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圇吞棗的成語解釋是什麼

囫圇吞棗的成語解釋是什麼

  【注音】hú lún tūn zǎo

  【典故】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

  【解釋】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形容讀書不認真

  【結構】偏正式

  【相近詞】不求甚解、生吞活剝

  【相反詞】含英咀華、細嚼慢嚥、融會貫通

  【同韻詞】闔門卻掃、兔子不吃窩邊草、針頭線腦、擇地而蹈、望梅閣老、張皇幽眇、不知顛倒、食不念飽、捶胸頓腳、斂手束腳、......

  【年代】古代

  【燈謎】吃棗子不吐核

  【邂逅語】吃棗子不吐核

  【英語】bolt

  【德文】eineDattelhinunterschlucken,ohnesiezukauen-etwaslesen,ohneeszuverstehen

  【日文】なつめを丸(まる)のまま飲み込む;(読書內容などを)ろくに検討(けんとう)もせずうのみにする

  【法文】mangerlesjujubessanslesmǎcher

  【俄文】восприниматьбезразбóру

  【語文同步】我讀得很快,囫圇吞棗,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 葉文玲《我的“長生果”》小學九冊·課文·4

  【成語故事】從前一個自作聰明的人,聽說人們吃梨子對牙好但傷脾,吃棗子卻剛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終於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棗只吞不嚼,這樣就不會傷牙與傷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圇吞棗

  【成語舉例】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朱自清《論詩學門徑》

  【成語例舉】

  ◎ 一飯一粟,來處不易,一本好書的產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們豈可草草讀過,不說對不住作者,就對自己的本身說,也不應囫圇吞棗一般地來讀書。

  ◎ 如果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讓學生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即使在學生的頭腦裡填塞了一大堆知識,也不可能增進他們的思考力。

  ◎ 然而,人們來不及鑑別、吸收和消化,只能採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圇吞棗的.辦法,良莠不分,拾起來便用。

  ◎ 行為主義的交替反應之說便用以補救這種囫圇吞棗之弊。

  ◎ 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 那種只有一個籠統說法的囫圇吞棗式的教科書,只能使學生"食而不化",難以理解。

  ◎ 在學習前人的東西時,取囫圇吞棗的方法,不能消化並理解其所以然。

  ◎ 爺爺也不要求這些,因為他本來就講不明白那些詩,只能讓我囫圇吞棗。

  ◎ 倘使囫圇吞棗,似乎沒有多大用處。

  詞類符號:名詞; 時間名詞; 方位名詞; 處所名詞;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機構名; 其他專有名詞; 動詞;聯絡動詞;能願動詞;趨向動詞;形容詞;區別詞; 數詞;量詞; 副詞; 代詞;介詞; 連詞; 助詞;嘆詞; 擬聲詞;習用語;縮略語;前接成分;後接成分; 語素字; 非語素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