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餘地議論文(精選15篇)

留有餘地議論文(精選15篇)

  天空說:給白雲留一個自由暢翔的空間,我能夠更加高遠。月亮說:給星星留一個任意閃爍的空間,我的世界不再孤獨。人們說:凡事留有餘地,給別人留條退路,也給自己開一扇窗。下面給大家分享留有餘地議論文,歡迎欣賞1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1

  吃飯要吃七分飽。我媽時常跟我這麼唸叨。

  作為一個生活在小康社會的孩子,我是生活中罕見的能吃出三年饑荒感覺的人。我媽看我吃飯,總得提點著別吃太多。要是鄰居看見我哪天步履蹣跚,我媽也只能搖頭解釋:“哎,我那孩子,吃飽了撐的。”

  歲月蹉跎,時光荏苒,當年挺著肚子在田裡打滾的孩子,如今已是一副大人模樣。個子不長了,風捲殘雲式的吃飯方式是一點都沒變。不出所料的,再次走出了大腹便便的模樣。不知道是不是年齡大了,胃經不起此番折騰,在夜色裡我輾轉反側,疼痛難忍,於是便夜裡驚坐起,硬生生把母親當年的話翻出來印在了心口。

  吃飯尚且要吃七分飽,留有餘地,更何況我們的心呢?

  我們形單影隻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以我們近乎偏執的眼光來打量食物。我們用夢想填滿了腦袋,卻忘了要堅持。我們只知道要把全身心都投入到功成名就上去,卻忘了隨遇而安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我們用了多少年學會了去拼搏去奮鬥,卻忘記了要留有餘地。

  鸚鵡洲的芳草依然悽悽,河畔的金柳早已卸下輕妝。不聞關關雎鳩,未觸劍門細雪。白雪封山,封住了我們的心靈。迷霧罩江,罩住了內心的窗戶。冬日之雪,困住了多少人的晝夜陰霾。綠草如茵,卻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

  千里內外,誰人不曾經歷黑暗年代,誰人不渴望自己的人生春意盎然,百草豐茂。可大多數時候,我們偏執的眼光都讓我們等不及了,彷彿蹙眉頓足,垂頭喪氣,頹廢絕望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全部。於是,便以一種決絕的姿態完成所謂的告別或者拯救。

  是的,大多數時候,我們生活中都充滿了偏執的認識。我們相信絕對的黑與白,卻忘記了中間那層不深不淺的灰色。現實教會了我們近乎偏執的思考,但是生活教會了我們如何留有餘地。

  我們可以悲傷,但不可以沉淪;我們可以流淚,但不可以被淚水淹沒。再長的冬也會有過去的時候,最美的春會帶來綠草如茵。我情願相信,在絕望的盡頭我還可以回首。幸福也許就在隔壁,春天也許就在明天,或者今晚。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2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舉事亦然。——題記

  天空說:給白雲留一個自由暢翔的空間,我能夠更加高遠。

  月亮說:給星星留一個任意閃爍的空間,我的世界不再孤獨。

  人們說:凡事留有餘地,給別人留條退路。也給自己開一扇窗。

  記得小時候,奶奶常告訴我,買衣服的時候,得多配一顆釦子。當時,我並沒有領會奶奶的意思,也不太在意。直到有一次,心愛的衣服不見了一顆釦子,翻箱倒櫃也找不到。最終等遍所有裁衣店也找不到相同樣式的紐扣時,我才開始傷心欲絕。也終於領語了奶奶的意思。原來,多一顆釦子,就多一條後路。多一個選擇,多一個希望。同樣的,遺憾也會少一個。

  青春期是個叛逆的時期,回想起那段歲月,我竟也感慨良多。青春期的我,變得莫名的浮躁和茫然。世界似乎並不是我想象得那樣盡如人意,那樣舒適與輕鬆。生活中,父母的嘮叨與約束令我反感;學習上,父母的嚴厲與苛刻令我窒息。面對父母的訓斥,我曾經怒而掉門;面對父母的期盼,我曾經視而不見。生活似乎亂成了麻。凝成了膠,每移動一步,都會被纏繞,每次想開口,都變得沉重。

  好在,一次飯後的情感交流,讓我認識了自我,也理解了父母。父母調整了態度,也給了我一個更為寬鬆的學習、生活環境。

  學會交流與理解,給自己留有餘地,也給父母留有餘地。家庭會更加和諧,生活也會更加美滿幸福。

  生活中,時時刻刻。我們都應該學會凡事留有餘地。當我們與朋友發生爭執的時候,不必要馬上爭出個你勝我負。這一時之快,那樣只會變得兩敗俱傷。“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句話不應該只在作文的時候用。當我們開始回首往事,會發現當時的所謂爭執只是一點意見上的分歧;當我們學會忍讓的時候,友誼的橋樑會變得更加堅固,更加長久。

  給友誼留有餘地,友誼之花會盛放得更加璀璨奪日。如果你學過雕刻,那麼你一定會知道,剛開始雕刻時。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這樣可以便於我們以後的修改。讓我們的作品更加究善。

  小小的刻削之道,蘊含著大大的生活之理;凡事留有餘地。我們會更加得心應手。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3

  給別人留有餘地,就是給自己留有一線生機與一絲希望。

  有人說對敵人的不忍就是對自己的殘忍,所以就不能給對手留有餘地。人們後怕于越王勾踐的故事,認識正是吳王的留有餘地才有了日後勾踐的臥薪嚐膽與翻身復仇。其實不然,給他人留有餘地應是善意的,而吳王的留有餘地則是為了侮辱勾踐,讓其受盡屈辱。只有善意的留有餘地才是一種美得存在。

  留有餘地,留有一份善意,留有一份寬容。給高貴的心靈一個美麗的住所吧。

  縱觀歷史的長河,有多少賢明的君主不計前嫌,重用了前朝的大臣。展現他們賢明的一面,使百姓信服,國家繁榮昌盛。這就是對他人留有餘地的美。

  我們曾學過一篇節選於《巴黎聖母院》的文章《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容貌奇醜卻內心善良的敲鐘人伽西莫多,因受內心醜惡的副教主克羅德的指使而傷害了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美拉達。因此敲鐘人收到了殘酷的刑罰,而觀看敲鐘人受刑的群眾卻不留餘地的加倍的傷害他,只有善良的吉普賽少女同情敲鐘人的不幸,給了他一碗水,滋潤了他乾涸的身心。少女的行為不就是一種留有餘地的美嗎?正是她的善良和寬容,使敲鐘人內心開始覺悟,並在少女受傷的時候挺身而出保護她。

  耳聾的貝多芬依然創造了優美的《歡樂頌》;聾啞的海倫·凱勒依靠自身的努力與堅持學習了奪冠語言;全身只有一根手指能動的霍金創立了著名的黑洞理論。這也是上天的一種留有餘地把,上天在剝奪了他們一些外在的能力後,卻沒有剝奪他們內心的思考感悟能力。

  古老的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時,總會留有一些開口,並在地道的轉交處放一面鏡子,好讓溫暖的陽光可以照進陰冷的墳墓。這也是一種留有餘地,是對生機和希望的憧憬。所以,當別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時,如果對方已近道歉,就別再斤斤計較了,給別人留有一絲餘地吧,寬容他人也是對自己內心的提升。

  留有餘地才能使人與人之間更加和諧,留有餘地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留有餘地的美才是一種真正的大美。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4

  做人做事要多給自己留些餘地。給自己留下餘地的同時也是給別人留下餘地。給他人留下餘地,為人處事就多了有效溝通的空間。

  有效溝通就是以和為貴。比如同事、朋友之間發生口角,首先要想到這是暫時的,終究還要言歸於好。若是雙方出現矛盾時,立馬拉開架勢惡語相向,什麼短都敢揭,什麼壞事都敢說,什麼壞話都敢罵,這不叫留有餘地,而叫自斷後路。

  《菜根譚》中有"攻人之惡,毋太嚴"的戒訓。其意就是說,在人與人關係中,本著忍讓的精神,有理性地吃點虧,別人就欠著你的情,從而你也有了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礎。如果你因為要懲戒一個人而令自己情緒激動、脾氣暴躁,終日想著如何整治那人,以報復他對你的傷害,你可算是用心良苦。不過,像這種損人不利己的舉動,未免是太愚蠢了。

  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經歷過被人得罪的滋味。你可能因此而氣得嘴唇發顫、臉色蒼白、想出拳擊倒眼前那人,但最後你還是把怒火強自壓制下來,總算沒有做出激動的行為,只是你心中含恨,無法忘懷那被羞辱的一刻。你希望做個寬宏大量的人,卻不知如何消除不快的記憶。俗語有云:"大人不記小人過。"可惜你仍未達至"大人"的度量,站在"想報復"及"忘記它"兩者之間,無所適從,那是煎熬!在這種煎熬中你忘卻了多給自己乃至他人留些餘地所能享有的境界,因此你不是在這種煎熬中爆發,就等著在這種煎熬中失敗!

  緊張的心情會給你帶來無形的壓迫感,你的心胸也會變得狹隘、多疑善妒;不快的回憶會勾起你各種惡念,你的痛苦不但不會消失,反而還被自我愚弄一番。然而在餘地的空間,讓你憎恨的人,也會有可愛可敬的一面。誰是敵人與朋友?那是很狹義的二分法。

  與人爭辯時也一樣。以嚴密的辯論將對方駁倒固然令人高興,但也未必非將對方批駁得體無完膚不可。因為只要略想想就知道,這樣做其實是很愚蠢的,不但對自己毫無好處,甚至有時還會適得其反,得不到對方的認可,而且終究有一天會自食惡果,受到對方的攻擊。當我們和他人發生摩擦時,首先要了解他的想法,然後在顧及對方顏面的前提下,陳述自己的意見,給對方留有餘地。這一點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必需記住。

  《韓非子》中說:"夫龍之為蟲也,柔可狎而騎,然其喉下有逆鱗徑尺,若人有嬰之者,則必殺人。人生亦有逆鱗,說者能無嬰人主之鱗則幾矣!"傳說龍在溫馴的時候,人可以騎在它的背上,但是它咽喉下有直徑一尺左右逆生的鱗,如果有人觸及那片逆鱗,它必定會吃掉你。正如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攻擊,如果以對方有錯為藉口盛氣凌人地斥責對方,使對方感到無地自容,那麼你就應當小心了,因為對方總有一天會報這一箭之仇的。因此,即使應該斥責對方時,也要為其留一點退路。沒有退路、沒有餘地的人註定很失敗!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5

  凡事要留有餘地、留有後路。那種說"要斬斷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贏得出路"的人是一種絕境或決戰的無奈。不可否認,有時如果身後無退路,人們就會集中全部精力,勇往直前,為自己贏得出路。但那是絕處逢生之舉,在正常情況下沒有人願意主動斬斷退路,反而,還是多一些餘地和後路好。

  做事時間上要留有餘地。計劃不如變化快,變化不如電話快,日常做事,時間上要留有餘地,給自己也是給他人,但一定要按計劃執行。比如趕火車,要適當提前到車站,為一些意外之事留有餘地。比如一些事要事前做些準備,免得臨時倉促--昨晚多幾分鐘的準備,今天就可能少幾小時的麻煩。

  做事空間上也要留有餘地,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瘠薄難複肥。比如,話不要說的太滿,這樣才能容納一些意外,以免下不了臺;投資要留有後路,冒險沒有關係,但當承擔風險時,不要賭上全部財產;做事不能太絕,這樣才能給自己留有後路,以免不可收拾。做事就要留有後路,不要狠狠地把門"砰"地關上,因為很可能你還要回來。

  其實,留有餘地和後路,並不能依多少和大小來衡量。比如雕刻,行家都知道,內距宜小不宜大,外距宜大不宜小,切記雕刻是減法。韓非子在《說林-下篇》中講到雕刻的道理,"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復也,則事寡敗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工藝木雕的要領,首先在於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還可以改小,如果一開始便把鼻子給刻小了,就沒有辦法補救了。同樣道理,初刻眼睛要小,小了還可以加大。為人做事,也是一個道理,凡事要留有餘地,留有後路,只有這樣,才不至於遭遇失敗。

  為人處事不但要給自己留餘地和後路,也要給別人留有餘地。我們老家是山區,盛產柿子。有一年回老家,正逢晚秋柿子收完的時節,我發現山坡的樹上零零星星還掛著柿子。本以為是老鄉的遺漏,後來得知是老鄉刻意地不採淨,留在樹上少量的柿子是給喜鵲吃的。因為過去有過教訓,有一年把樹上的柿子都採淨了,恰逢這一年遇到雪災,喜鵲找不到吃的都餓死了,第二年柿子樹遭到了蟲災。可見,凡事不能做到極致,給別人讓出退路,就是給自己掃清障礙;給別人留有餘地,也就是給自己留下了一片天地。人不是生活在一時一刻,也不是與人只有一次接觸。聰明人懂得給自己留退路,懂得給他人留餘地。表面上是寬容了別人,而實際上也是為自己鋪路。否則,就會陷入死衚衕,使自己前無出路、後無退路。

  與人與己都要留有餘地,為此要做到:路徑窄處,留一步讓人走;滋味濃時,減三分請人嘗。知人不必言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口德與己;責人不必苛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肚量與己;才能不必傲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內涵與己;鋒芒不必露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深斂與己;有功不必邀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謙讓與己;有理不必爭盡,留些餘地與人,留些寬和與己;氣勢不必倚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厚道與己;富貴不必享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福澤與己;凡事不必做盡,留三分餘地與人,留些餘德與己。生活不要安排太滿,人生不要設計太擠。做事多給自己留空間,好讓自己可以從容轉身。留一點好處讓別人佔,留一點道路讓別人走,留一點時間讓自己思考。任何時候都要記得給人生留點餘地,得到時不沾沾自喜,失去時不鬱鬱寡歡,得失之間淡定從容。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6

  “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對忍讓的最好詮釋,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假如我們都學會了忍讓,那麼我們將會有一個和諧的人際關係。但同時也要知道:該忍時則忍,不該忍時就無需再忍。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是句我們都應該牢牢記住的至理名言。寬容是德。它饒恕所有令自己能接受或不能接受的是是非非。學會寬容,我們的生活才會變得更加快樂,我們的人生會變得更加豐厚。

  要想要所改變,便要學會變通

  一切都在變化之中,若要想有所改變,也要學會變,惟有變才能通,人生在世,面對層出不窮的矛盾和變化,從某種意義講,變通是尋求一種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法。

  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

  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留三分餘地給別人,就是留三分餘地給自已,留有餘地,就不會把事情做絕,就可以從容轉身;不留餘地好比棋的僵局,即使沒有輸,也無法再走下去了。

  在可以糊塗的時候,糊塗一把

  “難得糊塗”,歷來被推崇為最高明的為人處世之道。凡是世上能成大事者,或多或少都有“難得糊塗”的這番功底,只要你懂得裝糊塗,懂得裝傻,你就並非是真的糊塗蛋,傻瓜,而是大智若愚。

  生氣不要超過3分鐘

  生氣是在拿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已,這是不應該的。生氣對自己只有百害而無一利:生氣會使人生病,會讓人失去理智,會把小事擴大化……氣在心頭時,不要超過3分鐘,一定要冷處理,要告訴自己:這件事根本不值得我去生氣。

  有時支援不如放棄

  堅持到底固然是成功的一個必行條件,但如果你走進一條無路的死衚衕,你應該趕快放棄前進,必要的回頭,可以使你找到出路,否則你只會撞得頭破血流。

  凡事多為他人著想

  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多為他人著想,是人際交往的一條黃金法則。為他人著想,並不一定非要給他一些財物或一些實際行動。有時候一些提示,一句真心的話,也會成為別人越過坎坷的機遇。還要知道,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對方也會為你著想。

  不要自尋煩惱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煩惱,我們也被些煩惱所困擾。其實,煩惱是不存在的,都是我們自已給自已找的。保持一種樂觀的心態,把些事情看開些,不要想得太遠,自然就不會有所謂的煩惱了。

  做慾望的主人,不做慾望的奴隸

  人不能沒有追求美好的慾望(比如成功的慾望),但卻不能成為慾望的奴隸,必須要做慾望的主人,控制和駕馭自已的慾望。慾望絕不可無邊無際,慾望要適可而止。我們只要放下某些不該有的慾望(比如過分的貪慾),才會得到真正的的幸福和快樂。

  保持平和冷靜的心態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寵辱不驚,遇事沉著,這就是平和冷靜的心態,對待成功,我們不要驕傲,對待挫折,我們不要氣餒。在我們漫長的人生道咱路上,保持一顆平常心,我們就會擁有一種豁達,一種超然,就不會被慾望遮蔽了內心的平靜和安寧,就會領悟生活的真諦:平平淡淡才是真。

  如果你不能將自己內心的東西表現出來,那麼這些不被表現出來的東西將摧毀你;如果你能將自己內心的東西表現出來,那麼這些被你表現出來的東西將拯救你。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7

  在韓非子的《說林.下篇》中有這樣一段話:“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不可復也,則事寡敗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工藝木雕的要領,道德在於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還可以改小,如果一開始便把鼻子給刻小了,就沒有辦法補救了。同樣道理,初刻時眼睛要小,小了還可加大。如果剛開始雕刻時,就把眼睛弄得很大,後面就無法縮小了。為人做事,也是一個道理,凡事要留有餘地,留有後路。只有這樣,才不至於遭遇失敗。

  一個老練的木雕藝人,在進行“創作”的時候,講究的是從上到下,從前至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先易後難留有餘地。民間行話說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惟愁脊薄難複肥”,“內距宜小不宜大,切記雕刻是減法”。處世為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民間曾有許多的俗語如:“養兒防老,囤谷防飢”,“晴帶雨傘,飽帶乾糧”,說的都是要未雨綢繆,為明天留後路,留餘地。閩南話也有一句俗語:“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意思是說與人相處,凡事不可做絕,要記得彼此留有餘地,以後不管在什麼場合見面,都不會難堪,不會尷尬。

  留有餘地,才能做到均衡、對稱、和諧。

  留有餘地,才能做到進退從容、曲伸任意。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8

  我的父母親都和我的哥哥一家在一起生活,他們在打理生活方面很在行。

  母親喜歡在花臺或花盆中栽上一點青菜或是做佐料的辣椒,小蔥之類的蔬菜,在春意盎然的院子裡不但有奼紫嫣紅的紅花綠樹,還有五彩的蔬菜在添姿加彩,既美化了院子,又改善了生活,吃菜既新鮮,又方便,父親喜歡在花臺中栽上幾棵果樹,有桔子、獼猴桃,去年秋天那棵不太大的桔子樹掛滿了滿樹的金黃色的桔子,僅僅一棵桔子樹就結了大約四五十個又大又圓的桔子,在花叢中添加了一幅靚麗的美景,惹得不少客人,包括我們全家的讚歎,快過年了,母親摘下熟透了的桔子讓大家一起品嚐,剝下桔子皮,嚐到甜得像蜜糖一樣的桔子,我們都在讚歎,這棵桔子樹真不錯!

  轉眼間半年多過去了,到了桔子樹開花的夏季,這棵桔子樹一朵花苞也沒有,如今該是碩果累累的秋天將至,一天我想起去年滿樹的桔子,就湊到桔子樹下看看有幾個桔子掛在枝頭,一看,不見一個桔子的影子,我覺得很奇怪,就問父親和母親:“今年的桔子怎麼一個也沒結呢”。父親說:“去年結得太多了,今年就一個都不結了,這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凡事不能太過,要留有餘地”。

  聽了父親的哲理性的話,我若有所思:人生如桔子樹,不是每個階段都能碩果累累,不是每次的等待都能實現,總會有空白的時候,就猶如大海總會有潮起潮落,太陽總會有日出日落,每個人總會有成功和失敗;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得失總在輪迴中,要做到寵辱不驚,得失坦然;在無果的時候,是一次養精蓄銳的過程,是一個調整的過程,無需失望,無需悲觀,待來年又會花滿枝頭,碩果累累。同時也讓我想到了中庸之道:“中庸就是無過無不及,就是恰到好處”我還想到了儒家中庸之道提倡的“持中、穩健、理性、包容、調和”的原則和處事待人之道……

  生活總是在得失之間不斷地演繹著﹑詮釋著,人生便也因此而愈發美麗,散發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從容面對得失,不僅是一種情感與理智,一種胸襟與氣度,更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一種健康的處世藝術。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9

  我們都知道,裁縫匠最忌諱把衣服裁瘦了,因為衣料瘦了無法再肥;下廚做飯的人都知道,做菜時先少放點鹽,因為味道淡了還可以補鹽;雕刻師做面部雕刻時,往往把眼睛刻得小一點,鼻子刻得大一點,這些都是為了進一步完善時,留有修飾的餘地。

  做人做事也是一樣,要留有餘地。

  然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把話說滿,把事做絕的事情。夫妻之間吵架動輒“這日子沒法過了,離婚!”朋友同事之間摩擦往往“咱們從此一刀兩斷,誓不兩立!”因為把話說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處可見。

  一位上司經常對下屬拍桌子瞪眼,嘴上常掛著三句話:“你是幹什麼吃的?!”“你還想幹不想幹了?!”“兩條腿的蛤蟆不好找,兩條腿的人到處都是,不好好幹下崗走人!”沒想到他的一位下屬被破格提拔成了他的上司,弄得這位上司很尷尬,因以往過重地訓斥過該下屬而被迫辭職,另謀他就。

  還有一位下屬,接到了一項艱鉅的任務。他的上司知道這項任務的困難所在,想詳細地向他介紹一下,可他誇下海口說:“包在我身上,保證三天完成任務。”一個月過去了,也沒聽到任何動靜,上司問他任務辦得怎麼樣了?他才不得不說:“事情不是想象的那麼簡單。”雖然一切都在上司的預料之中,但對這位下屬輕易拍胸脯的作風卻大為反感。

  凡是總會有意外,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化解這些“意外”。

  總之,說話辦事要給自己留有餘地,要使自己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以便日後更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社會問題。同時,也給別人留有餘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這樣一來,對己對人都有好處。

  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留三分餘地給別人,就是留三分餘地給自己。留有餘地,就不會把事情做絕,就可以從容轉身;不留餘地,好比棋弈的殘局,即使沒有輸,也無法再走下去了。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10

  有些時候說話做事都要給自己留有餘地,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也沒有必要什麼都要爭個上游,什麼都是自己的好,好強當然是件好事情,但是也得有分寸,萬萬不可以過火哦。學生時期我們可能體會不到,在工作中,好爭上游,與眾不同的你,很多時候是會吃虧的哦。

  好多事情誰都覺得自己做得對,但有些時候不要把話說得太死,就自己的對,別人的就不對,有些事情只是個人觀點的問題,根本不存在對錯之分的。當你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時,還是婉轉一點的好,不要拿出一種咄咄逼人,非你對不可的態度,很讓人反感的,只是有些時候別人不願意說而已。即使兩個人真的合不來的話,也不要非要整個你死我活,合得來就多說幾句,合不來就少說兩句。

  當有人對你說別人壞話的時候,除非是要好的知己跟你說知心話,你要注意了,在你的背後他也會說你的壞話的,所以萬萬不敢跟他多說哦,有時候弄不好會有倒打一耙的事情的.,相不相信?這類事情我是遇到過的。這種人還是說話小心一點的好,但沒有必要爭論。

  還有我聽過一個同窗,把被人的秘密說給我的,讓我感覺到很誇張的那種,其實有些時候她只是想拆散你們的關係而以,讓你覺得別人不好,其實有些事情,尤其是一些個人隱私,我們沒有必要去在意她,跟自己無關的事,不要多管的,這是我的觀點。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11

  有些人在人際交往中對人不是過於熱情就是過於冷淡,其實不論是哪一種都不是好的表現。人際交往中不要太過熱情不要對人太好了!對一個有勞動能力、理智健全的人來說,獨立、付出都是內部的需要。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種關係維持起來就比較困難。

  在卡耐基成功人際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則——這一原則是建立在人的各種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質的內容)的基礎上,即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心理學家霍曼斯早在1974年就曾經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交換所遵循的原則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其實有止是得到的不能少於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於付出的,也會令人們心理失去平衡。

  人際交往要有所保留,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好事做到底”,以為自己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專關係融洽、密切。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會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也是為了使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

  如果好事一次做盡,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留有餘地,好事不應一次做盡,這也許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留有餘地,適當地保持距離,因為彼此心靈都需要一點空間。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而“過度投資”,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就會讓對方的心靈窒息。留有餘地,彼此才能自由暢快地呼吸。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12

  在一條馬路上有兩家賣粥的小店,左邊一家,右邊一家。兩家相隔不遠,每天的顧客也相差不多,生意都很紅火,人進人出的。然而晚上結算的時候,左邊這家總比右邊那家粥店多出幾百塊錢的收入。一年之後,左邊的小店變成了大店,擴大了規模,而右邊的那家還是一年前的老樣子。

  有一個人一直迷惑不解,有一天,他走進了右邊那家粥店,服務員微笑著把顧客迎進去,給他盛好一碗粥。問道:“加不加雞蛋?”那人說加。於是她給顧客加了一個雞蛋。每進來一個顧客,服務員都要問一句:“加不加雞蛋?”也有說加的,也有說不加的,兩種情形大約各佔一半。

  又過了幾天,那個人又走進了左邊那家店裡。服務小姐同樣微笑著把他迎進去,給他盛好一碗粥,問道:“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雞蛋?”顧客笑了,說:“加一個。”每進來一個顧客,服務員都會問一句:“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雞蛋?”愛吃雞蛋的就要求加兩個,不愛吃的就要求加一個,也有要求不加的,但是這種情形很少。一天下來,左邊的這家店就要比右邊那家多賣出很多雞蛋。

  感悟:左邊這家店的問話很有藝術性,“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雞蛋?”增加了客人選擇的權利,因為有的人喜歡吃,自然就會要兩個雞蛋,這樣無形中雞蛋會賣出的多。由於兩家服務員的問話的方式不一樣,左邊這家店的服務員很注重客人自己選擇的權利,給客人的選擇留下了充分的餘地。在不動聲色之間,把餘地留給了別人,給了別人多一份餘地的空間,自然會為自己贏得更有利的回報。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13

  吃七頓飽飯。我媽媽總是告訴我。

  作為一個生活在小康社會的孩子,我是少有的能感受到三年饑荒的人。我媽看著我吃東西就要點著,不要吃太多。如果有一天鄰居看到我跌跌撞撞,我媽只能搖頭解釋:“喂,我孩子吃飽了。”

  時光荏苒,時光荏苒,那個肚子在田裡打滾的孩子,現在已經成年了。時間不長,吃東西像流雲一樣的方式一點都沒變。不出所料,我又走出了大腹便便的樣子。不知道是不是老了,肚子都受不了這種折騰了。我在夜裡輾轉反側,疼痛難忍,於是我在夜裡坐起來,硬生生把媽媽的話翻出來,印在心裡。

  吃飯的話還得吃七分鐘,留有餘地,更別說我們的心了。

  我們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用近乎偏執的眼神看著食物。我們滿腦子都是夢想,卻忘了堅持下去。我們只知道我們應該致力於成功,卻忘記了無憂無慮的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花了很多年才學會戰鬥和奮鬥,卻忘了給它留空間。

  鸚鵡島的草依舊清冷,河邊的金柳早已脫去淡妝。我不聞關關鳩,不觸劍門雪。雪封住了山,封住了我們的心。霧覆蓋了河流和內窗。冬天下雪,困得許多人日夜陰霾。綠草如茵,卻是虛幻的海市蜃樓。

  千里之外,沒有人經歷過黑暗時代,也沒有人渴望一個充滿春天和豐富草藥的生活。但很多時候,我們偏執的目光讓我們等不及,彷彿皺眉、沮喪、頹廢、絕望構成了我們的一生。然後,所謂的告別或者拯救,就以一種堅定的態度完成了。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偏執的知識。我們相信絕對的黑與白,卻忘記了不深不淺的中間灰色。現實教會了我們近乎偏執的思考,但生活教會了我們如何留有餘地。

  我們可以悲傷,但不能沉淪;我們可以哭,但不能被淚水淹沒。再漫長的冬天也會過去,最美的春天也會帶來綠草。我更願意相信,在絕望的盡頭,我可以回頭。幸福也許就在隔壁,春天也許就在明天或者今晚。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14

  你必須吃七分飽。我媽媽經常告訴我。

  作為一個生活在小康社會的孩子,我是我生命中少有的能忍受三年饑荒的人。當我媽媽看到我吃東西時,她必須帶著它,並且不要吃得太多。如果有一天鄰居看到我蹣跚而行,我母親只能搖搖頭解釋道:"啊,我的孩子吃飽了。"

  時光流逝,時光流逝。那個肚子在田裡打滾的孩子現在已經是成年人了。他不長,他的飲食方式一點也沒有改變。不出所料,他又從大腹便便出局了。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太老了,無法承受這種折磨。我在夜裡輾轉反側,感到難以忍受的疼痛,所以我在夜裡驚魂未定地坐了起來,把母親的話印在我的心上。

  即使我們吃,我們也要吃七分飽,留出空間。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呢?

  我們獨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用近乎偏執的眼光看待食物。我們滿腦子都是夢想,卻忘了堅持它們。我們只知道我們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到成功中去,但是我們忘記了對發生的事情感到高興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我們花了很多年才學會如何奮鬥,但我們忘了留下空間。

  鸚鵡島的草依然寒冷,河邊的金柳已經褪去了淡妝。我沒有聽說過關羽,也沒有摸過劍門關,也沒有摸過雪。白雪覆蓋了群山,封住了我們的心。薄霧籠罩著河流和內窗。冬雪日夜困住了多少人的陰霾。草是綠色的,但它是虛幻的海市蜃樓。

  在千里之外,誰沒有經歷過黑暗的時代,誰不向往充滿春天和茂盛青草的生活。但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偏執眼光讓我們迫不及待,彷彿皺眉、沮喪、頹廢絕望構成了我們生活的全部。因此,所謂的告別或營救是以堅定的態度完成的。

  是的,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生活充滿了偏執的理解。我們相信絕對的黑與白,但是我們忘記了中間的灰色層。現實教會了我們多疑,但生活教會了我們如何離開空間。

  我們可以悲傷,但我們不能沉淪;我們可以流淚,但是我們不能被他們淹死。不管冬天持續多久,總有一天最美的春天會帶來綠草。我寧願相信我可以在絕望的盡頭回頭看。幸福可能在隔壁,春天可能在明天,或者今晚。

  留有餘地議論文 篇15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做人應心胸開闊,做事要想得開;有時,換一種思維是相當重要的。

  在與人相處時,應適當留有餘地,換位思考。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在某國的一次研討會上,有個教授問他是哪個國家的,他說:“我是中國人。”教授問道:“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學生大聲說道:“對不起,我不懂你的意思。”那教授以為他沒聽懂自己的話,就又慢慢的重複了一遍,可學生仍說對不起,我不懂你的意思。教授不惑的問:“為什麼,難道……”“教授,中國只有一個,我懂你的意思。”學生大聲道。此時,教授方明白過來,卻面對眾多學生而處於尷尬之中,會場中十分安靜,可教授就是教授,從尷尬的笑臉中,一下子發出朗聲大笑,說道:“中國萬歲。”那會學生也跟著說了一句,又向教授鞠了一躬,然後走下了臺,他這一舉動不僅保證了中國的尊嚴,也讓那位教授有個臺階下。這就是做事的留有餘地,換了一種思維,解除了尷尬。所以說,留一條縫隙,留一點空間是多麼重要。

  做事也是如此。一旦將事情摳得太死,將適得其反。正像兩塊地板靠得太近未必有好處。我們學習也是如此,有些同學學習很用功,簡直無法想象。我也曾如此。剛進高中那會兒,我害怕落後,於是加班加點,想笨鳥先飛。結果令人大失所望。每晚都偷偷學到夜深,早上天不亮就起來,一個人坐到教室中,渾身是冷得直哆嗦,眼睛盯著題目,腦子一點也不轉,手也不知往那動。幾個小時過去了,只解了道題,一對答案,錯了一大半。陸續來了許多同學,不久,開始早讀,我用最大的聲音吼了一早上,同桌都的捂著耳朵讀書。在別人看來,我必定特用心。其實,吼下來,什麼也沒記住,只知道嗓子乾燥。上課後,上眼皮與下眼皮分不開。日復一日,是“損了夫人又折兵”啊,月考下來那叫是“慘絕人寰”啊。像我這樣,真叫是自作自受。其實,放鬆一點,更能接近目標。正如一弦,平時拉得過緊到用之時,就無彈力了。所以說,往後退出一條縫隙,也許會更好。

  為人留有餘地,以方便他人之心,寬厚待人。不拘泥於牛角,不將事物摳死。這才是做人之道,處事之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