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教議論文

無為教議論文

  在白蓮教異常活躍的明代中葉,一支名叫無為教的新興民間宗教教派在華北崛起。無為教的出現,改變了我國民間宗教的格局,從此我國民間宗教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而這支教派的創立者,則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退伍軍人——羅清。

  羅清(1442-1527年),原籍山東萊州府即墨縣(今山東省即墨市)人。幼小失怙和艱辛的軍旅生涯,使羅清飽嘗了人間的苦難,時常思考著人生苦難之謎,極需精神上的慰藉。為了尋找答案,他退伍後,開始了參師訪道、自創教派的艱難歷程。他自修習佛教淨土與南禪始,進而糅雜道教清淨無為和宋明理學思想,經過13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悟道明心”,參悟出“無為法”,並據此創立了無為教。

  羅清創教後,便在密雲、京城傳教度人,後被捕入獄。羈入“天牢”期間,他決心將自己悟道所得寫成經卷,是時,恰有太監張永皈依了無為教,羅清便命張永差人趕赴五臺山,把他的兩個徒弟福恩、福報接到牢中,“書寫五部經文”,這就是由羅清口述,福恩、福報筆錄整理的《五部六冊》。其後,經門徒奔走,透過張永、黨尚書等權勢協助,羅清才得以出獄。

  羅清獲釋後,仍在密雲一帶傳教。後來,又回到老家傳教收徒,其信徒成分,也由最初的下層軍丁、水手擴充套件到社會各個階層,其中既有權勢太監,也有著名僧人;既有生員,也有官吏;當然下層民眾、手工藝者佔其大多數。明嘉靖六年正月二十九日,羅清“坐化歸天”,享年85歲,安葬在北京檀州附近。

  羅清及其無為教的出現,對明中葉以後的民間宗教的啟迪作用是巨大的。在羅清宗教思想的薰陶與形塑下,以無為教為藍本的.各種教派如黃天道、東大乘教、西大乘教、弘陽教等教派相繼湧現,從而形成了一場空前的下層民眾宗教運動,有時又轉化為一場場農民起義運動,對明清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尤其是信仰世界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羅清的宗教思想集中體現在《五部六冊》,後又經過其異姓傳人與僧侶弟子的繼承與發展,到明萬曆年間,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無為教教義思想體系:以無生老母為最高崇拜,以真空家鄉為理想境界,以龍華三會與未來佛即彌勒佛為信仰核心,主張三教歸一,注重內丹修煉,以及規範化的儀式等。

  羅清在世時,無為教已在北直、山東、河南擁有眾多信徒,並透過漕運水手將無為教信仰傳到南方。羅清故後,其子孫、傳人又將無為教傳播到更為廣闊的地域。特別是羅清傳人對無為教教義思想的不斷髮展與完善,更贏得了下層民眾的狂熱信奉,引起了正統佛教的震驚,正統佛教界因此對其進行了長期的口誅筆伐,稱無為教為“此其教雖非白蓮,而為害殆有甚於白蓮者”,並將其斥為邪教;無為教的迅速發展,也引起了明朝統治階級的恐慌,明朝統治階級對無為教等民間宗教教派給予了“皆諱白蓮之名,實演白蓮之教”的判決。

  明萬曆初期,浙江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趙古元率領信徒起義,後被官軍鎮壓,趙古元被梟首示眾。6年之後,另一無為教首領劉天緒又在南京率眾起義,亦很快失敗,劉天緒等人被逮剉屍、坐斬。

  無為教地方教團表露出來的叛逆思想,特別是公開舉行的造反活動,終於使明政府認清了無為教對統治秩序的危害,因此於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全面查禁無為教,“再不許私習無為教,自取死罪”,並嚴令銷燬《五部六冊》,不準再行翻刻流行。

  然而,與封建統治階級的主觀願望相反,無為教不僅沒有被掃蕩殆盡,其地方教團反而以各種名目繼續在民間流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盛行江南的龍華教。

  龍華教由浙江處州府縉雲縣(今浙江省縉雲縣)人殷繼南(1527-1582年)於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建立。此後,由浙江處州府慶元縣(今浙江省慶元縣)人姚文宇(1578-1646年)繼承教權,雖屢經官府迫害,仍行教如常,到明末清初,遂使龍華教成為雄據江南的大教派。入清以後,龍華教為了躲避當局查禁,於雍正七年(1729年)改稱一字教,又名老官齋教,簡稱齋教,一直在江南七八個省份流傳,並衍生出眾多支派。

  乾隆年間,老官齋教的一個重要支派五盤教在江西出現,並由此又先後分化出青蓮教(道光初年)、先天道、燈花教(道光末年)。尤其是燈花教,於咸豐、同治年間,在貴州領導10多萬軍隊,堅持武裝反抗清朝統治達10餘年之久,有力地配合了江南的太平天國運動,聲勢震動朝野,被清當局視為威脅其專制統治的“元惡巨憝”。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無為教自羅清去世後,其教權一直掌握在羅氏子孫手中,因而形成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教權世襲制。在這種以羅氏為中心的宗教制度下,羅氏子孫高高在上,理所當然地享受著信徒們的頂禮膜拜和虔誠供奉,過著精神上統馭廣大信眾,物質上不勞而獲的教主兼地主的腐朽生活。這種宗教制度到了江南龍華教那裡,則表現得更加突出。

  龍華教第二代教主姚文宇死後,其子孫承繼教權不久,就首先完善了教階制度。不僅如此,姚氏教主還透過舉行齋會又稱蠟會的形式,自我神化,以鞏固其在教內的世襲地位。有清一代,姚氏家族盡情坐收江南七八個省份成千累萬教徒的香資供奉,成為溫州一帶的豪門地主。其子孫屢出貢生,躋身士林,有的官至教諭,甚至職領州牧,兼有明為朝廷命官,暗為“邪教”首領的雙重身份,因而使該教在下層民眾中具有更大的誘惑性和欺騙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