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1

  西王母是西華至妙之氣化生而成,與東王公分掌天下三界十方之男女仙籍,配位西方,其神格僅次於三清,十分崇高。

  相傳王母住在崑崙仙島,王母的瑤池蟠桃園,園裡種有蟠桃,食之可長生不老。亦稱為金母、瑤池金母、瑤池聖母、西王母。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2

  戰國: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負荊請罪(廉頗)、紙上談兵(趙括)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臥薪嚐膽(勾踐)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秦、: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懸樑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屍(馬援)、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雲)、封金掛印(關羽)、單刀赴會(關羽)望梅止渴(曹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草木皆兵(苻堅)、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秦檜)胸有成竹(文與可)

  寓言故事成語:

  坐井觀天、井底之蛙、刻舟求劍、狐假虎威、守株待兔、揠苗助長、葉公好龍、自相矛盾、掩耳盜鈴、南轅北轍、畫蛇添足、濫竽充數亡羊補牢、杯弓蛇影、買櫝還珠、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夜郎自大、黔驢技窮、杞人憂天

  動物成語

  【鼠】鼠目寸光、鼠肚雞腸、鼠竊狗盜、投鼠忌器、獐頭鼠目、膽小如鼠

  【牛】牛鬼蛇神、牛刀小試、牛鼎烹雞、汗牛充棟、對牛彈琴、九牛一毛

  【虎】虎視眈眈、虎口餘生、虎頭虎腦、虎背熊腰、虎頭蛇尾、虎落平陽、虎穴龍潭、放虎歸山、談虎色變、如虎添翼、騎虎難下、為虎作倀與虎謀皮、藏龍臥虎、狐假虎威、羊入虎口、狼吞虎嚥、龍行虎步、龍吟虎嘯、龍爭虎鬥、龍盤虎踞、龍騰虎躍、生龍活虎、降龍伏虎

  【兔】兔死狐悲、兔死狗烹、狡兔三窟、鳥飛兔走、守株待兔

  【龍】龍騰虎躍、龍飛鳳舞、龍馬精神、龍鳳呈祥、畫龍點睛、來龍去脈、攀龍附鳳、群龍無首、降龍伏虎、一龍一豬、老態龍鍾、筆走龍蛇龍潭虎穴、葉公好龍、望子成龍、車水馬龍、人中之龍

  【蛇】蛇蠍心腸、畫蛇添足、驚蛇入草、龍蛇混雜、杯弓蛇影、牛鬼蛇神、打草驚蛇、虛與委蛇、筆走龍蛇、春蚓秋蛇

  【馬】馬到成功、馬不停蹄、馬革裹屍、一馬當先、老馬識途、汗馬功勞、萬馬奔騰、犬馬之勞、萬馬齊喑、一馬平川、天馬行空、快馬加鞭走馬看花、信馬由韁、蛛絲馬跡、兵荒馬亂、人仰馬翻、人困馬乏、鞍前馬後、人強馬壯、猴年馬月、青梅竹馬、單槍匹馬、招兵買馬、心猿意馬、懸崖勒馬、千軍萬馬、香車寶馬指鹿為馬、害群之馬、厲兵秣馬、塞翁失馬、盲人瞎馬、脫僵之馬、金戈鐵馬

  【羊】羊質虎皮、羊腸小道、羊入虎口、亡羊補牢、虎入羊群、歧路亡羊、順手牽羊

  【猴】猴年馬月、沐猴而冠、尖嘴猴腮、殺雞嚇猴、殺雞儆猴

  【雞】雞毛蒜皮、雞鳴狗盜、雞飛蛋打、雞犬不寧、雞犬不留、雞犬升天、聞雞起舞、殺雞嚇猴、殺雞取卵、偷雞摸狗、鶴立雞群、小肚雞腸鼠肚雞腸、呆若木雞

  【狗】狗急跳牆、狗尾續貂、狗仗人勢、狗血噴頭、犬馬之勞、豬狗不如、雞犬不驚、兔死狗烹、鼠竊狗盜、狼心狗肺、狐朋狗友、偷雞摸狗畫虎類狗、關門打狗

  【豬】豬突豨勇、豬狗不如、殺豬宰羊、封豕長蛇、鳳頭豬肚、一龍一豬

  【鳥】鳥盡弓藏、笨鳥先飛、如鳥獸散、小鳥依人、驚弓鳥、飛禽走獸、珍禽異獸、衣冠禽獸、鳳毛麟角、鴉雀無聲、燕雀安知、鶴立雞群鶴髮童顏、風聲鶴唳、鶯歌燕舞、草長鶯飛、燕語鶯聲、鵲巢鳩佔、鸚鵡學舌、蜻蜓點水

  【獸】困獸猶鬥、如鳥獸散、人面獸心、飛禽走獸、珍禽異獸、衣冠禽獸、洪水猛獸、狼吞虎嚥、狼心狗肺、狼煙四起、狼子野心、狼狽不堪狼狽為奸、豺狼成性、豺狼當道、引狼入室、聲名狼藉、杯盤狼藉、豺狼成性、狐疑不決、鹿死誰手、中原逐鹿、象牙之塔、盲人摸象、貓鼠同眠、黔驢技窮、一丘之貉、管中窺豹

  【魚蟲】金蠶脫殼、蠅頭微利、花飛蝶舞、螳臂擋車、魚躍鳥飛、如魚得水、獨佔鰲頭、井底之蛙、甕中捉鱉、蝦兵蟹將、鷸蚌相爭、如魚得水沉魚落雁、緣木求魚

  四、數字成語:

  一:一言九鼎、一心一意、一馬當先、一目十行、一落千丈、一舉兩得、一如既往

  二:獨一無二、三心二意、三言兩語、二三其德、一分為二、一清二白、二三其德

  三:三顧茅廬、三生有幸、三長兩短、三從四德、三言兩語、三令五申、三長兩短

  四:四面楚歌、四平八穩、四面八方、四分五裂、四通八達、四海為家、低三下四

  五:五穀豐登、五臟六腑、五湖四海、五彩繽紛、五花八門、五光十色、五體投地

  六:六親不認、六神無主、五顏六色、六親無靠、六尺之孤、三頭六臂、三姑六婆

  七:七竅生煙、七嘴八舌、七上八下、七手八腳、七情六慾、七拼八湊、七零八落

  八:八面威風、八面玲瓏、橫七豎八、八方呼應、八斗之才、半斤八兩、耳聽八方

  九: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一言九鼎、九霄雲外、九牛二虎、三教九流、三六九等

  十:十全十美、十拿九穩、五光十色、十惡不赦、十萬火急以、一當十、十室九空

  百:百發百中、百戰百勝、百步穿楊、破綻百出、百折不撓、百裡挑一、百無禁忌

  千:千載難逢、千里迢迢、千篇一律、千鈞一髮、千方百計、千變萬化、千錘百煉

  萬:萬水千山、千變萬化、萬無一失、萬眾一心、千門萬戶、氣象萬千、萬紫千紅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3

  在中國古代,漢族統治者與少數民族首領之間,為一定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稱為“和親”。在古代,中國北方生活著一個古老的遊牧民族叫匈奴。秦漢之際,匈奴勢力強大,多次南下威脅中原。漢初國力不強,無法與匈奴對抗,便也採取了和親政策,求得相對的和平。

  漢宣帝時,匈奴的勢力衰落了。此時,匈奴內部出現了兩個單(chán)於(匈奴君主的稱號)對抗的局面。其中呼韓邪單于想借助漢朝的支援,統一整個匈奴,於是決心歸依漢朝。他兩次到長安見漢朝皇帝,受到隆重的歡迎,他也表示願協助漢朝政府保護邊境。公元前36年,漢朝派兵攻打了另一個單于,幫助呼韓邪統一了匈奴。公元前33年,他第三次到長安,向當時的漢元帝提出,願意當漢家的女婿,恢復和親。元帝立即答應,並在宮女中進行選拔。有一個叫王昭君的宮女主動提出要去和親。王昭君又美麗又聰明,很受呼韓邪的喜愛,被封為“寧胡閼(è)氏”,意思是將與漢朝建立和平友好的關係。

  王昭君出塞以後,生活在匈奴遊牧地區幾十年。在她的影響下,她的子女及周圍的人,都努力維護匈奴與漢的友好關係,使北方邊境出現了少有的安定景象。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4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大宛列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漢武帝初即位的時候,從北方匈奴投降過來的人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yuezhi),拿月氏王的頭顱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

  被趕跑,對匈奴懷著強烈的仇恨。他們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別國的援助。

  當時,武帝正想消滅匈奴。聽了這話,想和月氏友好往來。但要到月氏去,必須經過匈奴,於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擔任

  郎官不久的張騫應募出使,被武帝批准。

  不幸的是,張騫經過匈奴的時候,還是被抓住,押送到單于那裡。單于把張騫扣留下來,並且對他說:“月氏在我們的西北,你們漢人怎麼能出使到那裡去?如果我們要出使到越國去,你們能讓我們去嗎?”

  就這樣,張騫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給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兒子,但張騫始終儲存了漢朝交給他的使節。

  後來,匈奴放鬆了對張騫的監視。於是,他與隨從們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進。他們走了幾十天,來到了大宛國。大宛的國王聽說漢朝十分富足,想和漢朝往來,只是未能如願;見張騫後非常高興,問他打算到哪裡去。張騫回答說:“我奉漢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鎖了交通,如今從匈奴逃到這裡。希望大王能派人給我帶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裡,將來回到漢朝,漢朝將贈送給你們無數財物。”大宛的國王聽從張騫的話,為他派出嚮導和翻譯,一直送到了康居國,康居國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原來,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擊,國王被殺,大部分人西遷到了這裡,稱為大月氏。現在國人已立被殺國王的太子為國王,統治著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國而定居了下來。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沒有外來的侵略,他們只想太平無事,快樂逍遙,又覺得和漢朝的距離很遠,不再有向匈奴報復的心願了。張騫從大月氏到大夏,始終不能得到月氏對與漢共擊匈奴之事的明確態度。他在那裡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國了。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5

  【背水一戰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韓信,淮陰(今江蘇清江西南)人。他是漢王劉邦手下的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為劉邦定計,先攻取了關中,然後東渡黃河,打敗並俘虜了背叛劉邦、聽命於項羽的魏王豹,接著往東攻打趙王歇。

  韓信的部隊要透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軍主張一面堵住井陘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斷漢軍的輜重糧草,韓信的遠征部隊沒有後援,就一定會敗走;但大將陳餘不聽,仗著兵力優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

  韓信瞭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後,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後迅速衝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又派一萬軍隊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陣勢來引誘趙軍。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不一會,漢軍假意敗回水邊陣地,趙軍全部離開營地,前來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陣計程車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於是四散奔逃。漢軍乘勝追擊,打了一個大勝仗。

  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麼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麼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個故事演化出成語背水一戰,多用於軍事行動,也可用於比哺有決戰性質的行動。

  【 望梅止渴成語故事】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假譎》:有一次曹操帶兵在外行軍,一時找不到取水的地方,士兵都渴極了,曹操就騙他們說:“前面有個大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聽了,一個個都流出了口水,暫時止住了口渴。

  【 紙上談兵成語故事】

  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能夠與其匹敵。他的父親趙奢曾經評論說:“打仗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而趙括把它說得太容易了,假使將來趙國不任命他為將軍,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為將軍,導致趙軍大敗的人必定是趙括無疑。”後來趙括果然代替廉頗做了大將軍,長平一戰被秦將白起打敗,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消滅,趙括自己也戰死了。

  【三顧茅廬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廬裡。

  謀士徐庶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劉備為了請諸亮幫助自己打天下,就同關羽、張飛一起去請他出山。可是諸葛亮不在家,劉備只好留下姓名,怏怏不樂地回去。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出門出去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劉備第三次去隆中,終於見到了諸葛亮。在交談中,諸葛亮對天下形勢作了非常精闢的分析,劉備十分歎服。

  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非常感動,答應出山相助。劉備尊諸葛亮為軍師,對關羽、張飛說:我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諸葛亮初出茅廬,就幫劉備打了不少勝仗,為劉備奠定了蜀漢的國基。

  成語三顧茅廬由此而來。

  【臥薪嚐膽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餵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嚐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四面楚歌成語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說看,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虞姬自刎於項羽的馬前,項羽英雄末路,帶了僅剩兵卒至烏江,最終自刎於江邊。

  以後人們就用四面楚歌這個詞,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而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遊手好閒,但後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得無以為生,而求助於別人時,別人又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

  【指鹿為馬成語故事】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隻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隻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麼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麼?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麼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佔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6

  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對子侄後輩教育十分嚴格,希望他們成為有用的人才。他不喜歡侄子馬嚴和馬敦在別人後面說長道短,他寫信《誡兄子嚴敦書》告誡他們,讓他們學杜季良、龍伯高。如果學不成就像畫不成老虎反而畫得像一頭狗一樣。

  成語故事分類

  1、寓言成語故事:

  濫竽充數、畫蛇添足、守株待兔、刻舟求劍、掩耳盜鈴、買櫝還珠、自相矛盾、拔苗助長、亡羊補牢、杯弓蛇影

  2、歷史成語故事:

  背水一戰、望梅止渴、紙上談兵、三顧茅廬、臥薪嚐膽、四面楚歌、指鹿為馬

  3、神話成語故事:

  畫龍點睛、攀龍附鳳、屠龍之技、葉公好龍、精衛填海、八仙過海、開天闢地

  4、三國成語故事: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桃園結義、曹操獻刀、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過五關斬六將、連環計、官渡之戰、長坂橋、借東風、火燒赤壁、華容道、三氣周瑜、刮骨療傷、白帝城、火燒連營

  5、關於戰爭的成語故事:

  草船借箭、草木皆兵、破釜沉舟、窮兵黷武、如火如荼、勢如破竹、堅壁清野、四面楚歌、退避三舍、一敗塗地、兵荒馬亂、兵戎相見、朝秦暮楚、二卵棄干城、烽火連年、化干戈為玉帛、禍結兵連、揭竿而起、龍血玄黃、一夫當關、枕戈寢甲、直搗黃龍

  6、關於馬的成語故事:

  馬革裹屍、馬首是瞻、老馬識途、萬馬齊喑、走馬看花、車水馬龍、害群之馬、伯樂相馬、指鹿為馬、塞翁失馬、青梅竹馬、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7

  畫蛇添足

  【解釋】畫蛇時給蛇添上腳。比喻做了多餘的事,非但無益,反而不合適;也比喻虛構事實,無中生有。

  【相近詞】徒勞無功、多此一舉、弄巧成拙

  【反義詞】畫龍點睛、恰到好處、恰如其分

  【成語故事】楚國有個專管祭祀的官員,春祭以後倒一杯酒給手下人,因人多酒少不夠分,就想出誰先畫好蛇就喝酒的辦法,有一個人第一個把蛇畫好了,見其他人還沒有畫完,就在已畫好的蛇上加了兩隻腳,讓人啼笑皆非。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8

  懸樑刺股(蘇秦、孫敬)

  [釋義] 形容刻苦學習。

  [語出]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近義] 懸頭刺股

  [用法] 聯合式;作定語;形容刻苦學習

  [例句] 清?李漁《比目魚?贈行》:“我~年復年,把銅雀磨穿。”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樑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懸樑”的故事見於《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開始由於知識淺薄得不到重用,連家裡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認真鑽研。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地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就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刺股”的故事見於《戰國策?卷三秦一》: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於是他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9

  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裡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餘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僱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先並不認識,此刻碰在一齊,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但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紮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齊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

  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並商定藉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於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後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瞭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裡投軍。

  人們將“斬木為兵,揭竿為旗”簡化成“揭竿而起”這個成語,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10

  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用那樣的辦法來追求那樣的目的,就像爬到樹上去找魚一樣。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不可能達到目的。故事源自戰國的孟子。

  成語出處和典故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故事介紹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

  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⑴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⑵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

  曰:“否。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闢⑶土地,朝⑷秦楚,蒞⑸中國而撫四夷也。以若所為,求若所欲⑹,猶緣木而求魚也。”

  王曰:“若是其甚與?”

  曰:“殆⑺有甚焉。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

  曰:“鄒⑻人與楚⑼人戰,則王以為孰勝?”

  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海內之地方千里者九,齊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⑾,天下之慾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於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11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藉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必須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捨不得。荀息看出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裡罷。”晉獻公聽後,便採納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後,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幫助,萬一虢國滅,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啊!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於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虢國,隨後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虞國。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12

  [釋義]讓完好無損的璧回歸趙國。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原主。完:完整無損;璧:寶玉;趙:趙國。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辨形]璧;不能寫作“壁”。

  [近義]物歸原主。

  [成語故事]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13

  春秋的時期,衛國的州籲(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

  州籲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籲與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與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14

  彈冠相慶

  西漢宣帝時,王吉和貢禹都是琅邪的才子。他們很早相識,而且因為兩人興趣相投,很快就成為交情深厚的朋友。他們兩個人,無論是學識和人品都很出色,可是在仕途上總是不夠順利,得不到皇帝的喜愛。

  貢禹曾擔任過很多職務,但多次被罷官。這樣的經歷,一次兩次還行,可是一旦頻繁地出現,他心中就會悶悶不樂,陷入憂愁之中。王吉雖然沒有多次罷官的經歷,但一直以來沒擔任過重要的官職,鬱郁不得志。兩人同病相憐,經常在一起聊天,傾瀉心中的塊壘。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登基。王吉忽然走了運,被提升為諫議大夫,官位顯要。

  此時貢禹正賦閒在家,他聽說王吉被重用之後,心裡非常高興,他想:“我與王吉的經歷與才學都差不多,既然皇帝欣賞王吉,也可能會賞識我啊。這樣一來,我很有可能會被重用。”於是,他把官帽找出來,將上面厚厚的灰塵彈去,準備將來做官的時候戴。

  果然,沒過多久,朝廷突然下旨徵召貢禹,請他擔任重要官職。

關於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15

  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前秦比較強盛,後來由於國君苻堅經常對外發動戰爭漸趨衰敗。公元385年,前秦受到後燕、後秦的進攻,國都長安被圍困,城裡無糧,竟發生人吃人的慘事。

  符堅退到五將山,後秦的國君姚萇派兵圍攻,符堅和隨從十多人被俘,被押送到新平,囚禁在一個佛寺裡。

  姚萇派人勒令符堅交出傳國玉璽。符堅不但拒絕,而且痛罵姚萇。姚萇下令繞死符堅。

  符堅的兒子符丕駐在鄴城關,聽說符堅已死,前秦的幽州刺史王永在壺關,遣使去鄴,請符丕到晉陽相會。

  符丕到了晉陽,才知道長安已經失守,父王已死。他在王永等人的擁戴下,即皇帝位。

  第二年六月,符丕大封群臣,加封王永為左丞相。王永寫了一篇檄文,號召前秦各地的武裝力量聯合起來,討伐姚和後燕國君慕容垂。

  檄文中說:“……先帝晏駕賊庭,京師鞠(窮困)為戎穴,神州蕭條,生靈塗炭。”就是講,符堅被害,長安淪陷,國家凋敗,百姓好象生活在泥沼和炭火之中,備受痛苦。各地的官吏接到撤文,都派兵到臨晉會師。

  由於後秦的軍力比較強大,王永指揮的反擊戰還是失敗了。前秦一服不振,到公元394年,被後秦所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