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和邊緣優秀議論文
中心和邊緣優秀議論文
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尤其是佔有重要地位的議論文,議論文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生動形象。這種型別的作文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心和邊緣優秀議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中心和邊緣優秀議論文 篇1
當黑夜籠罩時,小城的中心矗立著的高樓加以絢爛的霓虹燈成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而與此同時,在這座城市的邊緣,是整片漆黑,偶爾有泛著微光的路燈,以及青蛙和蟬的合奏。中心與邊緣,是截然不同的景色。
快節奏的日常生活中,人群的中心是閃耀著各種光鮮的人物:粉絲眾多的明星,身價幾億的富豪,叱吒風雲的領導人;人群的邊緣生活著一大批普通人,不被人注意,甚至不被人理解,安靜的過著自己的生活。中心與邊緣,是不同的人生。我只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學生,光在這個小城裡就有幾萬的和我一樣的學子,學校各類活動,學生會,優秀學生表彰,也因我的普通從來沒有我的身影,我彷彿註定只能生活在邊緣,遠遠地向中心望一眼,然後選擇匆匆離去。
窗外的小雨淅淅瀝瀝地打在玻璃上,劃出一條條晶瑩的曲線,思緒不聽話,拉著我跌跌撞撞回到了從前的那個雨天。那是臨近期末考的冬天,天氣一日一日冷了下來,我坐在教室裡,不停地吸著鼻子,擦完鼻涕的餐巾紙一張張又填滿了一個垃圾袋,用手拖著下巴,腦袋也竟覺得昏昏沉沉。忽然有個同學搖著我的手臂跟我說外面有人找我。我感到十分的納悶,可還從來沒人來學校看過我啊。“鋮琛,我們在這裡呢!”循著熟悉的聲音抬起頭來看到爸爸媽媽站在後門口衝我笑著,“你們怎麼來了!”語言中又是好奇又是驚喜。“昨天你打電話不是說有點感冒麼,就給你帶了點藥。馬上就要期末考了,好好照顧自己。”媽媽說著。“我自己去一趟醫務室就好了,你們何必這麼麻煩。”我有些不好意思了。“順便給你加一床被子”爸爸接上,“我本來也不想來,你媽非要來看你。”
確實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爸媽絕對不是那種溺愛孩子的家長,甚至讓我覺得他們對我的關心都有點吝嗇,小學的時候爸媽因為工作比較忙,總是等下班才趕到學校,五點多,其他的同學早就走光了,只剩我一人熬過等待的煎熬的時光。上了初中就選擇住校,寢室每晚總是電話聲不斷,家長們每天都得打個電話噓寒問暖一下才肯放心,只可惜我極少接到那頭說要找我的電話。時間一長我也就很少去用心感受他們帶給我的溫暖。
其實細細觀察我才知道,媽媽雖然表面上不說出來,但是心裡時時刻刻都掛念著我。會因為做夢夢到我出事了而一直擔心的要死,我生病會一面責怪我不照顧好身體一面幫我去買藥,會因為週六我要回家而用心準備很多飯菜,甚至她常說我中考那幾天她晚上緊張的都睡不著覺,之後又是不停的幫我查詢成績。而爸爸愛我的方式則不太一樣,看起來很嚴肅,其實用心良苦,因為我從小膽量小,就抽出時間帶我去很多地方開闊眼界讓我嘗試各種新事物,我難受了他會很努力的想笑話來逗樂我。孩子,似乎就是父母世界裡的一切。
而我對父母呢,連晚飯後他們讓我陪同去散步都選擇近乎粗暴的拒絕,寧願對著電腦也不願多和他們溝通一會,也從來不和朋友同學刻意提起自己的父母,與媽媽出去旅遊時,只顧自己買吃的拍風景,卻把媽媽落在了後面,父母在我的世界裡好像正在漸行漸遠,慢慢到達不被我注意的邊緣地帶。
我才發現,我在他們世界的中心,他們卻處在我世界的邊緣。原來,中心與邊緣,就是愛與被愛。
中心和邊緣優秀議論文 篇2
世間真有中心乎?邊緣乎?
當我看到許多人往北京上海潮水般湧去,當我看到莘莘學子擠向金融學,當我看到藝術家紛紛鑽進現代圈,似乎真有一箇中心在。我甚至聽到了漢代那個有名的無名氏的嘶吼:“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然而一當放開眼光,我又惑然不解。單看古代文人奔走的中心,先是漢唐的長安,後是兩宋的汴京,再是明清的北京,時移世易,中心變動不居。昔日引人翹望之地,今日成了冷清之鄉;過去的偏僻一隅,現今的繁華帝都。蓋將一朝視角觀之,中心赫然存焉;自歷史視角觀之,中心興替不定,何嘗有一中心也?
由此看來,所謂中心不過是時代追逐的物件,是時代熱門的話題,有時它甚至只不過是一個時尚,總之,它反映時代的價值取向,是時代的寵兒,也為時代所侷限。世間芸芸眾生,眼光總是為時代所侷限,他們絲毫不知道為何而生,只是跟隨眾人之後,去追逐所謂的`中心。當深圳闢為特區,天下人莫不“南下”;當上海成為龍頭,天下人莫不想成為“海客”;當北京興旺時,天下人莫不北漂。一時間赳赳從軍,一時間紛紛下海,一時間攘攘從政。言情題材感人了,都去卿卿我我,愛個你死我活;改革題材的走紅了,都去大刀闊斧,撥亂反正;歷史題材的跑火了,都到宮廷蒐羅闈中秘事,都到70年前烽煙中撿拾彈殼。三十年了,我們跑了多少門?追了多少星?成了多少粉絲?為了不被邊緣,為了不被拋棄,為了不被落伍,我們漂泊了多少個地方,浪費了多少精力?我們最後不能不無奈而傷感的哀唱:時間都到哪裡去了?
我想起胡塞爾的名言:“我們切不可為了時代而放棄永恆!”
1922年,在弗萊堡大學任講師和胡塞爾助教的海德格爾在托特瑙山購得一小塊地,在那裡修建了一個十分簡陋的小木屋。從那時起,托特瑙山就成了他退身於世界之外時的居所,也是他哲學思考的衝鋒高地。他在世界的邊緣建立起存在主義哲學大廈,他在林中小徑裡迎接文明思想的黎明。
我想起了年輕時愛默生的吶喊:“我不是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
世人都知梭羅有一個遠離塵囂的瓦爾登湖,可能不知道那個常來湖邊拜訪的“藍衣人”愛默生,是他“不做行星”的思想激勵著年輕的梭羅,來到城市的邊緣,寫下不朽的鉅著。其實,翻開人類歷史,有哪一個思想者不是在邊緣那個地方沉思,從而讓那個邊緣漸漸閃耀出光芒?
地球,是一個球體,哪裡都可以是中心,哪裡都可以是邊緣。世界是平的,哪裡都可以是中心,哪裡都可以是邊緣。成為中心邊緣的不在於空間位置,不在於時代冷暖,而在於價值與意義,在於創造與開拓。沒有這一點,人間只是一盤散亂砂礫,哪裡有什麼中心與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