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麻葉子的作文範文

寫麻葉子的作文範文

  麻葉子是老沔陽的一種傳統年節小吃,是麥芽糖和炒米混合在一起製作而成,與孝感麻糖製作工藝相似,卻遠沒有孝感麻糖的精緻與盛名。

  進入臘月,各家各戶便進入了製作麻葉子的前期準備,一方面將家裡的大麥(小麥可不成)淘洗、保溫、發芽,第一道環節的發芽可是至關重要的,因為記憶當中好像曾有一回因麥芽的生長受阻,而導致當年麻葉子製作不成功的經歷;另一方面要將糯米蒸好後直至嗮成硬邦邦一顆顆米粒後炒製成炒米,待兩方面準備工作就緒後,麻葉子製作之戲才開始正式上演。

  雞叫二遍的時候,家裡人便開始將前晚已經磨好的米漿(米和麥芽)上鍋熬煮,劈柴火的給力讓麥芽水與麥皮迅速分離,這時候便可用懸掛在屋樑中豆腐架子(即兩根交叉的棍子頭上繫著一個布袋)開始過濾,隨著兩手不斷搖晃來搖晃去麥芽水逐漸過濾出來。天開始慢慢放亮,進入鍋內二次翻煮的純麥芽水開始發揮作用,緊接著一股沁脾的糖香慢慢侵入鼻息,糖香引得大人小孩紛紛圍到了鍋臺邊,嘰嘰喳喳吵著要喝麥芽水,不算吝嗇的祖母為了保障勝利果實只得嚇唬我們“麥芽水喝了肚子要疼死的”,嚇得我們趕緊丟下水瓢,直到濃香四溢時我們再次侯在灶邊,祖母才舀下一小碗供我們品嚐。只是,這時候的糖漿已經開始變稠,膩在喉嚨處不好吞嚥。待到鍋鏟上的糖呈一排排冰凌狀時,祖母一顆懸著的心才慢慢放了下來。

  糖熬好之後,餘下的.工作便是切麻葉子了。這時候大多已到點燈時分,為了增加切麻葉子的人手,隔壁鄰居被邀約過來。大力氣的父親將廚房門卸下來洗乾淨後作為案板,隨後的步驟是放一點糖稀到鍋裡,把已經炒好的炒米倒進去快速的將其揉成一坨後放到案板上,父親用刀一點一點地壓平,直到壓成直條後分發給幫忙切麻葉子的人們,隨著“切、切、切”的聲音響起,長約兩寸、寬約一寸的麻葉子齊刷刷切了下來。剛切成的麻葉子軟軟的,等冷了之後,就會變得特別香脆,特別饞人,慷慨的祖母每每都會隔壁左右送上一瓢剛切的麻葉子,隨後便將切好的麻葉子裝進事先準備好的緊口罈子內。我們除了當天可以奢侈享受外,為防偷嘴,母親通常都是將麻葉子放在樓上的樓板上,想吃上一口,還得搬梯上樓,小心謹慎,印象中一罈子的麻葉子一直能吃到開春。

  除了這種純粹的米糖結合的麻葉子外,還有一種摻了少許芝麻和橘子皮的麻葉子,遇到年景好的時候,母親會將炒香的芝麻和橘皮摻入進去一點點,味道會更香,口感會更好,只是那個年代,農人雖是種了芝麻,但基本上上交公家,自家享用不多,橘皮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也是稀罕物。切麻葉子接近尾聲的時候,通常會留下少許碎末,祖母會用剩下的糖將這些碎末捏成一個個的小麻球,因為糖比較多,很甜,小孩子很愛這一口,只是你如果貪吃忘記抹嘴就去睡覺的話,老鼠可會半夜跑來舔你的嘴與你分享甜蜜哦。

  嫁到婆家以後以後,相隔不到10公里的距離,鄉風是如此的相似,家裡熬糖成為年年過年必備傳統節目。通常這個時候婆婆都會等我放假在家時共同合作,這給了我回鄉過年無限動力與嚮往。等到年關過後,婆婆都會喜滋滋將麻葉子、翻餃子、荷葉子、炒米這些家鄉小吃分成若干份,讓麻葉子們遠隔千山萬水來完成婆婆對兒女們的那份濃濃的愛與念想。

  隨著爹爹婆婆的進城,家裡已經沒有地方沒有環境可供熬糖做麻葉子了,市場上為了迎合人們口味,已經開始將這些傳統食品作坊化、產業化,到處可見各種口味的麻葉子。市場已很好的幫我們完成了一切,速成了一切,無需我們再勞神費力。但市場卻又像一隻無形的手割裂了過去食品製作的整個過程,買到的這些傳統食品除了錢物交換之外,和我已沒有任何關係,拿到手、吃到嘴裡的食品已沒有半點溫度,我和食物之間已不存在哪怕是一丁點兒感情。

  安靜下來時我也曾想,相比現在琳琅滿目精美食品,麻葉子是那麼粗糙,那麼不起眼,是什麼讓我如此記憶深刻如此難忘。也許只有那個年代出生的人才有這份切膚的吧!也許是麥芽糖的甜還在久久回味吧!更或者,是我們在祖輩面前繞膝承歡這份溫暖記憶留存心底吧!

  只是,熬糖切麻葉子的經歷只能永遠地定格在了我的腦海裡,成為了揮之不去對逝去歲月的回憶。是的,我們的生活已經永遠地改變了,我們已回不到過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