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齊景公和晏嬰

哲理故事:齊景公和晏嬰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聽說過許許多多的故事吧!你知道哪些哲理故事呢?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篇關於齊景公和晏嬰的哲理故事,供您參考,希望幫助到您。

  齊景公和晏嬰的故事

  春秋末期,齊國國王齊景公非常器重和依賴相國晏嬰,也就是晏子,國中大小事情,無論何事,齊景公都要向晏嬰請教,然後才可以定奪。

  一次,齊景公到渤海灣去遊玩,正玩到興頭上,忽見一名侍者騎馬飛奔而來報告說:“大王,大事不好了,相國晏嬰得了重病,眼看要死了。恐怕您趕不上看他最後一眼了。”

  齊景公聽到這個訊息,大失所措,下令馬上回京,他挑選了最好的馭手駕車,挑選了最好的馬匹拉車,急急忙忙的出發了。

  在車上,齊景公不住地催促馭手:“快點,再快點!不然相國就會危險的.!”雖然馬車跑得已經夠快的了,齊景公仍然覺得太慢,於是就把馭手推到一邊,索性自己拿起鞭子趕起車來了。

  這樣跑了一陣子,齊景公還覺得不夠快,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心急如焚的齊國國君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他乾脆跳下馬車,徒步奔跑了起來,跑了一會兒,齊景公累得汗流浹背,上氣不接下氣。齊景公當然沒有四條腿的馬跑得快了,他一心求快,結果反而更慢了。

  齊景公見不行,只好又回到車上,讓馭手重新駕駛馬車往京城趕路,這個時候的齊景公才覺得,還是馬車走得快啊,假如自己趕車或者徒步跑回京城,還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到達呢。

  等回到京城以後,齊景公立刻馬不停蹄地奔向晏嬰的相國府,看到相國病危,他趕忙召御醫前來為晏嬰看病。

  哲理點撥:

  做事情必須要循序漸進,按照秩序一步一步地處理好,不能夠只追求結果而不顧過程,忽視過程的結果只能是把事情辦砸了,只有按部就班的按照事物本身的特點來處理對待,才能更有效地採取措施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適合的辦法解決問題,否則就只能欲速則不達了。

  拓展閱讀:

  人物簡介——晏嬰

  晏嬰,姬姓(一說子姓)[1],晏氏,字仲,諡“平”,史稱“晏子”,夷維(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五十餘年。他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聰穎機智,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國君主。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

  齊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嬰去世。其思想和軼事典故多見於《晏子春秋》。

  人物簡介——齊景公

  齊景公,姜姓,呂氏,名杵臼,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春秋時期齊國君主。他的大臣中早期的相國有崔杼慶封,後有相國晏嬰、司馬穰苴以及梁丘據等人。

  齊景公既有治國的壯懷激烈,又貪圖享樂。作為君主,他不願放棄其中的任何一個,與此相應,他的身邊就必有不同的兩批大臣,一批是治國之臣,一批是樂身之臣,齊景公也和歷史上許多君主一樣,運用如此的治國用人之道。齊景公在位58年,國內治安相對穩定,然因無有嫡子,身後諸子展開了激烈的王位之爭。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