人及發起緣由:
1、專案發起人:XXX
2、發起緣由:
(1)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2)增加就業。
(3)滿足當地市場需求。
(4)增加新型農業產品。
(5)推動農業發展的多元化。
三、生薑種植專案可行性分析
(一)經濟可行性:生薑價格雖然在去年出現了下跌的情況,但是就xxx本地區來說,升降市場仍未飽和,價格的下降必然還會帶來生薑種植量的減少,根據市場規律,以及近期政府對農產品的支援政策來看,生薑價格會有提升,加之本地生薑種植的空白,所以,經過認真分析,本地生薑種植有良好前景。
(二)政策可行性:政府對農產品實行的價格補貼,大大打消了農民的種植擔憂,政策性的保險和財政補貼,讓種植生薑成為一項可行的專案。種植後只要參加生薑政策性保險,即便出現了一定的損失,有了保險賠償,我們的種植熱情依舊很高。
(三)技術可行性:生薑的種植及管理並不是很複雜,農民可以透過相關資料獲取種姜常識,可請鄉農科站的工作人員到田間地頭做指導,瞭解種植的注意事項。所以技術方面沒有太大問題。
(四)組織和人力資源可行性:種植面積決定了此專案不是一家一戶能完成的,初步計劃是一戶牽頭,帶動發展最好是xxx地區能形成一定規模,產生規模效應,輻射到周邊各兄弟村。種姜農忙時人手不夠,可僱傭一部分村民幫忙種植及管理。
四、生薑種植的專案優勢
(一)人力優勢:xxx地區農田多被用作農業生態示範區的建設用地,導致原本種地的農民閒臵,所以,本專案可以充分利用這種人力優勢。
(二)市場優勢:本地種植生薑的農戶極少,但是需求量大,大多的供應只是依靠一些散戶的少量種植及其外地流入,本地生薑有待開發。
(三)價格優勢:生薑產銷基本平衡,生薑價格穩定,不見大起大落。20xx年生薑價格開始上漲,由20xx年的3——4元,上漲至5——6元,畝效益高達2萬元左右,極大地刺激了產區廣大農民種植生薑的積極性,種植面積激增至239萬畝,20xx年生薑價格暴漲至12——14元,畝效益暴增至6——7萬元之後,更加激活了農民種姜的熱情,種植面積再增至300萬畝以上,20xx年已攀升至400萬畝左右。
(四)其他優勢: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援是至關重要的,還有農民的種植熱情高漲等等。
五、生薑種植專案的生產流程
(一)專案選址
1、地理位置:xxx地區寬廣低平地帶
2、自然情況:地勢平坦,地形廣闊,水源充足,土地資源良好,降水和熱量豐富,光照充足。
3、資源情況:水熱資源豐富,土地資源,以及光照資源豐富。
4、經濟情況:需要有足夠的經濟費用支援,作為種植成本投入。
(二)生薑種植
1、生薑播種生薑是一種喜溫怕寒的作物,發芽溫度適宜為15——18度。10度以下低溫以及土地適度太大都會導致根莖腐爛。在強光下葉片容易枯萎,因為生薑的根系不發達,對土壤的水分要求極高過幹過溼都不利於其發育,播種時透過塊莖的無性繁殖,所以播種時要千萬注意選好土地,注意土地的輪作,要下足基肥,合理密植,要選擇良種,提早種植,可增加產量。另外注意水分的控制。
2、田間管理
(1)適時追肥,合理排灌。人畜糞水是很好的選擇,將其與尿素一同很合後淋施。
(2)抓好姜疫預防工作,田間打藥,及時摘除染病植株,採用石灰粉滅菌,增施草木灰等鉀質肥料。
(3)實行套作,提高經濟效益。
3、產品銷售
生薑農產品種植採取以下銷售模式:
(1)以貴州省現代農業展示區為依託。
(2)為當地農家樂供貨。
(3)包裝好的成品進入貴陽市各大超市直銷。
(4)外地大客戶訂單批次銷售。
六、專案其他輔助事宜
(一)生薑種植中的環保問題評估及解決措施:這次種植我們將使用農家肥料,減少多有機肥的使用,將對環境影響降至最低,不會產生影響土地的廢水,相反地,這有利於增加土地的肥沃,我們將重複利用水資源,把水土流失減到最少。真正做到生態農業,生產出無公害的農產品。
(二)生薑種植基地專案總成本費用估算:此次生薑種植經費經預計,總共在25萬元左右,也是該專案總費用。
(三)生薑種植地的輪作問題研究:可根據生薑前期生長較緩慢,植株低矮,耐陰性強的特點,早春可在壟邊種植瓜菜、豆角、茄子等作物,達到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