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智慧的素材:“蘇必克陷阱”

有關智慧的素材:“蘇必克陷阱”

  導語:在日常生活、為人處世中,也應由人們的思考邏輯作為因應的模式或對策,唯有洞悉人性,才能讓人們生活更加愉快。下面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考素材,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一次雞尾酒會上,主持人宣佈拍賣一張千元大鈔,大家以50元為單位互相競價,出價最高和第二高的兩人,都要如數付給他所開的價錢,但只有前者獲得這張鈔票。接下來,大家開始此起彼伏地競價。當價錢抬高到500元時,只剩三四個人在競價。最後,只剩下甲乙兩人相持不下。

  當甲喊出“950元”時,乙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1050元。”會場裡出現一陣小小的騷動。主持人轉而得意地看著甲,等待他加價,或者退出。甲咬一咬牙,說:“2050元”。人群裡出現更大的騷動。此時,只見乙擺擺手,表示退出這個“瘋狂的拍賣”。結果,甲付出2050元買到那張千元鈔票,而乙則平白付出1050元。兩人“平分秋色”,各自損失的1050元都入了主持人的荷包。

  這就是著名的遊戲“蘇必克陷阱”,它是耶魯大學經濟學家蘇必克發明的。

  這個遊戲是由耶魯大學經濟學家蘇必克(Martin Shubik)發明的,因此被人們稱之為蘇必克實驗。只要選擇的時間地點正確,參與的人數較多且不相互聯合情況下,拍賣者似乎總能在實驗中獲得利益。但在這裡我們不是要討論這種“賺錢方式”,也不是去辯駁經濟學中關於“理性的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基本假設,而是探究人們在經濟行為中由於認識上的偏差所帶來的不理性行為。

  實際上這個遊戲也是一個陷阱。社會心理學家泰格(A.Teger)曾對參加此遊戲的人加以分析,發現掉入陷阱的人通常有兩個動機,一是經濟上的、一是人際關係上的。經濟動機包括渴望贏得那張千元大鈔、想贏回他的損失、想避免更多的損失;人際動機包括渴望挽回面子、證明自己是最好的'玩家及處罰對手等。從100元到1000元是報價的第一階段,報價人在此階段追逐差價利潤。每個人都看到有顯著的經濟利益而踴躍報價,因為大家都想到我可能只花1000元以下的成本就可以拿到那一千元,這種想法一直延續到競拍人的報價接近1000元。儘管在此過程中,有些競拍人已經發現自己掉進一個陷阱中,但已不能全身而退,他們都已投資了相當多,只有再增加投資以期掙脫困境。報價在1050元到2050元是第二階段,此階段報價人主要是想減少損失。當報價人報價在1000元以上時,他還會繼續往上報,因為他考慮到儘管他報價高出1000元,但如果拿到1000元鈔票,他的損失更少。於是在這種推理下,競價人在陷阱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後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人生到處有“陷阱”。在日常生活裡,大到商場上的競爭,小到等公車,都有類似的“陷阱”在等著你。假設公交車平常是二十分鐘一班,等待的時間超過十分鐘時,你會開始煩躁不安,但通常你會繼續等下去,等到超過二十分鐘公車還不來時,你除了咒罵外,也開始感到後悔——為什麼不在二十分鐘前走路或坐計程車去呢?但通常你還會繼續等下去,因為你已等了那麼多的時間,不甘心現在改坐計程車,結果就越陷越深,無法自拔,直到公車姍姍來遲,你心理的困境才獲得解脫。如果去細想,其實我們在投資股票上也會碰到類似的困境。人生有很多目標,但是並不是每個目標都會像公交車一樣會來臨,儘管它很遲。如果能從行為經濟學的觀點來判斷和理解,或許多少會降低這些“陷阱”帶來的不愉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