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富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故事是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於口頭講述。下面為大家帶來富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快來看看吧。

  富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篇1

  1、善待“對手”

  日本北海島出產珍貴的鰻魚,海邊漁村的漁民都以捕撈鰻魚為生。鰻魚的生命非常脆弱,只要一離開深海區,要不了半天就會全部死亡。奇怪的是有位老漁民天天出海捕撈鰻魚,返回後,他的鰻魚總是活蹦亂跳的,而其他人無論如何處置捕撈到的鰻魚,回港後全部都是死的。由於鮮活的鰻魚的價格要比死鰻魚貴一倍以上,因此沒幾年的功夫,老漁民一家便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翁。老漁翁臨終時把秘決傳授給了兒子。

  原來,老漁民保證鰻魚不死的秘決,就是在整倉的鰻魚中,放進幾條狗魚。鰻魚與狗魚非但不是同類,還是“死對頭”。幾條勢單力薄的狗魚遇到成倉的對手,為了求得生存,便在鰻魚堆裡四處亂竄,這樣反而把整倉死氣沉沉的鰻魚給救活了。

  啟示:狗魚與鰻魚的“死對頭”關係,成就了魚倉中鰻魚的生存;反之,沒有鰻魚,漁倉中的狗魚也是死氣沉沉。

  2、且慢下手

  大多數的同仁都很興奮,因為單位裡調來一位新主管,據說是個大能人,專門被派來整頓企業的;可是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新主管卻毫無作為,每天彬彬有禮地走進辦公室,便躲在裡面難得出門,那些本來緊張得要死的壞分子,現在反而更猖獗了。“他哪裡是個能人嘛!根本就是一個老好人,比以前的主管更容易唬。”

  四個月過去了,就在人們為新主管感到失望時,新主管卻發威了——壞分子一律開除,能人卻獲得晉升。下手之快,斷事之準,與前四個個月裡表現保守的他,簡直就是判若兩人。

  年終聚餐時,新主管在酒過三巡時致詞:“相信大家對我新到任期間的表現,和後來的大刀闊斧,一定感到不解,現在聽我說個故事,各位就明白了。我有一位朋友,買了一棟帶著大院的房子,他剛一搬進去就把院子進行了徹底的整修,雜草樹林一律清除,改種自己新買的花卉。某日,原來的屋主前來造訪,進院門吃一驚地問:‘那最名貴的牡丹哪裡去了?’,我朋友才發現他把牡丹當草給鏟了。後來他又買了一棟房子,雖然院子裡雜草叢生,他卻是按兵不動,果然冬天以為雜樹的植物,春天裡開了繁花;春天以為是野草的,夏天裡成了錦簇;半年都沒有動靜的小樹,秋天居然紅了葉,直到暮秋,他才真正地認識到哪些是無用的植物,而大力剷除,並使所有的珍貴的草本植物、花卉得以儲存。”

  說到這兒,主管舉起了酒杯:“讓我敬在座各位一杯酒,因為如果這個辦公室是座花園,你們就都是其間的珍木,珍木不可能一年到頭都開花結果,只有經過長期的觀察才認得出啊!”

  啟示: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它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該主管經過四個月的調查研究,最後做出“壞分子一律開除,能人則獲得晉升”的決策,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道理。

  3、換個角度

  在一次歐洲籃球錦標賽上,保加利亞隊與捷克斯洛伐克隊相遇。當比賽剩下8秒時,保加利亞隊以2分優勢領先,一般來說穩操勝券。但是,那次錦標賽採用的是迴圈制,保加利亞隊必須贏球超過5分才能勝出。可要用僅剩的8秒種再贏3分,談何容易。

  這時保加利亞隊教練突然請求暫停。暫停後比賽繼續進行,球場上出現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只見保加利亞隊隊員突然運球向自己籃下跑去,並迅速起跳投籃,球應聲入網。全場觀眾目瞪口呆,比賽時間到。可當裁判員宣佈雙方打成平局需要加時賽時,大家才恍然大悟。

  保加利亞隊這出人意料之舉,為自己創造了一次起死回生的機會。加時賽的結果,保加利亞隊贏了6分,如願以償地出線了。

  啟示: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創造性思維就是以科學理論為指導,面對實際,敢於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創造性思維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要敢於打破常規,進行逆向思維。保加利亞隊教練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不墨守成規,而是進行了創造性的思考,從而獲得了出線,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4、盲人與導盲犬

  一天,一個盲人帶著他的導盲犬過街時,一輛大卡車失去控制,直衝過來,盲人當場被撞死,他的導盲犬為了守衛主人,也一起慘死在車輪底下。

  主人和狗一起到了天堂門前。

  一個天使攔住他倆,為難地說:“對不起,現在天堂只剩下一個名額,你們兩個中必須有一個去地獄。”

  主人一聽,連忙問:“我的狗又不知道什麼是天堂,什麼是地獄,能不能讓我來決定誰去天堂呢?”

  天使鄙視地看了這個主人一樣,皺起了眉頭,她想了想,說:“很抱歉,先生,每一個靈魂都是平等的,你們要透過比賽決定由誰上天堂。”

  主人失望地問:“哦,什麼比賽呢?”

  天使說:“這個比賽很簡單,就是賽跑,從這裡跑到天堂的大門,誰先到達目的地,誰就可以上天堂。不過,你也別擔心,因為你已經死了,所以不再是瞎子,而且靈魂的速度跟肉體無關,越單純善良的人速度越快。”

  主人想了想,同意了。

  天使讓主人和狗準備好,就宣佈賽跑開始。她滿心以為主人為了進天堂,會拼命往前奔,誰知道主人一點也不忙,慢吞吞地往前走著。更令天使吃驚的是,那條導盲犬也沒有奔跑,它配合著主人的步調在旁邊慢慢跟著,一步都不肯離開主人。天使恍然大悟:原來,多年來這條導盲犬已經養成了習慣,永遠跟著主人行動,在主人的前方守護著他。可惡的主人,正是利用了這一點,才胸有成竹,穩操勝券,他只要在天堂門口叫他的狗停下就可以了。

  天使看著這條忠心耿耿的狗,心裡很難過,她大聲對狗說:“你已經為主人獻出了生命,現在,你這個主人不再是瞎子,你也不用領著他走路了,你快跑進天堂吧!”

  可是,無論是主人還是他的狗,都像是沒有聽到天使的話一樣,仍然慢吞吞地地往前走,好像在街上散步似的。

  果然,離終點還有幾步的時候,主人發出一聲口令,狗聽話地坐下了,天使用鄙視的眼神看著主人。

  這時,主人笑了,他扭過頭對天使說:“我終於把我的狗送到天堂了,我最擔心的就是它根本不想上天堂,只想跟我在一起……所以我才想幫它決定,請你照顧好它。”

  天使愣住了。

  主人留戀地看著自己的狗,又說:“能夠用比賽的方式決定真是太好了,只要我再讓它往前走幾步,它就可以上天堂了。不過它陪伴了我那麼多年,這是我第一次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著它,所以我忍不住想要慢慢地走,多看它一會兒。如果可以的話,我真希望永遠看著它走下去。不過天堂到了,那才是它該去的地方,請你照顧好它。”

  說完這些話,主人向狗發出了前進的命令,就在狗到達終點的一剎那,主人像一片羽毛似的落向了地獄的方向。他的狗見了,急忙掉轉頭,追著主人狂奔。滿心懊悔的天使張開翅膀追過去,想要抓住導盲犬,不過那是世界上最純潔善良的靈魂,速度遠比天堂所有的天使都快。

  所以導盲犬又跟主人在一起了,即使是在地獄,導盲犬也永遠守護著它的主人。

  天使久久地站在那裡,喃喃說道:“我一開始就錯了,這兩個靈魂是一體的,他們不能分開……”

  啟示:這個世界上,真相只有一個,可是在不同人眼中,卻會看出不同的是非曲直。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每個人看待事物,都不可能站在絕對客觀公正的立場上,而是或多或少地戴上有色眼鏡,用自己的經驗、好惡和道德標準來進行評判,結果就是——我們看到了假象。

  5、華佗拜師

  華佗東漢末年傑出的醫學家。他技術全面,精通醫道,尤於外科,曾發明全身“麻沸散”用於剖腹開背、切除胃腸等大手術,特別是在他功成名就之後,仍然謙虛好學。華佗拜師學藝的故事,被後人傳為佳話。

  一次,華佗給一個年輕人看病,經望、聞、問、切之後,認為患者得了頭風病,可是他一時又拿不出來治療此病的藥方,急得束手無策,病人也很失望。

  後來,這位病人找到一位老醫生,很快就把病治好了。華佗聽後很是慚愧,便打聽到老中醫的住處,決心去拜師學藝。但華佗當時名噪四方,唯恐老中醫不肯收他為徒,於是改名換姓,來到老中醫門下,懇求學醫。老中醫見華佗心誠,就收他為徒。

  從此,華佗起早貪黑,任勞任怨,虛心好學,終於獲得了治頭風病的絕技。當華佗滿師歸來時,這位老中醫才明白眼前這個徒弟就是名醫華佗,他一把拉住華佗的手說:“華佗啊,你已是名揚四海,為何還要到我這裡受苦?”華佗把來意告訴了老中醫,並說:“山外有山,學無止境。人各有所長,我不懂的地方就應該向您學習。”

  啟示:我們要在實踐中正確處理個人與群眾的關係,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汲取人民群眾的經驗和智慧,才能不斷拓展、深化和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華佗拜師學藝,不恥下問的故事,就體現了這一點。

  6、人生如玉

  從前有一位智者收了很多學生,其中有個學生向他請教:“老師,你能講講我的價值嗎?”老師拿出一塊石頭,說:“你先幫我做件事,,我再告訴你人生的價值。你把這塊石頭拿到集市上賣,可別人無論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學生拿著石頭到集市上去叫賣,有人願意出2塊錢買這塊石頭。這個人剛出完價,又來了一些人,大家紛紛說這塊石頭真光,都開始抬價,一直把石頭的價抬到10元錢。學生高興地回去和老師說:“老師,你這塊石頭居然能賣10塊錢呢!”老師說:“你再把這塊石頭拿到黃金市場上去賣,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

  學生到了黃金市場,有個老者看了這塊石頭的成色,說裡面一定是塊寶貝。大家開始競爭這塊石頭,抬到了1萬塊錢的價格。學生有些動心了,興高采烈地跑回去對老師說:“您這塊石頭居然能賣到1萬塊錢,真是想不到啊!”老師笑著說:“你把這塊石頭拿到珠寶市場上去賣,別人出多少錢,你都不能賣掉。”

  學生拿著石頭到了珠寶市場,剛一叫賣,就有人出到10萬塊價格。一眨眼的功夫,石頭的價格已經升到了30萬塊錢。學生忍住了極大的誘惑回去了,對老師說:“想不到您還有這樣一塊寶貝呀!我的任務完成了,您該告訴我這塊石頭的價值了吧。”老師對學生說:“這塊石頭真的是無價之寶,它裡面有名貴的玉,但你不識貨,它頂多值10塊錢。”

  啟示: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塊玉,我們要以珠寶商看玉石一樣去審視自己,有的人打磨了自己,他就成了玉,打磨得越好,他的價值就越高;有人守著自己的玉一輩子都不打磨,他一輩子就是一塊不值錢的石頭。這則案例啟示我們,去思考人生價值的內涵,即人生的價值是什麼?實現人生價值的關鍵是什麼?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價值的?

  7、沉沉浮浮是人生

  有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去見釋圓老僧,老僧用溫開水衝了一杯茶,讓他喝,那年輕人細細品味了幾口說:“一絲香味也沒有。”老僧又用滾開水另衝了一杯,這時年輕人看見那茶葉在杯子裡上上下下沉浮。隨著茶葉的沉浮,一絲細微的清香便從杯了裡嫋嫋地溢了出來。於是老僧往杯子裡共衝了五六次水,沁得滿屋津津生香。年輕人品嚐著清香四溢的茶水,會意地點了點頭,說他一切都明白了。

  啟示:為什麼同樣的一撮茶中,可以衝出兩種不同的香味呢?關鍵是溫水衝,還是用開水沏。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同。這茶葉在樹上泛綠,在陽光的熾烈中開花,在暴風雨中成熟,在熊熊的火焰上被焙乾,這是每片茶葉所必須承受的磨練。然而它要真正成為一杯濃香四溢的茶水,似乎還要經歷更火的砥礪。即用沸水衝,一次又一次上下翻滾。這則案例從中可以體會到,在實現人生價值的道路上崎嶇是難免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哲學思想。今天的你在已經過去的人生時光中有讓你難忘的挫折或欣喜嗎?

  8、烏鴉和幾個便士

  年輕的艾倫坡從事詩歌創作,十分的窮困潦倒,甚至有時連飯都吃不上。有一天他將自己創作的詩歌《烏鴉》送到編輯部去投稿,但等到的仍然是一張冷冰冰的退稿通知單,而當時他的處境也讓編輯們感到心酸,於是編輯們就象徵性地施捨給他幾個便士……而後來,艾倫坡終於憑藉自己的努力而成名,但是被退回的《烏鴉》也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名篇。

  啟示:如何理解人生價值的真諦?人生價值的實現到底是以“貢獻”為標準還是以“索取”為標準?

  9、野馬之死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做吸血蝙蝠。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而生存,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如何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馬的身上,落在野馬的頭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

  動物學家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會讓野馬死去,野馬的死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啟示: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內因的作用,要靠自己的努力。逆境雖然可以給個人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但只要充分發揮內因的積極作用,不悲觀、不消沉,與逆境抗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揚長避短,變不利為有利,同要能夠成長,甚至能夠做出通常情況不能做出的奇蹟。

  10、不肯撒手

  非洲土人抓狒狒有一絕招,故意讓躲在遠處的狒狒看見,將其愛吃的食物放在一個口小裡大的洞中。等人走遠,狒狒歡蹦亂跳地來了,它將爪子伸進洞裡,緊緊抓住了食物,但由於洞口太小,它的爪子握成拳頭後就無法從洞中抽出來了,這時人只管不慌不忙地來收穫獵物,根本不必擔心它會跑掉。因為狒狒捨不得那些可口的食物,越是驚慌越急躁,就越是將食物抓得越緊,爪子就越無法從洞中抽出來。

  啟示:狒狒們真是夠笨的,只要一撒手,就可以溜之大吉,可它們卻偏不。問題就出在狒狒們太貪了,在該撒手時沒有果斷撒手。

  我們在觀察和處理複雜問題的時候,要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善於抓住重點。是獲取食物還是逃生?狒狒選擇了前者。這就是顛倒了主次。

  11、古今智慧

  有一位退休的老人回到老家,在小城買了一座房住了下來,想在那兒安靜些寫回憶錄。開始的幾個星期,一切都好。但是有一天,三個男孩放學後來這裡玩,他們把垃圾桶踢來踢去,玩得很是開心。

  老人受不了這些噪音,於是出來和他們進行談判。他說:“我很喜歡你們踢桶玩,如果你們每天來玩,我每天給你們每個人一塊錢。”三個小青年很高興,更加賣勁地施展著他們的腳下功夫。過了三天,老人憂愁地說:“通貨膨脹使我的收入減少了一半,明天起我只給你們5毛錢。”小青年很是不開心,但還是答應了。每天放學後,繼續去進行他們的表演。

  一個星期後,老人愁眉苦臉地說:“最近沒有收到養老金匯款,對不起,每天只能給兩毛了。”

  “兩毛錢?”一個小青年臉色發青,“我們才不會為了區區的兩毛錢而浪費寶貴的時間為你進行表演呢,不幹了。”

  如此以後,老人又過上了安靜的日子。

  啟示:沒有任何一個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老人回到老家想安靜地寫些回憶錄,結果被放學後頑皮玩耍的孩子打破了安靜的生活。退休老人根據退休工資及福利只漲不跌及年輕人的逆反心理,採取欲擒故縱,拐彎抹角的方式,巧妙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可見,辦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老人對三個年輕人的玩耍吵鬧沒有開門見山地批評,而是抓住了他們的心理特點,採取了欲擒故縱的方式,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2、海鳥的墳墓

  在茫茫大西洋中,有一個馬裡恩的島嶼,人跡罕至,是海鳥棲息生存的天堂世界。可自從1945年英國一支探險隊踏上這塊處女地之後,不長時間,情況就發生了急轉直下的逆變。

  原來,伴隨著科考隊員的上島,探險隊運輸船上藏匿著的幾隻老鼠也乘機溜上了島嶼。上島的老鼠如同上了天堂,因為島上食物豐饒的驚人,又沒有天敵,故而老鼠如燎原的野火,瘋狂無度地繁殖起來。8年後致使全島鼠滿為患。科考隊員覆上此島後,發現情況不妙,於是一紙電報發回大本營,要求總部速送幾隻壯貓來抑制鼠患。豈料,隨後發生的事情再一次令人目瞪口呆:來到島上的五隻壯貓,非但未能抑制住鼠災,反而使島上那些長期以來不知恐慌的海鳥一下子就成為了貓們輕易就能捕食到口的美味佳餚。這下,貓們便開始徹底改行了——不願意再去奮力搏擊那些壯碩兇頑的大鼠,而是一味貪婪不止去捕食那些相對平和得多的海鳥。若干年後,“肥吃海喝”的五隻“始祖貓”一舉繁殖到了2500只的驚人數目。而每天落入貓口的海鳥數量更是達到驚人的60萬隻之多!“海鳥世界”從此淪為了“海鳥的墓場”。

  啟示:科考隊員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在於沒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按常規而論,貓與鳥原本並非冤家對頭,貓與鼠才是真正的勢不兩立;可一但周圍環境發生了特殊的變化,事物的特殊性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於是才出現了“貓改行”。

  13、梳理煩惱

  帕瓦羅蒂三十歲那年初夏,他應邀來到了法國的里昂參加一個演唱會。他提前一天趕到了里昂,晚上就住在歌劇院附近的一個小旅館。由於旅途的勞累,帕瓦羅蒂感到很疲倦。為了不影響第二天的演出,便早出睡了。可是沒過多久,就被隔壁房間傳來的嬰兒啼哭聲吵醒了,而且萬萬沒有想到,那孩子竟一直啼哭不止。帕瓦羅蒂用被子矇住了頭,但那啼哭彷彿是具有魔法的歌聲,頗具穿透力,仍不斷在他耳旁縈繞。這讓帕瓦羅蒂十分苦惱。這樣折騰了將近半個小時之後,他只好披著被子在地上散步,心中一次次祈禱著孩子的哭聲趕緊停止。可那個孩子根本沒有要停止的意思,而且每一聲都跟第一聲一樣洪亮。無奈之下,帕瓦羅蒂索性就把孩子的哭聲當作歌聲來聽,漸漸地他竟佩服起那個孩子來:我唱歌到一個小時後嗓子都要沙啞了,可這個孩子的聲音為什麼會依然嘹亮?難道小孩子有什麼了不起的方法嗎?如此一想,帕瓦羅蒂立刻興奮了起來。他發現小孩子的哭竟然很有學問:孩子哭到聲音快破的臨界點時,會把聲音拉回來,這樣聲音就不會破裂,這是因為孩子的哭的時候是用丹田發音而不是用喉嚨。又聽了一會兒,帕瓦羅蒂也開始學著用丹田發音,試著唱到最高點,永遠保持著第一聲那樣的洪亮。帕瓦羅蒂練了一個晚了。第二天演唱會上,他們飽滿的聲音征服了觀眾。後來成了偉大的歌唱家。

  啟示:孩子的哭聲和糟糕的環境已是既成事實,關鍵在於能否直視承認,並採取正確的態度,做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大師帕瓦羅蒂便做到了這一點,他並沒有讓孩子的哭聲左右了自己,讓煩燥影響自己傾聽的耳朵。在那一刻,煩惱既然躲避不掉,他就接受了,把哭聲當歌聲來聽,這反倒化解了煩惱,把壞事變成了好事。一個職業者的敏感和思辯讓他從煩惱中梳理出演唱的真諦,為他的成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反之,如果當天帕瓦羅蒂把哭聲只當哭聲,把煩惱只當煩惱,一通吼罵,或者煩惱之下離開旅館,再或者找那孩子的父母抱怨,那麼他就不會領悟到演唱的技巧,說不準還會影響到第二天的演出,甚至影響到他的整個演藝生涯。

  14、九斤姜

  有一位富人,傢俬豐厚,總想做神仙,偶得一位仙翁告之曰:“行善積德。”於是為表決心便自改其名曰“積德”。於平日裡做些好事、修蓋廟宇、設香壇,每日必跪於壇前祈禱數次,壇內香火未絕,且燃的都是九文一支的“馬蹄香”。轉眼三年過去了,把傢俬所剩無幾,卻仍虔誠地焚著馬蹄香。仙翁得知,便欲點化,於是化作一賣姜老者在其門前等候。積德欲買一斤姜。老者搓一盤問:“一斤否?”積德見是在三斤上,又覺老者不識秤,於是曰:“一斤。”見有如此便宜之事,便又買兩盤,九斤姜卻只付三斤姜錢。積德欣喜欲走,老者卻化為仙翁痛心曰:“僅僅九斤姜卻抵去三年馬蹄香。”積德聞言抱頭痛哭,悔之晚矣。

  啟示:小與大”、“得與失”在一定的條件下都可以朝著對立的方向轉化,因小而失大,有得必有失。“九斤姜抵去三年馬蹄香”,艱辛的努力,只因一時的私慾,便化為烏有,再怎麼抱頭痛哭、懊悔不已,又有何用?

  15、翅膀只屬於鳥

  有一天,兩隻井底之蛙對造物主說:“請你幫助我們離開這個巴掌大的地方吧。”造物主說:“行,現在有兩條路供你們選擇:其一,給你們延長二十年的壽命,你們大概要花十年的苦功練習跳躍之功,等有朝一日依靠雙腿的力量跳出井底後,則可以自由生活在廣闊的大地;其二,用你們的雙腿換取一雙翅膀,能像鳥一樣飛翔,但是必須一直飛下去,不能有片刻停息,落地之時則為死亡之時。”

  甲蛙選擇了第一條路,乙蛙選擇了第二條路。十年後,甲蛙憑藉健壯的雙腿,終於躍出井底,放眼四周時,發現乙蛙正躺在井口不遠處呻吟,看樣子已無生還的希望。原來,失去雙腿的乙蛙,以為擁有翅膀就可以彌補自身的缺陷,很是慶幸地享受著飛翔帶來的快樂。但是時間一長,它感覺到無休止的飛翔非常單調乏味。最後,它下定決心,明知落地即亡,也要讓拍打擊翅膀停下來。

  啟示:個人成長成才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許多時候,彌補人生短處或劣勢,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取人之長補已之短,而是努力化已所短為已所長。正如翅膀要比腿飛得高,但它畢竟只屬於鳥不適用於蛙。

  富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篇2

  鹽一樣的智慧

  有這麼一個故事:老族長帶領村民日夜兼程,要把鹽運送到某地換成過冬的大麥。有一天晚上,他們露宿於荒野,星空燦爛。長者依然用祖先世代傳下來的方法,取出三塊鹽投入篝火,占卜山間天氣的變化……大家都在等待長者的“天氣預報”:若聽到火中鹽塊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響,那就是好天氣的預兆;若是毫無聲息,那就象徵天氣即將變壞,風雨隨時會來臨。

  長者神情嚴肅,因為鹽塊在火中毫無聲息。他認為不吉,主張天亮後馬上趕路。但族中另一位年輕人,認為“以鹽窺天”是迷信,反對匆忙啟程。第二天下午,果然天氣驟變,風雪交加,堅持晚走的年輕人這才領悟到長者的睿智。其實,用今天的科學解釋,老族長也是對的,鹽塊在火中是否發出聲音,與空氣中的溼度相關。換句話說,當風雨欲來,溼度高,鹽塊受潮,投入火中自然喑啞無聲。

  年輕人往往看不起老人的哲學,片面地認為它們都是過時的、無用的。其實,一些人生理念如同海鹽,它再老,仍然是一種結晶,並且有海的記憶。

  花朵靜悄悄地開放

  寺院裡接納了一個年方16歲的流浪兒。這個流浪兒頭腦非常靈活,給人一種腳勤嘴快的感覺。灰頭土臉的流浪兒在寺院裡剃髮沐浴後,就變成了一個乾淨利索的小沙彌。

  法師一邊關照他的生活起居,一邊苦口婆心、因勢利導地教他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識。看他接受和領會問題比較快,又開始教他習字唸書、誦讀經文。也就在這個時候,法師發現了小沙彌的致命弱點——心浮氣躁、喜歡張揚、驕傲自滿。例如,他一旦領悟了某個禪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師和其他的僧侶炫耀;更可笑的是,當法師為了鼓勵他,剛剛誇獎他幾句,他馬上就在眾僧面前顯擺,甚至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大有惟我獨尊、不可一世之勢。

  一天,法師把一盆含苞待放的夜來香送給這個小沙彌,讓他在值更的時候,注意觀察一下花卉的生態狀況。

  第二天一早,還沒等法師找他,他就欣喜若狂地抱著那盆花一路招搖地找上門來,當著眾僧的面大聲對法師說:“您送給我的這盆花太奇妙了!它晚上開放。清香四溢、美不勝收,可是,一到早上,它便又收斂了它的香花芳蕊……”

  法師用一種特別溫和的語氣問小沙彌:“它晚上開花的時候吵你了嗎?”“沒,沒有,”小沙彌高高興興地說,“它開放和閉合都是靜悄悄的,哪會吵我呢?”“哦,原來是這樣啊,”法師以一種特殊的口吻說,“老衲還以為花開的時候得吵鬧著炫耀一番呢。”

  小沙彌愣了一下,臉刷地一下就紅了,喏喏地對法師說:“弟子知錯了!弟子知錯了!”

  皆因繩未斷

  一個後生從家裡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看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考考禪院裡的老禪者。來到禪院,他與老禪者一邊品茗,一邊閒扯,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麼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答道。

  後生聽到老禪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

  老禪者見狀,問道:“什麼使你如此驚訝?”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麼知道的呢?”後生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既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出口就答對了。”老禪者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後生大悟!

  一隻風箏,再怎麼飛,也飛不上萬裡高空,是因為被繩牽住;一匹壯碩的馬,再怎麼烈,也被馬鞍套上任由鞭抽,是因為被繩牽住。那麼,我們的人生,又常常被什麼牽住了呢?一塊圖章,常常讓我們坐想行思;一個職稱,常常讓我們輾轉反側;一回輸贏,常常讓我們殫精竭慮;一次得失,常常讓我們痛心疾首,一段情緣,常常讓我們愁腸百結;一份殘羹,常常讓我們蹙眉千度。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轉團團;為了欲,我們上上下下奔竄;為了名,我們日夜竄奔。快樂哪去了?幸福哪去了?

  因為一根繩子,風箏失去了天空;因為一根繩子,水牛失去了草原;因為一根繩子,大象失去了自由;因為一根繩子,駿馬失去了馳騁。

  你看,曾經與鷹同一基因的雞,現在怎樣在雞塒邊打轉?你看,曾經遨遊江海的魚,現在怎麼上了釣鉤而擺上人家的餐桌?你看,曾經蹦蹦跳跳的少年,現在是怎樣的滿腸愁雲慘淡?你看,當年日記本上紅筆書寫的豪言壯語,現在又怎樣成了黑色的點點符號?

  大象在木樁旁團團轉,水牛在樹底下轉團團;我們在一件事裡團團轉,我們在一種情緒裡轉團團,為什麼都掙不脫?為什麼都拔不出?

  皆因繩未斷啊。

  名是繩,利是繩,欲是繩,塵世的誘惑與牽掛都是繩。人生三千煩惱絲,你斬斷了多少根?老禪者說:“眾生就像那頭牛一樣,被許多煩惱痛苦的繩子纏縛著,生生死死不得解脫。”

  富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篇3

  舒展靈魂

  記得早年在鄉間,對外的通訊往來主要依靠一種特殊職業的人:信客。

  信客為遠行者們效力,自己卻是最困苦的遠行者。一身破衣舊衫。滿臉風塵,狀如乞丐。在很長的時期中,信客沉重的腳步,是鄉村和城市的紐帶。

  一次,村裡一戶人家的姑娘要出嫁。姑娘的父親在上海謀生,託老信客帶來兩匹紅綢。老信客正好要給遠親送一份禮,就裁下窄窄的一條紅綢捆紮禮品,圖個好看。沒想到上海那位又託另一個人給家裡帶來口信。說收到紅綢後看看兩頭有沒有畫著小圓圈,以防信客做手腳。這一下信客就栽了跟頭。四鄉立即傳開他的醜聞,以前叫他帶過東西的各家都在回憶疑點,好像他家的一切都來自剋扣。但他的家。破爛灰暗,值錢的東西一無所有。

  老信客申辯不清,滿臉悽傷,拿起那把剪紅綢的剪刀直扎自己的手。第二天。他掂著那隻傷痕累累的手找到了同村剛從上海落魄回來的年輕人,進門便說:“我名譽糟蹋了,可這鄉間不能沒有信客。”

  整整兩天,老信客細聲慢氣地告訴他附近四鄉哪些人在外面,鄉下各家的門怎麼找,城裡各人的謀生處該怎麼走。說到幾個城市裡的路線時十分艱難,不斷在紙上畫出圖樣。這位年輕人連外出謀生的人也大半不識,老信客說了又說,比了又比,連他們各人的脾氣習慣也作了介紹。

  從頭至尾,年輕人都沒有答應過接班。可是聽老人講了這麼多,講得這麼細,他也不再回絕。老人最後的囑咐是揚了揚這隻扎傷了的手,說:“信客信客就在一個信字,千萬別學我。”

  年輕人想到老人今後的生活,說自己賺了錢要接濟他。老人說:“不。我去看墳場,能餬口。我臭了,你挨著我也會把你惹臭。”

  老信客本來就單身一人,從此再也沒有回村。

  會走路的夢

  有一次在郵局寄書,碰見從前的一個同學。多年不見了,她說咱們倆到街上走走好不好?於是我們漫無目的地走起來。她之所以希望我和她在大街上走,是想告訴我,她曾經遭遇過一次不幸:

  她的兒子患白喉死了,死時還不到4歲。沒有了孩子的維繫,又使本來就不愛她的丈夫很快離開了她。這使她覺得羞辱,覺得日子是再無什麼指望。她想到了死。她乘火車跑到一個靠海的城市,在這城市的一個郵局裡,她坐下來給父母寫訣別信。這城市是如此的陌生,這郵局是如此的嘈雜,無人留意她的存在,使她能夠襯著這陌生的嘈雜,襯著棕色桌面上糨糊的嘎巴兒和紅藍墨水的斑點把信寫得無比盡情——一種絕望的盡情。這時有一位拿著郵包的老人走過來對她說:“姑娘,你的眼好,你幫我紉上這針。”她抬起頭來,跟前的老人白髮蒼蒼,他那蒼老的手上,顫顫巍巍地捏著一枚小針。

  我的同學突然在那老人面前哭了。她突然不再去想死和寫訣別的信。她說,就因為那老人稱她“姑娘”,就因為她其實永遠是這世上所有老人的“姑娘”,生活還需要她,而眼前體的需要便是需要她幫助這老人紉上針。

  她紉了針,並且替老人縫好郵包。她離開郵局離開那靠海的城市回到自己的家。她開始了新的生活,還找到了新的愛情。她說她終生感激郵局裡遇到的那位老人,不是她幫助了他,那實在是老人幫助了她,幫助她把即將斷掉的生命續接了起來,如同針與線的連線才完整了綻裂的'郵包。

  她還說從此日子裡有了什麼不愉快,她總是想起老人那句話:“姑娘,你的眼好,你幫我紉上這針。”她常常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想著這話,在街上,路過一些熟悉或者不熟悉的郵局。有時候這話如同夢一樣不真實,卻又真實得不像夢。然而什麼都可能在夢中的街上或者街上的夢中發生,即使你的腳下是一條爛熟的馬路,即使你的眼前是一條几百年的老街,即使你認定在這老路舊街上不再會有新奇,但該發生的一切還會發生,因為這街和路的生命其實遠遠地長於我們。

  我曾經在公共汽車上與人爭吵,為了座位為了擁擠的碰撞。但是永遠也記不住那些彼此憤怒著的臉,記住的卻是夾在車窗縫裡的一束小黃花。那花朵是如此的嬌小,每一朵才指甲蓋一般大。是誰把它們採來——從哪裡採來又為什麼要插在這公共汽車的窗縫裡呢?怨氣沖天的乘客實在難以看見這小小花束的存在,可當你發現了它們才意識到胸中的怒氣是多麼的沒有必要,才恍然悟出,這破舊不堪的汽車上,只因有了這微小的花束,它行駛過的街道便足可稱為花的街了。假若人生如一條長街,我就不願意錯過街上每一處細小的風景。假若人生是長街的一個短夢,我願意把這短夢做得生機盎然。

  一碗水豆腐

  那一年,我自助旅行的腳步踏進了京都清水寺,拾級而上,對於放眼所見的古意盎然、恢宏格局,實在歎為觀止。我像一個用功的學生,沿途做著筆記。

  “這是日本建築中罕見的手筆,139根巨大的圓柱,就這樣從錦云溪上空延伸出去,成為一個懸空的大舞臺,由裡至外,不用一顆釘子……”

  咦?完全不用一顆釘子?

  一長串流暢悅耳的英文,吸引我回過頭去,敘說者是一名穿黑亮皮衣、披棕色圍巾的老先生,從呢質圓帽下露出的髮絲,瑩白如銀,流露出學者風範。傍在他身旁的,顯然是他的夫人。

  我對於那學識淵博的老先生、相貌娟雅的老太太充滿了好奇。不由自主地跟隨在後。

  “我們姓坂口,他在歐洲當了幾十年外交官,退休幾年了,京都是他長大的故鄉,”老太太突然無預警地回頭,用帶著明顯英倫口音的英語,笑盈盈地對我說,“相隔半世紀,沒想到舊地重遊,他都還記得。”

  我一路偷聽,原本就覺得冒昧,結結巴巴地說:“老先生的解說很……生動,像在讀很棒的歷史小說……”

  坂口先生興致很高,語音鏗鏘不停地說著一些我生平第一次聽說的典故。

  他的妻子卻悄悄地告訴我:“他的老年痴呆症愈來愈嚴重了,已經經常記不得事情。今天難得讓他掀出這麼多記憶,實在非常難得。”她淡淡地看了我一眼,“我想,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出遊了。”

  我始料未及,非常訝異。

  我們出寺,下山,路過音羽瀑布。在林陰坂道比較寬大的部分,出現了幾個蓋在崖邊的亭子,亭裡鋪著舒適的蒲團。坂口太太熱情地邀我一起進餐,介紹說吃的是當地最有特色的——水豆腐。

  我們面前,分別擺了三個茶褐色的陶碗,碗中的湯澄澈至極,碗底墊著一塊厚墩墩的昆布,昆布正中央,是一塊白得無瑕無垢的嫩豆腐。居然會有“簡單”到這種地步的料理。

  我試著喝了一口湯,果然如我所料,像開水一樣,一點兒味道都沒有。

  “豆腐不是這樣的,豆腐不是這樣的,”坂口先生安靜地盯著碗裡的豆腐看了半天,忽然很洪亮地喊了起來。

  “是的,豆腐都是這樣的,”坂口太太也不慌,不疾不徐地說著,把他推開的湯碗,又溫柔地端回他面前。

  “不一樣的,你看,豆腐那樣大,連昆布都遮住了,”坂口先生仍舊喊著。

  “真的,是差不多的,”坂口太太還在努力勸撫,店鋪老闆在隔著約莫3公尺寬山路的那頭廚房裡聽到了,不待吩咐,十分迅速地主動換來新的一碗豆腐。

  “是我們疏忽了,真是對不起啊。”

  我繼續吃我的豆腐,參我的豆腐禪。

  沒想到老先生的“警報”又響了,“不是這個醬油,太甜了。”

  這一次,坂口太太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起身跟鄰座兩位很斯文的女生淺淺鞠躬。“是這個醬油,不會錯的,隔太久啦,你有一點點糊塗了。”

  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方才那位胖胖的,圍著藏青色圍裙的店老闆,居然又“噔噔噔”地跑步過來:“這一帶有好幾家店,上坡的那個鋪子,醬油沒這麼甜,我去換一些來。”

  “對”的醬油上了桌,還不到兩分鐘,這一次,坂口先生喊的是:“怎麼用這個碗?我和你用的是碧綠色的碗,上面有細細白色的花,不是這個,不是這個……”

  附近幾個亭子中的客人都被驚動了,紛紛探出頭來張望,坂口太太輕移步伐,走到亭口彎腰,輕聲道歉。

  我用日文輕輕地告訴鄰座的女士們:“老先生的腦子不靈了,醫師不給出門,這可能是最後一次旅行了。”

  那幾位其實沒有生氣或不耐的客人們,聽我如此一說,顯得十分動容。

  這時,又氣喘吁吁奔跑過來的,換成那個胖老闆的女兒。她咧著嘴,爽朗地笑著說:“是有這樣的碗,前幾個月才整批換新的。我家的鋪子用了幾十年,難得老先生還記得。”

  說著,工工整整地放了一對綠裡挑白的湯碗,碗底墊著昆布,上面端坐著飄溢位蓮花香氣的水豆腐。

  好大一場工程,總算塵埃落定。陪的人,看的人,跑來跑去的人,都如釋重負,舒出一口大氣。

  但,事情還沒有完。

  “不是這個位置……那一次,亭子旁邊有棵好粗好粗的松樹,松樹底下有一個形狀像河童的大巖塊……”

  這一次,老先生沒有扯開喉嚨大叫,但喑啞的嗓音絮絮叨叨,卻有另一種沉重的失落。

  這一次,周遭的客人們,彷彿都聽到了。

  四五個人一起從亭子的窗欞中伸頭出去眺望,四處尋找,一個看起來是高中女生的小姐先發現了:“是不是那一棵?好大的松樹,樹底下真的有一塊岩石。”

  “咦?但沒有亭子呀,”另一個漂亮女生這樣問。

  “本來是有的,幾年前換了位置,”店家小姐還沒走,在一旁解釋著。

  “我們現在搬過去,不就有了?”

  大家被我一句話提醒,面面相覷了半秒鐘,居然同一時間站立起來,搬矮几的,搬蒲團的,搬餐具的……一起移動。

  不到5分鐘,在十幾公尺外的那個頭禿肚凸,長得像河童的山岩旁邊,準備好了一個再舒適不過的座位。

  坂口夫婦,讓我們攙扶著過去就座。

  始終雍容的坂口夫人,這時也微微哽咽,附在我耳旁,用英文說了一句:“Thank you forever ything.”

  我雙手連搖,卻見她環拜一週,跟還佇立一旁的客人們,都無言地道了謝。

  接下來,回到亭子裡的我們,沒有人繼續動筷子。大家不約而同地,都靜謐但專注地看著那對樹下的,一路扶持的戀人。

  或許,大家也都像我一般,在剎那間明白:那樣淡如透明的一碗水豆腐,之所以能夠走過歲月,記憶恆久,其實是“幸福”的滋味啊。

  富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 篇4

  幸運的盲人

  在從紐約到波士頓的火車上,我發現我隔壁座位的老先生是位盲人。

  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是位盲人,因此我和盲人談起話來,一點困難也沒有,我還弄了杯熱騰騰的咖啡給他喝。

  當時正值洛杉磯種族的時期,我們因此就談到了種族偏見的問題。

  老先生告訴我,他是美國南方人,從小就認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傭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時從未和黑人一起吃過飯,也從未和黑人一起上過學。到了北方唸書,有次他被班上同學指定辦一次野餐會,他居然在請帖上註明“我們保留拒絕任何人的權利”。在南方這句話就是“我們不歡迎黑人”的意思,當時舉班譁然,他還被系主任抓去罵了一頓。

  他說有時碰到黑人店員,付錢的時候,他總將錢放在櫃檯上,讓黑人去拿,不肯和黑人的手有任何接觸。

  我笑著問他:“那你當然不會和黑人結婚了。”

  他大笑起來:“我不和他們來往,如何會和黑人結婚?說實話,我當時認為任何白人和黑人結婚,都會使父母蒙辱。”

  但他在波士頓念研究生的時候,發生了車禍。雖然大難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麼也看不見了。他進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裡學習如何用點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他終於能夠獨立生活了。

  他說:“我最苦惱的是,我弄不清楚對方是不是黑人。我向我的心理輔導員談這個問題,他也儘量開導我,我非常信賴他,什麼都告訴他,將他看成良師益友。

  有一天,那位輔導員告訴我,他本人就是黑人。從此以後,我的偏見就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對方是白人,還是黑人,對我來講,我只知道他是好人,不是壞人,至於膚色,對我已毫無意義了。”

  車快到波士頓,老先生說:“我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偏見,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

  在月臺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等他,兩人親切地擁抱。我猛然發現他太太竟是一位滿頭銀髮的黑人。我這才發現,我視力良好,但我的偏見還在,是多麼不幸的事。

  眼睛在很多時候誤導甚至欺騙了我們,盲者倒是幸運,因為他必須用心眼去大量這個世界,並且“看”得更為真切。所以,看待事物不僅要用眼,還要用心。僅用眼睛去觀察世界,多半是不全的;而用心則能體悟實際的靈魂。

  每秒擺一下

  我常常不知道自己該做些什麼。幼時的夢想越走越遠,風霜的磨礪和肩上的重擔時時讓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有一個3只鐘的故事總在這時候給我啟迪。

  一隻新組裝好的小鐘放在了兩隻舊鐘當中。兩隻舊鐘“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著。

  其中一隻舊鐘對小鐘說:“來吧,你也該工作了。可是我有點擔心,你走完三千二百萬次以後,恐怕便吃不消了。”

  “天哪!三千二百萬次。”小鐘吃驚不已。“要我做這麼大的事?辦不到,辦不到。”

  另一隻舊鐘說:“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這樣簡單的事情。”小鐘將信將疑。“如果這樣,我就試試吧。”

  小鐘很輕鬆地每秒鐘“滴答”擺一下,不知不覺中,一年過去了,它擺了三千二百萬次。

  每個人都希望夢想成真,成功卻似乎遠在天邊遙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讓我們懷疑自己的能力,放棄努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