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的議論文(精選10篇)
知足常樂的議論文(精選10篇)
我們都是生命的過客,每個人都只不過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塵埃。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妨站得高一點、走得慢一點、看得遠一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一點,知足常樂。下面給大家分享關於知足常樂的議論文(精選10篇),歡迎參考!
知足常樂的議論文1
春去秋來,花開花落,歲月就這樣流逝,不留痕跡。有人喜歡傷春悲秋,有人喜歡享受當下,而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珍惜現在的一切,明白知足方能常樂。
不知足常悲。有句俗語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吞象,受苦的還是自己,就像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沒有的,只會令自己鬱悶,自尋煩惱。追名逐利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他們原本是為了讓自己更快樂,卻在追尋的過程中喪失了原本的快樂,即使後來成功擁有了名和利,也是不快樂的,何苦呢?很多人為了名利放下親情、友情,等到後來才明白這些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可是這些都已經消逝,再找不回來了,因此他們只能空悲嘆。不知足常悲,因此我們不要不知足,否則只會令自己後悔。
知足常樂。多想一下自己擁有什麼,你會學會知足,同時,你也會快樂起來。唐伯虎曾寫下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與仕途擦肩而過,唐伯虎沒有悲傷,反而對自己的田園生活感到快樂。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容若的恬適生活令他沉醉,他滿足於這樣的生活,所以他是快樂的。蘇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豁達樂觀令世人感慨,雖仕途不順,但他不過分悲嘆自己,反而生出這樣的大境界,如何能令人不敬佩?還記得那個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嗎?你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皇帝的一句話,即刻就斷送了柳永的仕途。他悲傷過,低徊過,但他最後選擇接受命運的安排,在勾欄瓦肆之地淺斟低唱,追尋自己的內心。朝廷只是少了一位小官,卻成就了兩宋的大詞人,璀璨了兩宋文壇,照亮了宋詞的前程。不要老想著你沒有什麼,要想到你擁有什麼,你就會快樂的。
人生就像一場夢,要做個好夢,就得帶著微笑,多看看自己擁有的,比如親情、友情。如果你懂得自己擁有多少珍貴的東西,怎麼會不快樂呢?
知足常樂的議論文2
快樂是人類社會眾望所歸的最高境界。
所謂君子之交談如水。一個把名韁利鎖看得太重的人。註定是不快樂的。
快樂就是看淡塵世的物慾、煩惱,不慕榮利。假如你喜歡武俠小說,你沒有必要愧對紅樓夢;假如你喜歡的人突然銷聲匿跡,你沒有必要尋死覓活地斷言他一定灑脫地離去;假如你的朋友不幸,你沒有必要怨天尤人;假如你認為張曼玉豔美絕俗,你沒有必要眼饞肚飽欺負老婆;假如你已經身心交病,那就去教堂懺悔,沒有必要仇視別人的平庸;坦然面對心融神會,快樂就在你心裡。
我憐憫一個有點榮譽的人,就旁若無人而因此失去快樂的人。
能把名利得失置之度外,而凡事都能以誠相待的人一生將是快樂的。我們應從平談的生活中去提煉體會,如:赤城待人的那種快樂。低待遇下一如既往工作的快樂,助人為樂一介不取的快樂,一片至誠去感化惡人的快樂,熱心被人誤解依然如故的快樂,信實可靠的服務態度為目的的快樂,盡責任吃苦耐勞的快樂,因為這些“快樂”能保持住人內心的快樂,使人的容貌永遠那麼牽掛,一句親切的問候。甚至一個關切的眼神,快樂無處不有,唯有胸襟開闊的人,才能體會到。
形單影隻的人仍然可以享受著閒情逸致的快樂。樂山樂水各不相同。愛靜的人可以看書、聽音樂、上網、寫作、畫畫、蒐集各種收藏品。愛動的人則不妨練習舞蹈、慢跑、爬山、游泳。看電影、上健身房。做編織、陶藝。練瑜枷、潛心發明、閉門創作,攝影、觀鳥,我們仍然興復不淺,樂不可支。
人生苦短,歲月如流,樂天知命,為什麼不樂樂陶陶的。
為什麼要疾首蹙額,為眼前一時的頓挫心膽俱碎?
為什麼要對那些你看不慣的人和事心煩率亂?
豈不知我們都是塵世間相映成趣的戰友。
人世一切冤天屈地,無妄之災,榮華富貴,香嬌玉嫩……都將隨身亡命殞。
而人生長著百年,短則數十寒暑,又有何值得耀武揚威的,不過是煙雲過眼矣?
人生如月,月滿則虧,凡事豈能盡人意,但求於心無愧。
無愧我心,則恩同再造,那些得失又算不了甚麼。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得事物。奉勸多愁善感的朋友。飲醇自醉,快樂起來吧!
芸芸眾生,綠水青山,名勝古蹟,敞開心胸,便會雲蒸霞蔚,快樂將永遠伴隨著你!
知足常樂的議論文3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即便是你一生中最渴望得到的東西,你與它無緣,或是它在山的另一邊,你卻在山的這一頭都是強求不來的。如果你懂得知足,你則將常樂。
有一民間故事:胡九韶家境貧困,一面努力努力教書,一面耕作,但僅可溫飽。每天黃昏時,他都要到門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謝上天賜給他一天的清福。妻子常笑他:“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談清福呢?”他說:“我首先很慶幸生在太平盛世無戰亂。又慶幸我們家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於挨餓受凍。第三慶幸家裡無病人,獄中無囚犯,這何不是清福呢?”正是因為他這種知足的心態,所以他一生都是滿意的,雖然沒有當多大的官,但正如他所說,不至挨餓受凍不至老殘病死便足矣,這樣他將會一生都快樂!
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下凡見一少年坐在地上哭,他問:“你為何要哭?遇何困難了嗎?”少年說:“我母親臥病在床,無錢醫治,本想做工賺錢,可母親無人照顧。”呂洞賓很高興,難得世間有如此孝順之子。於是他將路邊的一個石頭變成了金子給孝子,他卻搖頭。呂洞賓更欣喜這孝子竟是不貪戀黃金的君子,呂洞賓向他問為何不要,他答:“你給我的黃金總有用完之時,我只要你的金手指,想用便一指,遍地都是黃金。”呂洞賓失望,飄然而去。
倘若少年不要這枚黃金,也許呂洞賓會執意要給他幫助,讓他們一生快樂吧!但也是因為小孩的貪戀讓呂洞賓放棄原始的“慈善”之心!
人的慾望是個無底洞,永遠都沒有能補滿的那一天,即使完成了最初的夢想也不會忘我的興奮,因為心底裡會有另一個聲音,在說:“只達到這個地方,離……還有好遠呢!”
羅馬哲學家塞尼遜有句名言:“人最大的財富,是在於無慾。”這裡所講的“無慾”並不是真正的完全沒有想要的,而是指“沒有過多的想要的,沒有無止盡的想要的東西,”這就是人最大的財富,只有知足了,才會永遠而帶笑容,永遠——快樂!
知足常樂的議論文4
“知足常樂”生活中常常聽到這句話,但人再怎樣知足,一定多多少少會羨慕別人所擁有的。羨慕別人有最新型的手機,羨慕別人有許多的錢可以浪費,羨慕別人有許多的時間可以玩樂。如果是你,會羨慕什麼呢?
回想起剛上託兒所時,常看到別人的筆或鉛筆盒非常好看,心生羨慕之下,就跑去跟媽媽吵著要。後來新鉛筆盒雖然到手了,不過人是不會知足的動物,所以也想要新的橡皮擦,下場當然是被拒絕。
等大了一點,上了小學,看到每一個人都有新的書包,我也想要。不過,下場還是跟前面一樣,還是被拒絕。重那時候起,“知足”這個觀念開始在我心中萌芽。
在大了一點,差不多是高年級了,那時,“知足”已經發芽的差不多了。所以當時我羨慕的,不是物質上的享受,而是同學的聰明。那時,雖然在班上平日還算開心,沒什麼羨慕的,但隨日子逼近,我就會開始擔心考試,等成績出來後,就會羨慕他們的頭腦。
等到了初中,“知足”已經完全發育完成,使我對物質上的生活完全不會羨慕。但還是會羨慕別人的頭腦。不過,最令我羨慕的還是別人玩樂的時間,我玩一小時,別人可能玩三小時,實在是令人相當羨慕。不過,努力的人一定會有回報,《聖經》有句話:“流淚播種的,必歡呼收割。”我想,應該就是這樣了。
現代人的生活比以前好,但人的慾望是無窮的,如果是第二,就會想要第一。所以人都會羨慕,不過,那也不是完全不好,因為這樣可以成為人向上的動力。不過,在羨慕之餘,也要看看那些東西是否必要,養成知足的好習慣。這樣,生活有了知足,人就會常樂喔!
知足常樂的議論文5
人生本無貴賤之分。不論是溫室中的花兒還是荊藉中的野花,都有美的展現,隨環境差異大,但我想野花一定有知足的信念才會有自然地嬌美。
波蘭的居里夫人,一聲苦研科學,從不在生活,自己的相貌上花一點心思。與自己的丈夫在簡陋的實驗室中多年研究,環境太艱苦的她從不抱怨任何。後來受美國邀請,她只要求要一克鐳,不要任何奢華的東西。他覺得知足了,至少她覺得自己熱愛科學,一切都無所謂。
暮然回首穿越歷史的煙雲,陶淵明雖經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辛苦勞作,但仍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情態,雖然沒有富裕的生活,但他仍未自己的安逸生活而滿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歐陽修貶謫,但他不自怨自哀,因與民共賞山水美景而滿足。
古人宋濂說:“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鳳不若人也。”正是這種精神,才孕育了那麼多古今賢人。我們總是會覺得別人有什麼,我們沒有,為什麼不會想一想我們有什麼別人沒有。我們雖不有富家子弟的安享生活,奢華的著衣飾品,但我們有向上的生活態度,溫暖的小家愛我們的家人,這都能讓我們的精神上快樂,要知足現狀,為未來奮鬥。
蒲公英的絨絮飛散,它惋惜自己沒有了潔白絨球的美麗,但它高興於讓萬物看到那曇花一現的“飛雪”美景,然後抱著希望等待下一個美麗的自己。
人也應該這樣,要多看到自己的長處,自己擁有的,讓自己充滿信心。
知足吧,想想那些天生殘疾的孩子!知足吧!想想那些父母天天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知足吧,想想那些貧困山區的人們!是否發現,我們多麼幸運!不因奢華而煩惱,不因學習而苦悶,不因生活而抱怨。
知足者常樂,讓自己永遠生活在快樂的塵世。
知足常樂的議論文6
現在,人們的忠告都是“知足者常樂”。“知足者常樂”,簡而言之,就是知道滿足的人就總是快樂。老子就曾在道德經裡說過,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慾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快樂的。
有人會問:正是奮鬥的時期,怎麼能輕易滿足呢?現實回答你的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每個人都會奮鬥,奮鬥的同時伴隨著慾望。但是慾望一旦過界,就會成為貪婪;一旦貪婪,慾望就無法滿足;一旦慾望欠缺,你就會高興不起來。最重要的是人一旦不高興,對待事物的信心也會喪失,生活因此而失去樂趣。
人生在世,唯有知足常樂,方能獲得幸福的垂青。孔融,小小年紀就能選擇小的梨。試問,如果當時他拿大梨,當真搶得過他哥哥嗎?知足常樂,反而使他留下一個“孔融讓梨”的前古美談;陶淵明,在那名利當天的封建社會,能做到棄官而耕農的人,在當時無人出其右,實屬不易。
相反,人若不知足,則不樂。“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本也是曠世奇才,但碰巧生不逢時,遇上了諸葛亮。試想如果他能知足,便也能在江東有一番作為,最後也不至於被諸葛亮活活氣死;王熙鳳不知足,她貪權,結果“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臨死了,還在賈府遭人白眼。她的貪心與賈母的知足是一個多麼鮮明的對比啊!
在數學領域中,有一個求極限的概念。這是種近似的求法,卻有著永恆的意義。它不再追求精確的結果,而是追求最接近的結果。採用這種結果便有了微分,積分的演算法,應用在物理中便有了加速度的求法。這種思路實際就已經貫穿著“知足者常樂”的思想理念。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應該活在當下,感受當下的美好,感受知足的樂趣。
因此,人不要求全,應該知足,而只有守分,才會知足。
知足常樂的議論文7
也許你會羨慕蒼鷹翱翔時的自由,也許你會敬仰大海奔流不息的堅持,再或許你會崇拜曇花一現時的美麗。但,蒼鷹沒有你穿梭於世界時的充實,大海沒有你堅持奮鬥的過程,曇花沒有你成功後的永遠輝煌。所以,不要老想著你沒有什麼,要想想你擁有什麼;所以,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是一種對現在已得到的、擁有的、持一種滿足的態度。知足常樂它不會好高騖遠,不會杞人憂天,更不會異想天開。知足常樂的人是曠達的,是豪邁的,是滿足的,他們需要一種處事不驚、見怪不怪時的淡定。知足常樂的生活是安逸、舒適的,它被注入了新的能量。知足常樂的我,是快樂、幸福的,我是積極向上的。
知足常樂的人是曠達的,它有處事不驚的淡定。蘇軾仕途不順,閒暇之時,遊覽赤壁,面對客人妄自菲薄的回答,他回答:“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呼!”這是一種曠達的處事情懷。再有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氣勢磅礴,暢古通今。他不因被貶而消沉,相反,他更豪邁。
知足常樂的生活是愉悅舒適的,它被注入了新的能量。五柳先生陶淵明,厭惡官場生活,憧憬田園生活,毅然決然地辭官,他不因五斗米而折腰。他性嗜酒,好讀書,日子清貧但快樂,他早晨到田地裡除草,傍晚扛著鋤頭和月亮一起攜手到家。他村人評價他說:“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他就這樣滿足的在田園中除草培苗,做著他認為最浪漫的事。
知足常樂的我,是開心的、向上的。我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我能夠確定的說:我把我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美好的事物上——生活。我知足是因為我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一群積極向上的同學……我常樂是因為我知足。
山峰不羨慕珠穆朗瑪峰的高大,因為它有它自己的高度;小溪不羨慕長江的奔騰與繁華,因為它有它自己的節奏與安靜。我不羨慕你,因為我有我自己的生活。
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的議論文8
知足常樂,出自於《老子》: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恆足矣。但真的只有知足才能令人常樂嗎?
隨著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中國漸漸富強起來了。中國人民也不滿足於僅僅只是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而是想要更加富貴的生活。正是因為這樣,許多人鋌而走險成了貪宮汙史,不甘心於自己每月的工資,總想得到多一點,可人的慾望是無止境地,多了還想更多,有了一套房還想著擁有一棟樓,正所謂慾壑難填,“人心不足蛇吞象”總想這樣,自然就要勞神費力,挖空心思,甚至還會不擇手段,這樣的`話,人還會快樂嗎?還有快樂?無論他得到還是沒有得到,都不會快樂,只有痛苦。所以人只有知足才能常樂。
知足是快樂之源,人不因外界形勢的變化而去改變自已的要求,堅持自己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步,並對自己現在所處的地位感到知足,那麼這個人一定是快樂的。知足也是一種樂觀的心態。唐伯虎曾寫下“不見五陵豪傑墓,無花無酒鋤作田”面對自已與仕途擦肩而過,他沒有為自已的田園生活而感到知足。“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納蘭容若的恬適生活令他沉醉,他滿足於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是快樂的。書軾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欲達樂觀令世人感慨,雖仕途不順,但他不過分悲嘆自已,反而生出這樣的大境界,怎能令人不敬?若蘇軾不懂得知足,那他又如何能成為兩宋的大詞人,璀璨了兩宋文壇,照亮了宋詞的前程。知足的強大之處在於,不僅可以令人沉醉於有形的東西,而且可以豐富你的內心世界。
知足者常樂,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世上存在的慾望是無窮的。如果一個人的慾望太大,那他得不到的東西必然也會更多,那他內心的痛苦也一定會很多,正所謂“貪慾不止,苦海無邊”。所以不知足者連樂都沒有了,哪還淡得上“常樂”呢?
所以人應學會知足,懂得知足,這樣才能擁有快樂的人生。
知足常樂的議論文9
最近不知道是怎麼了,內心深處總會時不時地湧起無盡的煩惱與不滿。這就像是你的內心住著一頭惡魔,它似乎有著猙獰的面孔和獠牙,在狠狠捶打、撕咬你的胸膛,讓你的心變得疼痛。如今的我,本該是十分愉快的啊!沒有作業纏身,沒有病痛糾纏,我實現了曾經躺在病床上許下的願望:遠離病痛,和媽媽永永遠遠地生活在一起。那個時候的我,沒有別的想法,更沒有過多的奢求,只希望能和在意的人在一起,能不呆在能冰冷、悽清得沒有一絲希望和血色的房間裡,能每天看得見我最愛的媽媽的面孔,與我而言便是最大的幸福了。可如今,這才過了二十天,我的心怎麼就不再堅定不移了呢?是我變貪心了嗎?還是這個世界變得複雜了了?我無從知曉,只是覺得煩躁、孤獨、難過。
家人的嬉笑、城市的熱鬧、動聽的音樂、好玩的故事……一切的一切都無法勾起我的快樂,沒有書本的日子,無法使我開心,我不滿足、甚至是憎惡這如今的自己,因為我落後了,這也就意味著我失敗了。所以我痛苦、悲哀、自怨自艾。可是……
這天,媽媽拉著我的手走到三號橋。這裡依舊是我記憶中熟悉的模樣。河面的水波粼粼,清澈碧綠的河水就像一面平展的巨大鏡子,也好似一位溫柔嫻靜的少女,不動聲色地睡著,聆聽著世界的聲音。
河岸邊有著一排排依依多情、婀娜多姿的垂柳,一座座燈塔也輕輕倒影在水面。一切都顯得沉靜而美好。“快看,孩子!”媽媽驚喜地叫著。我順著她的眼光望過去,發現藍天中飛來一群大雁,它們自由地拍打著翅膀,團團圍簇在一起,好似親暱的兄弟姐妹在做著長途旅行。好一番別緻的景象。
“小英,孩子,你知道嗎?其實,這都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或者,換一種方法來說,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己的煩惱,會傷心、痛苦,可是,我們應該感謝這些人生的滋味,是它們給予了我們多姿多彩的生活。就像這河水,它固然不能行動,但卻依舊平靜坦然,因為它有垂柳陪伴,它懂得知足,懂得感恩。就像大雁,它們可能是渺小的,可是因為有了同伴,它們也懂得知足,所以它們活得快樂。”聽了媽媽的話,我恍然大悟。
對啊,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煩憂,與其自怨自艾,為何不知足常樂呢?其實,這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藝術,我們不能改變自己的容貌、家世,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內心的想法啊。
知足,才能得到快樂!
希望今後的我永遠是一個懂得感恩、懂得知足的人!
知足常樂的議論文10
昨天我去看望生病的外婆。一進入那黑壓壓的房間,模糊地看到了外婆痛苦地倚在床邊,瘦骨嶙峋的身軀,一時無語、凝噎。放假那愉悅的心情頓時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心情。我轉過身,深呼一口氣,慢慢地走到院子裡。明媚的陽光迫使我眯著眼睛,鄒起眉頭。
驀然回首,“知足常樂”四大金色文字映入我眼簾。我緩緩的轉身,望著嵌在大門石碑上的隸書――知足常樂,我想起了這次話題作文的材料:
有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裡,一隻在野地裡。籠子裡的老虎三餐野地裡的老虎自由自在,他們互相羨慕對方的自由和安逸。最後互換了位置,但不久兩隻老虎都死了。
原因可想而知,一隻因飢餓而死,另一隻因憂鬱而死。也許很多人會笑話這兩隻老虎:明明活得安逸自由,卻不足,硬是覺得別人的糖比自己的甜,結果被對方的糖噎死了。動物既如此,何況是人呢。
著名作家劉墉對人類的貪婪本性看到了及至:旅客車廂內擁擠不堪,無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塊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位置做就好了……直到有了臥鋪的人還會想:這臥鋪要是包廂就好了。
有位置的站著,有座位坐著,有臥鋪躺著,這是多麼好呀,但人卻總喜歡不停地向上爬,在條件不允許的時候也一直想著,這多影響心情啊。為何不歡喜著:我有地方站,我有座位坐,我有臥鋪躺。
小時候,當我已經拿到了一個月餅後,仍不知足地哭鬧著,因為我想再要一個。奶奶會和藹地說:“乖孫女,你哥哥姐姐們有的沒有,有的才只有一半,你都拿了一整塊了,還不知足啊!應該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