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哨聲被聆聽議論文
讓哨聲被聆聽議論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讓哨聲被聆聽議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卡爾維諾說,“要想知道周圍多麼黑暗,你就得留意遠處微弱的光”。在疫情肆虐的前夕,八位“吹哨人”的聲音,正如那刺破黑暗的“微光”。我們需要“吹哨人”,而他們的“哨聲”,更需要被聆聽,被留意,被珍重。面對疫情,恐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待“哨聲”的輕慢與無知。
加繆在《鼠疫》中有言:“這一切並不存在英雄主義,這只是誠實的問題。與鼠疫鬥爭的唯一方式只能是誠實。”而“吹哨人”便是誠實的。他們發聲的目的是誠實的,不是救世主心繫蒼生,而是為了自己的親人、朋友,乃至更多的人保持警覺,為可能到來的疫情做好準備。同樣,他們的話語,也應被實事求是地對待。但哨聲卻成了引起社會恐慌的謠言,這種粗暴的、盲目的、武斷的認定,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思索。話語是“哨聲”還是“謠言”,並不在於是否與事後的.真相吻合,而在於發聲者是為了發出警告還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混淆視聽。如果對於話語不懷有審慎的態度,盲目又隨意地將表達內心擔憂,揭露社會問題的“哨聲”視為“謠言”,那就是一種悲哀。試問,如果疫情沒有大規模爆發,那麼“吹哨人”的聲音,難道便失去了醒世的價值,淪為荒謬的謠言嗎?
再者,“吹哨人”的悲哀,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哀。“哨聲”沒能被聆聽,或許不是因為缺少敢於發聲的勇士,缺少理性判斷的智者,而是社會沒有創設出一個發聲的環境。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談到,“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話沒有說出來,很多人認為他們不存在或很遙遠”。當大多數人習慣了沉默,那些真誠的“哨聲”怎能不彌足珍貴?當發人警醒的“哨聲”淪為不負責任的謠言,曾經的“吹哨人”或終將成為魯迅口中“廣漠曠野上無聲的鬥士”,獨立於“看客”的目光之中。
基辛格曾言:“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而這些勇士,這些“中國的脊樑”,也需要我們的敬意與愛護。當李文亮醫生去世的噩耗傳來,每一個人都發自內心地哀悼與祈禱。但對“吹哨人”最高的敬意,是對“哨聲”的敬畏,對真相的敬畏。正如《人民日報》微博“不驕矜,不浮誇,用敬畏之心守護事實真相”的箴言,只有懷有對個體的意識、獨異的聲音壞有敬畏之心,才能讓“哨聲”被更多的人聽見。
讓“哨聲”被更多人聆聽,需要的是災難面前的誠實,需要的是一個鼓勵發聲的社會,需要的是公眾的敬畏之心。當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吹哨人”,“哨聲”便能跑贏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