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本逐末成語解釋
捨本逐末成語解釋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捨本逐末成語解釋相關內容,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源】 《漢書.食貨志下》
【釋義】 舍:捨棄;逐:追求。放棄根本,追求末節。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問題,而專顧細微末節。
【例句】 學生成績退步一定有其原因,只是一味責備卻不去探究實情,實在是“捨本逐末”的做法啊!
【結構】 並列結構
【近義】 本末倒置 買櫝還珠
【成語】捨本逐末
【拼音】shě běn zhu mo
【解釋】古以農耕為本,工商為末。謂捨棄農耕,從事工商。拋棄根本,追求枝節。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細微末節。拋棄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節、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問題,而專顧細枝末節。現多用於指輕重主次顛倒,不會明辨輕重緩急。
【近義詞】捨近求遠、貪小失大、本末倒置、捨本求末、南轅北轍
【反義詞】追本求源、追根尋源
【出處】1、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上農》: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捨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2、《漢書;食貨志下》:鑄錢採銅,一歲十萬人不耕hellip;hellip;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3、《孟子;離婁上》:道在邇而求諸遠。《後漢書;臧宮傳》:捨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4.文言文《趙威後問齊使》:故有捨本而問末者耶?
【典故】齊襄王派遣使者問候趙威後,(使者帶來的)書信還沒有開啟,趙威後對使者說:今年的收成還好吧?百姓沒有憂患吧?(你們的)大王身體還好吧?使者(有點)不開心,說:臣奉大王之命向太后問好,您不先問我們大王狀況卻打聽收成、百姓的狀況,怎能把低賤者放在前頭,而把尊貴者放在後邊呢?趙威後回答說:不是這樣的。如果沒有收成,百姓憑什麼繁衍生息?如果沒有百姓,大王又怎能南面稱尊?怎麼有捨去根本先問末節的道理呢?她接著又問:齊有隱士鍾離子,還好吧?他主張有糧食的人讓他們有飯吃,沒糧食的人也讓他們有飯吃;有衣服的給他們衣服,沒有衣服的也給他們衣服,這是在幫助君王養活百姓,齊王為何至今未有重用他?葉陽子還好吧?他主張憐恤鰥寡孤獨,振濟窮困不足,這是替大王存恤百姓,為何至今還不加以任用?北宮家的女兒嬰兒子還好嗎?她摘去耳環玉飾,至今不嫁,一心奉養雙親,用孝道為百姓作出表率,為何至今未被朝廷褒獎?這樣的兩位隱士不受重用,一位孝女不被接見,齊王怎能治理齊國、撫卹萬民呢?於陵的子仲這個人還活在世上嗎?他在上對君王不行臣道,在下不能很好地治理家業,又不和諸侯交往,這是在引導百姓朝無所事事的地方走呀!齊王為什麼至今還不處死他呢?
【故事】
戰國時候,有一次齊王派遣使臣到趙國去拜訪趙威後,表示友好之意。趙威後很熱情地接待來訪的使臣。使臣在獻上齊王所準備的禮物之後,接著又呈上一封齊王寫的信。
趙威後收下信之後,並未馬上拆開來看。她請使臣坐下,親切地間道:“久未問候,不知貴國的莊稼長得好嗎?”使臣心裡很不高興地回答說:“臣是奉了敝國國君之命前來
問候您的,可是,您不先問候敝國國君,反倒先問起莊稼和人民,分明是先賤而後貴,難道說,一個治理萬民的君王,會比不上那些無知的莊稼和百姓嗎?”
趙威後聽了並沒有生氣,反倒笑著對使臣說:“這你就錯了!沒有莊稼,如何養活人民?這不是貴、賤之分,而是本、末之別啊!難道說要先舍根本,去問那些末節的事嗎?”
齊國使臣對趙威後的這一番話非常佩服,並且也對自己剛才無禮的態度感到慚愧。
拓展:捨本逐末的故事
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經常有使節往來。
有天,齊襄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趙國去問候趙威後。這位使者沒有到過趙國,更沒見過趙威後。但他早就聽說趙威後是一位很賢德的王后,所以愉悅地接受了這一差事。他想,我作為齊國使者去向趙威後問安,趙威後一定會很高興。她一高興,說不定會賞賜一些貴重的小禮品。因此,他覺得此行是一件十分難得的美差。
使者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了趙國的都城邯鄲。
邯鄲,在齊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漂亮的:那雕樑畫棟的梳妝樓,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熱鬧非凡的市橋,那巍峨秀麗的叢臺……他聽人描述過很多次,可就是沒有見過。因此,一路上盤算著,等辦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遊覽遊覽邯鄲,飽飽眼福。
到了邯鄲,他直奔趙王城,去問候趙威後。
趙威後果然不負賢名。當齊王使者被一位美麗的宮娥引進後宮時,趙威後早已端坐在一個繡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威嚴正氣,滿臉的慈祥。
齊王使者以禮拜見之後,便把隨身帶來的齊王親筆信呈給了趙威後。但不知怎的,那趙威後竟然沒有先去拆閱齊王的信,卻躬身對齊王使者說:“你們齊國今年的收成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又問:“老百姓們好嗎?”
“好。”齊王使者答。
趙威後再問:“齊王也很好嗎?”
“也很好。”齊王使者答。
齊王使者回答完問話,心裡感覺很異樣。他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麼,便直接問出來:“尊敬的威後,我奉我國大王的旨意,專程向您來問安。照說,您若回問的話,也該先問候我們的大王。可您先問的卻是年景和百姓,您怎麼把低賤的擺在了前頭,而把尊貴的放在了後面呢?”
趙威後笑著說:“話可不能這麼說。我之所以先問年景和百姓,後問候你們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齊王使者更是一臉迷茫,問:“您有什麼道理?可否詳述?”
趙威後慢條斯理地解釋說:“你想想看,假如沒有好年景,那老百姓靠什麼活下去呢?假如沒有老百姓,又哪裡有大王呢?所以說,我這樣問才合乎情理;不這樣問,便是捨本逐末。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這……”齊王使者啞口無言了。
召見一結束,齊王使者,一沒有去觀光那雕樑畫柱的梳妝樓,二沒有去踏看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也沒有去遊覽那巍峨的叢臺和熱鬧的市橋,便直接回齊國去了。
在歸國的路上,齊王使者一直覺得肩上沉甸甸的。雖說那趙威後什麼禮品也沒有賜給他,可他並不認為是空手而回。他覺得,趙威後那“捨本逐末”的話語,比什麼禮品都貴重,都沉重……
拓展:捨本逐末的點評
孟子曾說過人民是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國家是為民眾建立的,“君”的位置是為國家而設立的。這裡,輕重主次的關係是顯而易見的。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在古代社會,趙威後抱有“民貴君輕”的情懷,是難能可貴的,無愧於賢德的美譽。
拓展:關於捨本逐末的成語童話故事
戰國時代,齊國為了和趙國加強外交關係,就派使臣訪問趙威後。趙威後接過使臣的獻禮,還沒開啟信,就先問使臣說:“貴國的情形怎麼樣了?莊稼好嗎?人民好嗎?還有你們的君王也好嗎?”
使臣聽了,心裡很不高興,就回答說:“我是奉君王之命來問候你的,你不問我們君王的情形,卻先問莊稼和人民,這樣未免先賤後貴了吧!”趙威後笑著說:“你的觀念錯了,想想看,沒有莊稼,哪會有人民呢?沒有人民,又哪來的國君呢?難道要先舍根本去問末節的事嗎?”
“舍根本,問末事”這句話就被後人引申為捨本逐末,也就是沒有注重根本,先注重不重要的事情。
“捨本逐末”的意義和“捨本問末”有點不同,逐末是專門追逐微小的利益,就像商人做生意,不去注意投資的數量,反而先計算微小的利益,結果為了微小的利潤,損失了很大的投資。其實,這句成語是諷刺那些短視的人,不從遠大的將來打算,卻斤斤計較眼前的利益,結果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拓展:捨本逐末造句
1、在他眼裡,儀式就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形式!
2、我們做事按部就班,不要捨本逐末。
3、寫作文不能捨本逐末,而是應當在資料上做用心,不要在形式上弄得花裡胡哨。
4、學習中只熱衷於獵奇,不想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這不是捨本逐末是什麼呢?
5、如果我們不充實資料,只在包裝上下功夫,就顯得捨本逐末了。
6、學習中只熱衷於獵奇,不想打下紮實的知識基礎,這樣捨本逐末是不好的。
7、寫作文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內涵,那是一種捨本逐末的行為。
8、舍小家顧大家不是捨本逐末,而是一種大公無私的精神。
9、騷年此時此刻已經發現,如果這樣下去有點捨本逐末了!所以騷年把妹子給送走,必須要以最小的代價來攔下著必勝一擊。
10、可是我為什麼要捨本逐末的來去劍道呢?為什麼要這麼慢的修行?早日到達強者的地步不是更好麼?
11、抓不住問題的根本,一味在末節上使力,就是捨本逐末了。
12、勿抓影子而失去實質;不要捨本逐末。
13、假想一下,如果成天在虛擬的網路遊戲中流連忘返,捨本逐末,那麼成功會垂青於你嗎?
14、他們每次開會都捨本逐末,不探討最根本的問題,只在末節上大做文章。
15、捨本逐末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必須吸引不到讀者。
16、也有可能整個行動會是一種捨本逐末的做法。
17、目前,國內理論界在關於刑法的溯及力問題的研究中,多集中於司法中的具體問題,就事論事,很少探究溯及力問題背後的刑法價值取向,犯了捨本逐末的毛病,沒有從宏觀上探求解決溯及力問題的方法。
18、假想一下,如果成天在虛擬的網路遊戲中流連忘返,捨本逐末,那麼成功會垂青於你嗎?
19、他們每次開會都捨本逐末,不探討最根本的問題,只在末節上大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