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於挑戰權威議論文

敢於挑戰權威議論文

  回看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華兒女用不斷探索的勇氣去挑戰“常識”,讓常識推陳出新。可是,當代經濟浪潮如洪水猛獸般衝擊著的社會生活中,仍有人將思想禁錮在“常識”之中。

  敢於挑戰權威議論文一:

  我們都知道:在零下幾十度的環境中,一杯冷水要比一杯熱水先結冰。然而,一名來自美國的小女孩卻不認為這樣。她想:在上述條件下,熱水降溫一定比冷水快,因而熱水會先於冷水結冰。一次向權威的挑戰由此而開始。為解決這個問題,幾名專家被派往當地的科學家實驗室,並且要讓女孩見證冷水先結冰。結果可想而知,女孩心服口服地改變了想法。她的想法固然不對,但她的敢於向權威挑戰的精神和勇氣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早在百年之前,這種精神和勇氣就在推動著科學的發展。有一天,一位小學教師莫名其妙地大發雷霆,下令讓學生計算1到100的和。出乎教師的意料,有一名學生幾分鐘就做完了——他就是小高斯。老師認為剛學會加法的小學生不會如此快地算術,連答案都沒看,便直接予以否定。

  小高斯並沒有氣餒。他又重新算了幾次,老師一看到結果便驚歎起來。小高斯直接發現了等差數列。我們再回顧一下科學史,會發現托勒密的“地心說”統潔了世界一千多年!為什麼那時沒有人去推翻它?原來是“權威”過分強大導致的。從最初的開普勒,到後來的布魯諾和伽利略,許多崇尚科學的科學家前赴後繼地去傳播“日心說”的思想,但都犧牲在了羅馬教皇手下;直到20世紀70年代,羅馬教皇才恢復了伽利略等人的名譽。

  你可能會主產,我們周圍的人中,有敢於挑戰權威的人何其少。但當你在初學萬有引力時對萬有引力公式的正確性質疑的時候,你就是在挑戰權威;你在驗證單擺週期公式的時候,挑戰權威的信念就沒間斷過。那麼,怎樣才能有這種勇氣?我認為,這種勇氣不是一時就有的,而是從小就養成的一種良好的習慣。在不停地疑問和懷疑中,要用理智的頭腦分析它們,最終,我們得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智慧,和更為寶貴的一種勇氣——去大膽地挑戰權威。最後,我想引用一位先哲的:“真理從來都不是權威的產物,而是時間的產物。只有在不停的質疑和摸索中,才會誕生真理!”

  敢於挑戰權威議論文二:

  “砰——”缸被砸破了,水流湧了出來,於是,小孩得救了!

  這就是人們歷來讚頌的“司馬光砸缸”。司馬光彰顯了一種與眾不同的逆向思維,這正與如今我們所提倡的“創造思維”若合一契。

  時光不停地流逝,沒有回頭。過去的新,已變成了如今的舊;如今的新,也將變成未來的舊,世界就是在這新舊不斷嬗變中不斷前進。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這“春秋代序”的流年中,只有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敢於創造、超越,才能走在前沿,成為時代的領跑者。

  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第一次提出“太陽中心說”的哥白尼是勇敢的,第一次完成全球航行的麥哲倫是勇敢的…

  秦始皇開創了中央集權,隋煬帝開創了科舉制,武則天開創了“自薦制度”,張衡發明了地動儀,蔡倫發明了造紙術,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

  鍾繇是楷書的始者,顏真卿是“顏體”的始者,蘇軾是“豪放派”的始者……

  他們、她們,都是時代的偉人,站在風口浪尖,站在時代的制高點,所以,被銘記,所以,被稱頌。

  時代前進的動力是無法阻擋的:正如那個鴉片戰爭中的慘敗是必然的,那是腐朽落後的封建殘餘在苟延殘喘,猙獰地做著無畏的'掙扎;正如紅軍的勝利是必然的,那是生機盎然的社會主義在勃發,所以,不必驚異,星星之火可燎原。既然如此,只有也成為這一動力,才能不朽。

  以新的姿態迎接新的未來便是最好安身之法。曾經的“小腳閨秀”已不復存在,或許,當初的窅娘不會意料,風靡幾千年的“裡足”最終長眠,三從四德已不再是“真理”,“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早已腐爛。新時代的人們,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

  商鞅說:“治世不以一道,便國不依古法”。只有讓思維盡情地沐浴陽光,盡情地開放,才能讓世界馥郁芬芳。

  八股文的時代漸行漸遠,文字獄中的幽魂遊向遠方,在繁忙的世界中一切都在更新。

  我只聽見時代前進的腳步聲,更響起,是伴隨的思維之聲。

  敢於挑戰權威議論文三:

  北京陳曦據說,解放前,英國哲學家羅素到中國講學,一上講臺,他就提出一個問題:“2+2=?”雖然連小學生都知道這個答案,但是大家想:羅素是一個大哲學家,他提這個問題,必有深奧的道理,決不會那麼簡單。於是面面相覷,竟無一人做答。最後,還是羅素自己說“2+2”就等於4嘛!

  “2+2=4”,這是眾所周知、顯而易見的事實。為什麼竟無人回答呢?原因在於提問者是有名的權威,是大哲學家,那就必有其特殊的、玄妙的理論。於是,人們在“權威”二字的壓力下,產生拘謹、怕出醜的心理,竟連最簡單的事實都不敢承認。權威的威力竟超過了真理,多麼令人驚歎啊!

  像這樣迷信權威的現象是普遍存在的。當人們因事實與權威理論不符而迷惑時,往往以“他是公認的權威,不會出錯”為由,放棄自己的正確觀點,但是要知道,那些偉人和科學家之所以成為權威,正是因為他們不迷信以前的權威,尊重事實,敢於提出不同的看法、設想。如果伽利略完全迷信於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就不會有其日後的成就;假使魏格納屈從於當時公認的權威性理論,就不會提出“大陸漂移說”;倘若愛因斯坦不從牛頓的經典力學中擺脫出來,也不會有相對論。由於他們敢於向權威挑戰,以事實為標準,才創立了符合客觀實際的新理論,並被實踐證實而成為權威。事物是不斷髮展的,我們不能否認權威和他們的理論為科學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但必須認識到:不存在無條件的,永遠適用的完美理論。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前人的理論,總是被後人不斷補充、完善和發展,沒有這種發展,科學就會停止不前,也不會有人類社會今日的繁榮。這種敢於向權威挑戰的精神是可貴的,必不可少的。

  然而,這種精神在社會上並不多見。幾千年來,中國對於為人謙遜、謹慎,尊崇聖賢方面強調過多。尤其是思想文化領域內,把聖賢的話奉若神明,稍有相悖便視為大逆不道,這種封建文化思想對中國人民的長期禁錮和束縛,扼殺了人們勇敢的獨創精神,而且,這些舊意識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舉個例子來說:前不久,某大學一學生在課堂上指出了一位著名教授的錯誤觀點.便立即遭到了眾人非議,什麼“想出風頭”,“故意讓教授難堪”,“自以為是,驕傲自大”等等流言蜚語劈面而來。總而言之,不管正確與否,乳臭未乾的學生給大教授挑錯就是大逆不道。這種嚴重的迷信思想至今還束縛著一些人的頭腦,難道不值得深思麼?

  在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知識爆炸的年代更需要那種敢於向權威挑戰,敢於創新的精神。因此,隱藏在我們頭腦中的保守、落後的舊觀念、舊思想必須徹底更新。如果我們都是以事實去檢驗理論,探尋真理,而不輕易迷信權威,那麼,就不會再有人對“2+2=4”難以啟齒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