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8篇)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精選18篇)

  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已經發生事。小編帶來的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1

  守株待兔

  從前,宋國有個農夫去地裡幹活。幹累了便坐在樹下歇息,他想:下地幹活實在太辛苦了。突然一隻受傷的兔子跑來,一不小心一頭撞在樹上,兔子頓時斷了氣。農夫拾起兔子想:不錯,兔子會自己送上門的。農夫放聲笑道:“這比耕地省力多了。” 於是他扔撅頭再也不工作了,他從早到晚坐在樹下等兔子,後來地荒了,人瘦人,也沒等到兔子上門,左鄰右舍見了他都哈哈大笑。株,樹,守株待兔,守著大樹等兔子,諷刺死守狹隘經驗或妄想不經過主觀努力而得到成功。

  天衣無縫

  從前有個叫的郭翰人,因夏天炎熱,就躺在庭院中乘涼。他仰望著夜空,看到繁星滿天,月光皎潔,不禁心曠神怡。 忽然,他見天上一朵白雲向他飄過來,白雲飄近,他一看,卻是個白衣女子。郭翰連忙起來向她依拜。那女子對郭翰說:“我是天上的織女。” 織女身上的衣服漂亮極了,郭翰仔細地打量著。看著看著,他發現這衣裳上下沒有針線縫織的痕跡。郭翰覺得奇怪,就向織女請教。織女說:“我穿的是天衣,本來就不是用線縫成的。” 郭翰聽了,不由得連聲讚歎:“真是天衣無縫啊!” 成語天衣無縫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渾然天成,沒有破綻。

  草木皆兵

  兩晉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國,其中前秦的符堅氣勢最盛。 他率領八十萬兵馬入侵南方,妄圖統治全國。晉武帝派謝玄為先鋒都督,帶兵八萬去阻擊。謝玄先以精兵五千挫敗符堅手下的良臣大軍,接著,他又切斷後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這一仗,符堅損失兵將1.5萬人。符堅惶惑不安,登上壽陽城樓,察看軍情,只見晉軍陣式嚴整,士氣高昂,符堅膽戰心驚,看到山上草木,以為都是晉兵。最後,謝玄以少勝多,在淝水之戰中大敗秦軍。由於恐懼驚慌而疑神疑鬼,連一草一木都當作士兵,稱為草木皆兵。

  手不釋卷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三萬,用船八十餘隻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裡。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臺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佔據了烽火臺。隨後,呂蒙帶兵長驅直入,輕取荊州。呂蒙作戰勇敢,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手不釋卷:手裡不離開書本,形容讀書勤奮。

  家喻戶曉

  梁姑子住在村上一間茅屋裡,她身邊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哥哥的兒子一起生活。平時吃果子她總是撿大的給侄子,兒子見了不高興,她說:“這是做人的規矩。”一天,她剛出村口,家裡茅屋失火燒了起來,兒子和侄子正在家裡睡覺,大火瀰漫,濃煙滾滾,她一頭撲進大火中,濃煙烈火中,她先搶救自己的侄子,可把孩子抱出茅屋一看,竟是自己的兒子。她驚呼道:“豈能戶告人曉,讓人罵我自私?”為了侄兒,她又衝入火海,最後不幸喪生了。戶告人曉:家家傳告,人人都知道。後演變成家喻戶曉。喻:明白。

  價值連城

  卞和,春秋時楚國人,他去金山採石,路上撿到一塊璞玉,這是沒有打磨過的玉石,他拿去送給楚厲王。楚厲王左看右看,是塊石頭,他十分惱怒。他判卞和犯下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左腳。厲王死後,卞和又將璞玉獻給武王,武王也斷定是塊石頭,又把他的右腳砍了。只到文王接位,才識別這是稀世國寶,於是把它稱為卞和之璧,或者和氏璧。 戰國時,秦王對和氏璧垂涎三尺,他對趙國說願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形容極有價值的東西稱價重連城,或價值連城。

  閉門造車

  古時候,山裡住著一個老頭,他上山去砍柴,太陽下山時才回家。第二天,他揹著柴去鎮上賣。 一路上,他走得滿身大汗。突然,一輛獨輪車從他身邊悠悠駛去,他尋思:這東西好,用上它,省力多了。 他到山裡砍來木頭。他關上門,獨自在家裡又鋸又刨。 鄰居問:“你在幹嘛?” 他說:“我在閉門造車。” 老頭把造好的新車推到門外,小車立刻飛跑起來。 成語本意是讚揚閉門造車,出門可以合轍。現在卻與願意相反,諷喻這樣做不符合實際。

  畫餅充飢

  曹操有個孫子叫曹睿,曹睿是三國時魏國的第二代君王,他手下大臣不少,可是他信任的只有盧毓。一天,曹睿把盧毓召去,他告訴盧毓,朝中有個人要當中書郞,他問盧毓,誰配做這個官。盧毓先不回答,問: “這人選有什麼條件?” 曹睿笑笑,他叫待從取來紙和筆。他在紙上畫了一支筆。邊上的人相覷而望,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曹睿說: “那人選徒有虛名,就像畫餅充飢啊!” 有名無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稱畫餅充飢。

  呆若木雞

  從前,一個叫紀渻子的,專給齊王專門訓練鬥架的公雞。過了十天,齊王問他:“雞訓練好了嗎?” 紀渻子答:“沒有,它放縱又自負。”又過了十天,齊王再問他,紀渻子答:“沒有,它聽到一點聲音就急躁。”又過了十天,齊王又去問他,紀渻子答:“沒有,它盛氣凌人。” 又過了十天,齊王又去問他,他說:“差不多了,它不會變化無常了。” 齊王去看他,只見他呆頭呆腦的,像只木頭雞。

  汗馬功勞

  古時打仗離不開戰馬。出征時,戰馬駝著主人跋山涉水,日行千里。途中它嚼的是草,飲的是水,吃苦耐勞;打仗時它跟隨主人衝鋒陷陣,浴血奮戰。它仰天長嘶,騰起前蹄將敵人踩成肉泥,敵人紛紛潰逃,戰馬窮追不捨。岔路口敵人設下陷井,戰馬縱身騰起,猶如天馬行空,飛馳而過。它直搗敵人巢穴,配合主人一舉殲滅敵人。忽聽鳴金收兵,戰馬跟隨主人凱旋而歸。戰馬在鏖戰中立下了功勞,這時,它已大汗淋漓。成語汗馬功勞現常常比喻為在各行各業中辛辛苦苦立下功勞。

  專心致志

  孟子說,下棋在技藝中是比較容易的,可是如果不專心不致志地學,也是學不好的。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兩個人慕名而來,同時拜他為師,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藝傳授給他們,講課特別認真。一個學生專心致志地聽他講課,另一個學生表面上也在認真地聽課,而實際上思想很不集中,他看到大雁從窗外飛過,聯想到要吃天鵝肉。 弈秋講完課,就叫兩人對弈。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就對弈起來。開局不久就見分曉,一個從容不迫地能攻能守,一個手忙腳亂地應付。弈秋一看,兩人的棋藝相差懸殊。 他對棋藝差的學生說:“你兩人一起聽我講課,他能專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成語專心致志由此而來,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春秋時,吳王執意起兵伐楚,他三令五申:“誰在勸諫,立刻處死。”於是想直言相勸的人只好閉口不言。 這事讓宮裡一個侍從官的兒子知道了,少年帶上彈弓,悄悄溜進宮後花園去打鳥,他接連去了三次,終於讓他碰上了吳王。吳王見他滿身大汗,笑道:“孩子,你在幹什麼麼?” 少年說:“一隻蟬在歡叫,卻不知螳螂就在身後。螳螂也十分可悲,沒防備身後的黃雀要吃它。” 吳王聽後大悟道:“哦,我去伐楚,也要防範後患啊!”於是,他收回伐楚的命令。只圖眼前得益,而不顧防範後患,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或“螳螂捕蟬”

  杯弓蛇影

  晉朝有個叫的樂廣的人愛喝酒。一天,他邀請朋友到家裡來對斟對飲。忽然,朋友看見酒杯裡有條蛇影在遊動,他受了驚嚇,回去就一病不起,請醫服藥,都無起色。 樂廣跑來看他,問明起病的緣由。他讓朋友坐在原處,斟滿酒問:“有蛇影嗎?” “杯子裡還有‘蛇影’!”樂廣隨手取下牆上的弓。這次, “蛇影”不見了! “杯子裡原來是弓影呀!”朋友的病頓時好了! 杯弓蛇影比喻把虛幻當成真實的恐懼心理。

  打草驚蛇

  古代十國的時候,南唐有個叫王魯的人,在當塗縣當縣令。王魯貪心很重,到處索賄受賄。有一天,一大群老百姓湧進縣衙來,王魯暗暗吃驚,以為百姓們找他算賬來了。原來,百姓聯名遞狀,控告他手下的主簿。王魯接過狀紙,只見上面列舉了這個主簿很多罪狀,百姓們強烈要求王魯把他的主簿依法嚴辦。這個主簿的罪狀幾乎與王魯的所做所為一模一樣。他一面看,一面渾身發抖,不知該怎樣處理這個案件。王魯不由自主地在狀紙上批道:“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百姓們怎能知道,他們告發主簿,也使王魯受到了警告。成語打草驚蛇由“汝雖打草,吾已驚蛇”簡化而成,現比喻做事不嚴密,反使對方有了防備。

  驚弓之鳥

  戰國時代,魏國武將更羸是個神射手。一天,他陪著魏王出遊,只見幾隻鳥在天空飛過。更羸說:“我只要拉響空的弓,不發箭,就能把鳥兒從天空摔下來。” 魏王半信半疑,說:“射箭的技術可以達到這種地步嗎?” 過了一會兒,有隻大雁從東方飛過來,更羸就拉滿弓,用力扣動弓弦,絃聲直衝天空,那隻大雁真的從空中落下來。魏王又驚又喜說:“啊,奇怪,空弓虛箭怎麼能射下雁來?”更羸說:“不是說我的本領高,而是這隻大雁有毛病。”魏王不解地問:“你怎麼知道它有毛病?” “因為這是一隻孤雁,飛得慢,叫聲又悽慘,顯然受過驚嚇。所以一聽到弓弦聲就下得摔了下來。” 成語“驚弓之鳥”比喻受過驚嚇,遇到一點情況就特別膽怯的人。

  水滴石穿

  宋朝時,張乖崖在崇陽當縣令。當時,常有軍卒侮辱將帥、小吏侵犯長官的事。張乖崖認為這是一種反常的事,下決心要整治這種現象。 一天,他在衙門周圍巡行。突然,他看見一個小吏從府庫中慌慌張張地走出來。張乖崖喝住小吏,發現他頭巾下藏著一文錢。那個小吏支吾了半天,才承認是從府軍中偷來的。張乖崖把那個小吏帶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氣:“一文錢算得了什麼!你也只能打我,不能殺我!” 張乖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為了懲罰這種行為,張乖崖當堂斬了這個小吏。成語“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錯不改,將會變成大錯。現比喻只要堅持不懈,總能辦成事情。

  盲人摸象

  皇宮裡養著一頭大象,國王常常到花園裡來玩耍。有一次,國王請來幾位盲人,國王說:“你們摸一摸,猜猜它是什麼東西?” 第一個盲人摸摸象牙說:“它是大蘿蔔!” “不對!”第二個盲人摸到象耳朵,說,“是個大簸箕。”第三個盲人摸著尾巴說:“不是簸箕,是繩子。” 第四個盲人摸摸象肚子說:“是堵牆!” 第五個盲人摸著象腿說:“明明是柱子。” 五個盲人爭辯不休,都說自己講得對,國王和大臣看了哈哈大笑。 比喻不瞭解全域性,以偏概全,稱盲人摸象。

  懸樑刺股

  漢朝有個書生叫孫敬,他勤勉好學,讀書非常用功。晚上他在燈下夜讀,他十分的疲倦,不由自主的打起了瞌睡。他抱怨自己沒有珍惜時間,於是他用繩子繫著頭髮,另一頭拴到樑上,一打瞌睡,立刻扯痛頭髮驚醒過來,這就是懸樑。戰國時蘇秦為了做官,便涉足書海,他如飢似渴,日夜攻讀。晚上他手裡拿著一隻錐子在燈下讀書,瞌睡上來,他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提醒自己,這就是刺股。兩個故事合稱懸樑刺股,比喻刻苦好學的精神。

  畫龍點睛

  梁朝時有個著名畫師名叫張僧繇。有一次他在金陵安樂寺畫龍,當地人聽說他在畫龍,都趕來觀看。他畫了四條栩栩如生的龍,觀眾突然發現,這四條龍都沒有畫上眼睛。大家抑制不住好奇心,問他怎麼不給龍畫上眼睛。張僧繇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 大家不相信,一定要他給龍畫上眼睛。張僧繇推辭不了,只得給兩條龍點上眼睛。剎時,電閃雷鳴,點上眼睛的兩條龍離開牆壁飛走了。等大家定下神來一看,地上只剩下兩條沒有點上眼睛的龍了。 成語畫龍點睛現比喻說話寫文章在關鍵處點明主題,使全文格外傳神。

  孟母三遷

  戰國時代,孟子小時候的家靠近墓地,學會了許多祭奠動作。“不能讓孩子在這個地方住下去。”於是孟家就搬到城鎮裡去住。新的家就在集市邊上,孟子就模仿商人做買賣,你吹牛,我誇口,把商人的模樣學得維妙維肖。 “這裡也不行,還得搬家。”不久,孟母把家遷到書塾附件,書塾裡來來往往的人都很有禮貌,孟子都學會了。他和小夥伴們玩時又遵守秩序又講究禮貌。 “嗯,這才是我的孩子最適合居住的地方。”後來,孟子成為一位大聖人。 孟母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而三次搬家。成語孟母三遷由此而來。

  囫圇吞棗

  古時候有個自作聰明的人。有天,他上街閒逛,走過集市,看到幾個賣水果的擔子。賣梨的老頭對他說:“我的梨益齒而損脾。” 他想,這不難,便買了一隻梨,他咬了一口又一口,嚼碎了,把梨渣吐掉。他說:“這樣不是對齒有益,對脾無害了嗎?” 一個壯漢對他說:“我的棗益脾而損齒。” 他拍拍胸脯:“這好辦。”他買了棗,嚼也不嚼,直接吞到肚子裡。 旁人笑道:“你這樣囫圇吞棗不是辦法啊!” 後來比喻學習上不求甚解,不求消化吸收稱為囫圇吞棗。

  南轅北轍

  戰國時,魏國出兵伐趙。訊息傳開,正在外國出使的季梁也聽到了。訊息傳開,他立即調轉馬頭趕回魏國都城,他進宮謁見安釐王,安釐王問:“你進宮有何事?” 季梁道:“我是給您講故事來的。” 前不久有個人趕著馬車到楚國去,季梁碰到他說:“你走錯了,到楚國去應該往南走。” “沒關係,我的馬快。”那個人還是往北走。方向弄錯了,馬再快也到不了楚國。於是季梁對安釐王說:“您仗勢欺趙,不是也錯了嗎?” 安釐王立即撤回出兵的命令。 比喻違背常理,往往事與願違,稱南轅北轍。

  塞翁失馬

  長城的城牆根下,住著一位老翁,別人都喜歡叫他塞上老翁。塞翁飼養了一群壯馬,一天,一匹馬走失了,鄰居都來寬慰他,他笑著說:“這興許是一件好事。”第二天,走失的馬回來了,身後還領著一匹新馬。鄰居都來祝賀,他說:“馬回來了,不一定好。” 果然,他的兒子騎馬,跌斷了腿,鄰居又來安慰他,塞翁道:“也許,這是一件好事。” 打仗了,村裡的年青人都被強徵入伍,離開家鄉,只有跛腳兒子留在家裡跟塞翁做伴。成語塞翁失馬,比喻壞事不一定壞,有時反而可以變為好事。

  葉公好龍

  葉公,春秋時楚國人,他原名沈儲梁,父親分封於葉。後來他繼承父業,自稱葉公。葉公生平最愛龍,他吃飯用的碗筷都畫著龍,睡覺用的床和被褥也鏤刻和描繪許多龍,連門窗樑柱都雕著張牙舞爪的龍,他還常給鄰居講龍的故事。大家問他: “你見過龍嗎?” 他說:“當然見過。” 天上的龍聽說葉公愛龍,心誠一睹,便下凡相見。不料葉公一見天龍,嚇得抱頭鼠竄。比喻言行不一,稱葉公好龍。

  拔苗助長

  春秋時,宋國有個農夫在田裡插上秧苗後,天天去看長勢。他總覺得秧苗長得太慢,可又想不出促使秧苗生長的辦法。忽然他歡叫起來:“啊!我何不把它拔高一些。” 於是,他把每株秧苗都拔高一節。他站在烈日下欣賞著長高了的秧苗,心裡很得意:“嘿嘿,這下我算是天下最聰明的人啦。”他又在田邊走了一圈兒才回家去。 他見妻子已經燒好了晚飯,心裡更加高興。他說: “今天,我幫秧苗長高了一點兒,人可累壞了。” 他的兒子聽了,馬上跑到稻田邊兒去看。他兒子一看,田裡的秧苗都已枯死了。 成語拔苗助長告訴人們:不管事物的發展規律,急於求成,反而會誤了大事。

  杞人憂天

  古代有個小國叫杞國。杞國有個人性格非常脆弱,大風吹落樹葉,他十分擔憂,一隻鳥從天上掉下來,他十分害怕。他逢人就說:“這頭上的天會不會掉下來?”別人都不理會。他尋思:“這些人都瘋了。”他成天躲在家裡不出門,怕天掉下砸到頭上。後來有人告訴他天是不會往下掉的,他這才稍稍放下心,從家裡出來走走,但不敢走遠。 晚上他看見一顆星星從天上隕落,他又憂心忡忡:“有星星從天上掉下來,該如何是好啊?” 形容不必要的憂慮,稱為杞人憂天。

  亡羊補牢

  戰國時,楚襄王是個昏庸的國君。秦國時時覬覦楚國土地,妄圖佔為己有。楚襄王卻不聞不問,成天吃喝玩樂。大夫莊辛直言進諫,勸他多加提防。楚襄王非但不聽,還訓斥莊辛是“老胡塗”。莊辛無可奈何,只好離開到了趙國。 不久秦國果然發兵強佔了楚國許多城鎮。這時,楚襄王才省悟莊辛當初的話是對的。他立刻把莊辛請回國。 他虛心請教莊辛:“現在這種局面怎麼辦?” 莊辛道:“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亡:丟失。牢:關牲囗的圈。 “亡羊補牢”比喻出了差錯,設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

  臥薪嚐膽

  春秋時,毗監的吳越兩國交戰不息。吳王夫差越即位,發兵攻越,結果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只得俯首稱臣,到吳國去服待夫差。 夫差叫他勾踐和他的大臣范蠡去餵馬。夫差出行,勾踐為他駕車御馬,夫差生病,勾踐為他端水餵飯。勾踐忍辱負重八個春秋,才回到越國。他立志發奮圖強,報仇雪恨。他派文種治理國事,讓范蠡操練軍隊,他睡柴草,嘗苦膽,不到十年越國強盛起來,一舉打敗吳國。比喻發奮自強、報仇雪恨稱臥薪嚐膽。

  望梅止渴

  漢獻帝時,曹操當了丞相。曹操驁傲專權,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一天他來到菜園看劉備種菜。他望見枝頭上的青梅,得意地講了一個故事。有一回他帶士兵征討張秀,路上翻山越嶺,士兵累得汗流浹背,大家嘴巴又幹又渴,坐在地上不走了。眼前一片沙土,沒有河沒有井,曹操尋思,這樣下去豈不誤了大事。他靈機一動,說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該熟了。士兵聽了,垂涎三尺。翻身站起來紛紛朝前趕路。比喻而虛妄而不能實現的願望,稱為望梅止渴

  刻舟求劍

  有一次,楚國人出門去走訪朋友,臨走時才記起要佩戴寶劍。他蹣蹣跚跚的走到渡口,他登上渡船,江上風急浪高,渡船上下顛簸,客人前後搖晃,一個趔趄,把劍掉進江裡了。船上的人大驚失色,楚國人卻不動聲色,大家叫他趕快去尋劍,楚國人卻說不用急。他在船上刻上記號,說:“劍是從這裡掉下去的。” 船靠岸了,他才不慌不忙地跳下水,可是摸來摸去,始終找不到那把劍。比喻辦事刻板,不能隨著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做法,叫刻舟求劍。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2

  解釋: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成語故事:武曌是唐高宗時的皇后,她在高宗死後,就臨朝聽政,不久,他廢了中宗,改立國號叫周,還自稱為則天帝,就是我們一般稱的武則天。當她臨朝聽政的時候,太子中宗已經長大了,可以處理國家的大事了,但是則天帝還是不肯放手。在那個當時,許多的大臣都很不滿,紛紛上書勸止;其中有一位叫做蘇安恆的大臣,也上了一本奏疏,勸諫則天帝。

  奏疏上說:“太子現在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才德也不錯,你卻還貪戀著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你拖延下去,我以為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你現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流”這句話,就是說一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一定會產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果。

  小朋友,這是一句勸人的話,含有適可而止,不要過分的意思,和器滿則傾是同一個意思。

  一個人如果太貪心,對於地位和財富,毫不知足的攫取,人家就會說他“物極必反”。其實這句話也含有一點兒妒意。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3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伕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天道酬勤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複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簷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覆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

  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見經傳,曾先生後來啟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undefinedundefined

  “天道酬勤”這個成語的意思是:上天偏愛於勤奮的人們,付出的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也說明了機遇和靈感往往只光顧有準備的頭腦,只垂青於孜孜以求的勤勉者。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指古今中外所稱道的多勞多得。

  出處:出自 《論語》 的“天道”即“天意”“酬”即酬謝、厚報的意思“勤”即勤奮、敬業的意思,就是說“天意厚報那些勤勞、勤奮的人”。

  造句:只要辛勤努力,就不信沒有天道酬勤的道理。你要相信天道酬勤,所以好好努力吧。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4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臥冰求鯉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黃香溫席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儘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裝置,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麼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想到這裡,小黃香心裡很不安。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裡,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夏天到了,黃香家低矮的房子顯得格外悶熱,而且蚊蠅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裡乘涼,儘管每人都不停地搖著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覺得涼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準備睡覺去了,這時,大家才發現小黃香一直沒有在這裡。

  “香兒,香兒。”父親忙提高嗓門喊他。

  “爸爸,我在這兒呢。”說著,黃香從父親的房中走出來。滿頭的汗,手裡還拿著一把大蒲扇。

  “你幹什麼呢,怪熱的天氣,”爸爸心疼地說。

  “屋裡太熱,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勁一扇,蚊蟲就跑了,屋子也顯得涼快些,您好睡覺。”黃香說。爸爸緊緊地摟住黃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卻出了一身汗呀!”

  以後,黃香為了讓父親休息好,晚飯後,總是拿著扇了,把蚊蠅扇跑,還要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使勞累了一天的父親早些入睡。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5

  成語“望洋興嘆”出自莊子的《外篇秋水》。故事說:秋天的大水按著時令到了,無數支流的水都灌進了黃河。河面十分寬廣,水霧蒸騰,不論是河的兩岸,還是河心的沙洲,隔岸望去,簡直分不清岸上的是牛還是馬。這時呀,河伯欣欣然自我沉醉起來,認為天下的美景,全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

  河伯順著水勢向東前行,到了北海,朝東一看,只見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到這時,河伯才開始改變他那洋洋自得的神態,仰起頭來對著北海神無限感嘆地說:“俗話說:‘有的人懂得了一點道理,便以為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這正是批評我這種人的啊。我曾經聽人說過,孔子的見聞學識不算多,伯夷的德行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以前我不信這話,現在我見到了你的廣闊無邊,才知道這話是真的啊。我假如不到你這裡來,那就糟了。我將永遠被道德高尚、學問淵博的人所恥笑了。”

  這個成語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後來人們用它比喻做事力量不夠或條件不充分而感到無可奈何。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6

  1、高山流水

  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託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鍾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鍾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鍾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

  後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2、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

  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

  唐李商隱名作《錦瑟》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即用此典。

  3、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長兄曹丕當政以後,備受猜忌,鬱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賦》是一篇傳誦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寫洛神的步態之美雲:“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寫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跡之態十分傳神。

  後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輕盈。如賀鑄《青玉案》詞“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即用此典。(典見曹植《洛神賦》)。

  5、破鏡重圓

  南朝陳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為陳後主的妹妹樂昌公主。因見天下大亂,國亡無日。恐一旦亡國,離亂之際,夫妻失散,遂破銅鏡為二,夫妻各執一半,相約他年正月十五日賣鏡都市以謀晤合。未幾,陳果為隋所滅。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國公楊素所獲,極受恩寵。德言流離至京城,遇一僕在街頭叫賣破鏡,正與自己藏的半邊契合。就題詩道:“鏡與人俱去,鏡歸人不歸。無復嫦娥影,空留明月輝。”公主見詩,悲泣不食。楊素知情後,大為感動,終於讓他們夫婦團聚。

  後因以“破鏡重圓”喻夫妻離散後重新團圓。

  6、詠絮才高

  東晉謝安在雪天閤家聚談,與兒女討論文義。正值戶外雪越下越大,謝安興致勃發,就指著外面的飛雪問:“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侄子謝朗隨口說:“撒鹽空中差可擬。”侄女謝道韞接著道:“未若柳絮因風起。”謝安聽後大加讚賞,誇獎侄女才思不凡。謝道韞是東晉有名的才女。

  柳絮隨風飛揚,壯似飛雪,用以比喻紛飛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譽婦女有詩才為“詠絮才”。

  7、鏡花水月

  鏡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虛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詩家常用以比喻朦朧空靈的意境。如宋嚴羽以佛論詩,主張妙悟,他說;“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又明謝臻論詩云:“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以“鏡花水月”比喻詩歌中不可言傳的妙境。

  8、閒雲孤鶴

  五代時詩僧貫休,七歲出家,苦節峻行,頗負詩名。吳越錢繆稱王后,貫休以詩投偈。詩云:“貴逼身來不自由,幾年辛苦踏林丘。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寒霜十四州。萊子衣裳功錦窄,謝公篇詠綺霞羞。他年名上凌煙閣,豈羨當年萬戶侯!”額聯尤為佳絕。但錢繆見後,令其改“十四州”為“四十州”。乃可相見。貫休不從,道:“州亦難改,詩亦難改。

  然閒雲孤鶴,何天而不可飛?”後因以“閒雲孤鶴”喻來去自由,不受羈絆。

  9、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惆悵之餘,乃題詩於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後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後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10 、秉燭夜遊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滿百,常懷千年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之句。曹丕為魏王世子時,與吳質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時文人如徐趕,劉楨,陳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應作書與吳質,勸其惜時自娛。書中有“古人思炳燭夜遊,良有以也”之句,後人遂以“秉燭夜遊”喻及時行樂。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即用曹丕原語,只省一“思”字。

  以後又引申出秉燭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李商隱《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後,更持紅燭賞殘花”,宋蘇軾《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均襲此意。

  11、白雲蒼狗

  唐太宗大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職。詩人杜甫與王季友有交,憐憫他博學多才卻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離而去的不幸,作《可嘆》一詩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詩以天上浮雲翻覆蒼黃的變化,比喻人生榮枯沉浮無常。

  “白雲蒼狗”,後用以比喻世事瞬息萬變。宋代詞人張元幹有“白衣蒼狗變浮雲,千古浮名一聚塵”句。典見《杜工部集》

  12 、綠葉成蔭

  唐代詩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時,曾應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時年末及竿,心頗愛悅之,臨別相約十年後與她成婚。此後連年遊宦,直至十四年後,被任為湖州刺史,方重臨舊地,而當年相約的少女已嫁三年,並已生二子。杜牧惆悵不已,作《嘆花》詩以寄慨。詩曰“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花時。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後人遂以“綠葉成蔭”喻女子已出嫁,並生有子女。宋詩人歐陽修亦有類似經歷,曾有詩云:“柳絮已將春色去,海棠應恨我來遲。”用語不同,而實運化杜牧“綠葉成蔭”的詩意。典見《麗情集》,《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7

  春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名叫孫武,他寫出了《孫子兵法》這部重要的軍事鉅著。他帶著這部著作到吳國去見吳王,吳王看過以後,對孫武還不完全相信,便說:是不是可以用少量的軍隊來試試你的兵法?孫武說:可以。吳王又問:用婦女試試可以嗎?孫武也答應了。

  於是,吳王召集了一百八十名宮女,請孫武訓練。孫武將這些宮女分為兩隊,用吳王寵愛的兩個妃子為隊長。隊伍站好後,孫武就問:你們知道怎樣向左轉、向右轉嗎?宮女們回答:知道。隨後孫武搬出殺人的`刑具,即三令五申之,即三番五次地說明要服從命令,聽從指揮,說完便擊鼓發出向右行的命令。宮女們從來沒有受過軍事訓練,聽到命令後不但沒有執行,反而大笑起來。孫武嚴肅地說道:解釋不明,交代不清,是將官的過錯。於是,他又將剛才的一番話詳盡地向她們解釋了一番。然後,他再次擊鼓,發出向左行進的命令。宮女們仍然只是笑而不執行命令。孫武便命令列刑士兵將兩個隊長推出去斬首。

  吳王忙派人前去講情。可是,孫武說: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說完就將兩個隊長斬首了。宮女們嚴肅起來,所有動作都能按照號令認真去做了。

  後來,人們用三令五申來表示三番五次地命令、告誡。申,申明。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8

  龔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龔自珍的年代,清朝開始急速衰敗,貧富兩極分化,社會問題叢生,危機四伏。龔自珍主張移民屯墾新疆,以發展西部經濟、鞏固邊防(《西域置行省議》);給林則徐寫信,希望禁絕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鴉戰爭爆發的前夕,由於得罪了軍機大臣穆彰阿,龔自珍不得不棄官離京南行。

  龔自珍南行路過鎮江時,但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們抬著玉皇、風神、雷神在虔誠的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位道士馬上懇請龔自珍寫篇祭文,龔自珍揮筆寫道:“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暗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大意:中華倚仗風雷般的變革才會有生機,這般死氣沉沉確實令人悲哀。我希望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於常規,賜給我們有用的人才。)

  “不拘一格”不侷限於一種規格或一個格局。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9

  完璧歸趙

  戰國時候,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國大王知道了,他就寫了封信,派人去見趙王,說秦王願意用十五座城來換那塊寶玉。

  趙王看了信,心裡想,秦王一向是隻想佔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麼這麼大方吶?要不答應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答應吧,又怕上當。他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們商量。大臣們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來。

  藺相如知道了,對趙王,說:“大王,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到那裡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又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裡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左看右看,非常喜愛。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後又交給後宮的美女們去看。

  藺相如一個人站在旁邊,等了很久,也不見秦王提起割讓十五座城的事兒,知道秦王根本沒有用城換寶玉的誠意。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麼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就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看著雖然挺好,可是有一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有毛病,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後宮拿來交給藺相如。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後退了幾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願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趙國大臣都說,千萬別相信秦國騙人的話,我可不這麼想,我說老百姓還講信義吶,何況秦國的大王哩!趙王聽了我的勸告,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真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裡。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跟這塊寶玉一塊兒碰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對著柱子,就要摔過去。

  秦王本來想叫武士去搶,可是又怕藺相如真的把寶玉摔碎,連忙向藺相如賠不是,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的話怎麼能不算數哩!”說著叫人把地圖拿來,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都劃給趙國。”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會耍鬼把戲,可別再上他的當!他就跟秦王說:“這塊‘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寶貝。我送它到秦國來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了隆重的送寶玉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寶玉,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廷上舉行接受寶玉的儀式,我才能把寶玉獻上。”秦王說:“好!就這麼辦吧!”他就派人送藺相如到賓館去休息。

  藺相如拿著那塊寶玉到了公館裡。就叫一個手下人打扮成一個買賣人的樣兒,把那塊寶玉包著,藏在身上,偷偷地從小道跑回到趙國去了。至於秦王會把他怎麼樣,他一點也沒有考慮。

  後來秦王發覺這件事,後悔已經來不及了,想發兵攻打趙國吧,趙國在軍事上作了準備,怕打不贏。最後秦王只好放藺相如回到趙國去。這件事情在歷史上就叫作“完璧歸趙”。直到今天,人們談起這段故事來,還對藺相如的英勇行為翹大拇指哩。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使寶玉完好迴歸趙國。” 現在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10

  在楚共王時,有一個善射的人,名叫潘黨,能每箭射中箭靶的靶紅心。養由基對他說:“這還不算本事,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楊柳葉子,才算差不多了。”潘黨不服,當即選定楊柳樹上的三片葉子,並標明號數,叫養由基退到百步之外,順序射去。養由基連射三箭,果然,第一箭中一號葉心,第二箭中二號葉心,第三箭中四號葉心,非常準確。

  形容射箭技術的高明,因此叫做“百發百中”。“百發百中”這句成語,今天常用來形容神槍手的射擊技術,還可以用來比喻料事必中和謀事必成。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11

  項羽,名籍,少年時代,項羽不喜歡讀書寫字,改學擊劍,也不肯好好學。叔父項梁很生氣,項羽說:“學寫字只要能記記姓名就夠了。擊劍是對付個把人的,也不值得學,我要學習抵敵萬人的本領。”項梁於是教他兵法,他很高興,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認真鑽研。據說,項羽二十二、三歲時,身體魁梧,體力強壯,能把幾百斤重的鼎舉起來。

  後來,項羽起兵反秦,接著又同劉邦爭奪天下,從24歲開始,奮戰了8年,最後被劉邦等包圍在垓下,終於自刎於烏江。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項羽在營帳中對著愛妾虞姬和叫騅的名馬,慷慨高唱道: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12

  【杯弓蛇影】

  話說有一天,縣令應郴(chēn)請自己的下屬杜宣來家裡喝酒。酒席設在廳堂裡,倆人面對面落座,應郴給杜宣倒酒,杜宣背後的牆面上懸掛著一張紅色的弓,因為光線的折射,弓的影子對映在杜宣的酒杯中,猶如蛇形一樣。

  杜宣低頭一看自己的酒杯,以為真有一條蛇在杯中蠕動,頓時嚇了一跳。可是應郴是自己的頂頭上司,領導倒的酒不敢不喝啊,杜宣沒辦法,只能一咬牙一跺腳,硬著頭皮把這杯酒給喝了。應郴再給他倒酒的時候,杜宣就藉故推辭,沒待一會兒就起身告辭了。

  回到家中,杜宣越想越覺得不對勁,感覺剛才喝下去的那條蛇好像在肚子裡蠕動,頓時覺得胸悶腹痛,結果一病不起,連吃飯喝水都非常困難。家裡人請了很多大夫來診治,可都診斷不出病因,病情也不見好轉。

  過了幾天,應郴來杜宣家中看望他,問他是怎麼得病的,杜宣便講了那天喝酒時酒杯中有蛇的事。應郴安慰了他幾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廳堂裡反覆回憶,為什麼杜宣的酒杯裡會有蛇呢。

  忽然,牆上掛的那張紅色的弓引起了應郴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來一杯酒,果然,酒杯中有弓的影子,猛一看,確實像是一條蛇在蠕動。應郴這下明白是怎麼回事了,馬上命人把杜宣接來,讓他坐在那天坐的原位上,情景重現,讓他仔細觀察酒杯裡的影子,並對他說,老杜啊,你說那杯子裡的蛇,不過是牆上那張弓的倒影罷了。

  杜宣仔細一看,果然如此,這下他心中的疑慮立即消失,所謂的病也很快就痊癒了。

  是此,杯弓蛇影。

  【掩耳盜鈴】

  從字面來看,這條成語的意思很好理解: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鈴鐺,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不會聽見。從而引申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辦法掩蓋的意思。

  掩耳盜鈴出自於《呂氏春秋自知》記載的一則寓言,原文是這樣描述的:“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揜其耳,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很形象地描述了晉國的大夫範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揹走,但鐘太大了,背不動。於是他就用錘去把鍾打碎,這時鐘發出了巨大的響聲。這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和他來搶奪這隻鍾,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害怕別人聽見,很正常;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為別人也聽不到,這就太荒謬了。

  從故事的出處來看,掩耳盜鈴其實最早的意思是掩耳盜鐘。至於鍾最後為何演變成鈴,筆者也有所不知了,我們大家可以發揮想象,揣測一下。

  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看著非常可笑,可是我們在笑的同時,有沒有思考自己身上是否也發生過同樣的故事呢?假如做錯事自己假裝不知道,自己欺騙自己,豈不跟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樣了呢。假如我們希望成為生活中的智者,不妨經常讀讀這個故事。

  【諱疾忌醫】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齊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裡,假如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

  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裡,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

  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為了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聖人總是儘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13

  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後,怕哥哥魏王追究,避居趙國。他聽說毛公和薛公很有才能,便去邀請。但兩人不肯來見。他打聽到毛公藏在賭徒中,薛公藏在賣酒人家,便去尋訪,終於結識了兩人。

  平原君知道後,說:“以前聽說信陵君為人天下無雙,今天看來他行為荒唐,徒有虛名!”信陵君說:“既然平原君恥笑我,那我該離開這兒了。”平原君知道說錯了話,向信陵君謝罪。信陵君名望更大了。

  這時秦國出兵攻魏。魏王派人請信陵君回國。信陵君怕魏王追究他的竊符之罪,不肯回國,並告誡下人:“誰為魏王使者通報,處死!”只有毛、薛兩人冒死進言:“秦滅了魏,公子國破家亡,怎麼見天下人?”信陵君立即省悟。信陵君回到魏國,魏王把上將軍的印信授給他。信陵君率齊、魏等六國兵將,大破秦軍。他威震天下,被譽“天下無雙”。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信陵君列傳》:“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雙。”“天下無雙”作成語,形容出類拔萃,獨一無二。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14

  忠言逆耳

  魏徵出身卑微,少年時孤苦貧困,曾經出家做過道士。他喜歡讀書,用心鑽研古籍,學識非常豐富。隋朝末年,魏徵參加了反對隋朝暴 政的起義。後來,他投靠唐高祖李淵建立的唐王朝,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於魏徵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後來,唐高祖的二兒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徵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一見魏徵,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徵將有殺身之禍。

  可是,魏徵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

  李世民聽後,被魏徵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從心裡欽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

  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

  魏徵胸懷大志,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儘量採納。

  有一次,唐太宗違犯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定,決定徵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

  命令發出以後,魏徵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訓斥。

  魏徵毫不畏懼,他十分嚴肅地進諫說:“您現在把強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麼,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您常常講,我當國君,首先要講信用,可是國家的法律明明規定,男丁中的強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麼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嗎?”

  魏徵的這一番話,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氣澆滅了。他心悅誠服地對魏徵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面鏡子啊!我原先以為你太固執,不通情理,現在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後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國家是無法治理得好的。”

  於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徵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徵。敢於直言勸諫的魏徵不僅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成了以後歷朝官員效法的楷模。

  一個人活在世上,能夠得到智者的批評是一件幸事。要知道,批評一個人是需要很大勇氣,冒很大風險的。誰都知道“多栽花,少栽刺”的道理。我們要勇於接受批評。因為一個人有了過錯並不可怕,只要能夠及時改正就無大礙,可怕的是諱疾忌醫,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意見,從而由小錯到大錯,由大錯到不可救藥。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15

  苟延殘喘

  春秋後期,晉國的大夫趙簡子有一次在中山狩獵,突然發現一隻狼從林中竄出,便猛射一箭。狼中箭後帶箭拼命奔逃,趙簡子驅車追趕。

  這時,有一個叫東郭先生的人正在往北走。他趕著一頭驢,驢馱著一袋書。他走著走著,正好迎面碰到了那隻正在逃命的狼。

  這隻狼見了東郭先生,就說:“先生不是專門濟困扶危嗎?從前毛寶曾買一隻烏龜放生,後來他在戰爭中逃命,烏龜載他過江;一個叫隋侯的,救活了一條蛇,後來蛇就銜來名貴的珠子報答。您讓我躲在書袋裡,勉強維持這一線生命吧。您今天能救我一命,我日後一定會像龜蛇那樣報答您!”東郭先生在狼的苦苦哀求下,只好把狼裝在書袋裡,把書蓋在上面。當趙簡子追上來時,向東郭先生打聽狼的下落,東郭先生說不知道。騙走了趙簡子一行後,東郭先生把狼放了出來。而此時狼說自己餓了,要吃掉東郭先生。

  正在這時,一個農夫恰巧路過。農夫問明原因後,把狼騙回東郭先生裝書的口袋,掄起鋤頭,幾下就把它打死了。

  【詞義】苟延:勉強延續。殘喘:臨死前的喘息。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拖延一口沒斷的氣,維持一線生機。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16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17

  宋國有個賣酒的人,為了招來生意,他總是將店堂打掃得乾乾淨淨,將酒壺、酒罈、酒杯之類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門外還要高高掛起一面長長的酒幌子,上書“天下第一酒”幾個大字。遠遠看去,那裡的確像個會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個性的是,他家的酒卻很少有人問津,常常因賣不出去而使整壇整壇的酒擱酸了,變質了,十分可惜。

  這個賣酒的宋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他於是向左鄰右舍請教這好的酒竟然賣不出去的原因。鄰居們告訴他:“這是正因你家養的狗太兇猛了的緣故。我們都親眼看到過,有的人高高興興地提著酒壺準備到你家去買酒,但是還沒等走到店門口,你家的狗就跳將出來狂吠不止,甚至還要撲上去撕咬人家。這樣一來,又有誰還敢到你家去買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裡等著發酸變質啊。”您看,一匹惡狗看門,就能把一個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門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個國家讓壞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門,其後果必然是忠奸顛倒,社會腐 敗,百姓遭殃。

  古代經典成語故事 篇18

  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