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學習中的差異取決於學生是否在參與作文

探討學習中的差異取決於學生是否在參與作文

  文章逐漸寫來,也獲得了很多家長的支援和反饋,在此一併謝過。其實探討這一系列話題的核心是為什麼導致了孩子學習上的差別,並且希望從一些平時大家不甚關注的點出發,給出一些新的視角。對於學習中的差異,第一次是否學懂十分重要,第一次學懂了,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思考和探索的習慣。

  而要學懂,必須在過程中,孩子有足夠的參與。

  我經常聽到一個問題,其實我自己有時候也會問,就是"聽懂了嗎?"--其實這個問題,恐怕是最容易回答的,也可能是一些孩子最終沒有學懂的原因之一。作為老師,有一定的教學,其實是可以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來判斷學生有沒有聽懂;作為家長,每天和孩子接觸,其實對於孩子是否"懂"的問題,也會有自己的判斷。有的時候,我明明從表情中看出學生沒有懂,但如果此時問一句:聽懂了嗎?估計八成以上的孩子都會回答:恩。"恩"是什麼意思?是懂了還是沒懂?沒懂的機率更大。這都不是關鍵,而是這一"恩",打消了學生和老師之間對一些問題深究的可能性。作為學生,和老師在一起自然有壓力,聽懂課,壓力就小;對於老師,對於一個問題如果一直深究,不一定講的明白,在適當的時候問一句"聽懂了嗎?",可以預期的答案是"恩",於是皆大歡喜。

  這並不是所謂的不負責任的老師。明知道學生不懂還這麼問,是有問題;但有的時候,追問一個問題可以更好的判斷學生是否聽懂,而往往由於各種原因,這個追問的問題卻沒有說出口。而在家長和孩子的交流中,"聽懂了嗎"則更多的是一句寒暄,回答"聽懂了"彷彿是一種禮貌的回答。家長聽聞了這個結論,也就不再深究,只是在有一日發現沒聽懂的時候問一句:當時不是懂了麼?現在怎麼不會了?於是這個時候的回答往往是"忘記了"--正如我之前所寫的一些惡性迴圈,這種對話形成習慣之後,是否學懂就只能是"天知地知"了。這樣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參與感--"我懂了",或是取悅,或是敷衍

  我始終在反思,我們有沒有給孩子充分的參與感。一說到學習效果,大抵都是組織各種--家長、老師、機構好多人這樣認為,覺得最好每次課都考試,每次課都檢驗一下。正如之前所談到的,這樣其實無益於讓孩子學懂。我在網上錄一些課程,總被要求"必須有課後作業",於是我總想,為何一定要課後作業?美其名曰是讓學生掌握,事實上還不是尋找一個大家都下得了的臺階。於是我做了一件事情,我給學生布置了一些必須聽懂才能明白的題目,比如在講負數的時候,我會問孩子:"-1個蘋果"怎麼理解--這個題目沒有標準答案,只要理解了負數是表示"相反意義"的,這個問題非常好回答。比如買一個蘋果是1,賣一個就是-1,當然,也有孩子說,我吃了一個蘋果是1,所以……孩子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在這樣的創造中,才是真正學懂了。我每節課給學生布置一道這樣的題目,結果如何?真正做的人寥寥。 當學生被剝奪了參與感之後,學習就會被動。在qq群裡,好多學生問問題,說老師這道題怎麼做。我問:你怎麼想的?他說:我不會。我說那你有想法麼?答:沒有。於是我提示了一下,"這個條件什麼意思",學生說,老師你就給我過程就行。這就是學生聚集的qq群裡的真實場景。他們覺得能給答案的'qq群就是好的qq群,包括最近也聽聞一些新產品,拿手機拍一下就給答案--從商業上說,我相信這會成功,但是從教育上,這種方法是失敗的。學生沒有學懂,不參與,求答案又有何用。學習本是痛苦的事情,我們只能減輕痛苦,在初學時,如果我們認真的問問孩子是否能條分縷析的說清楚知識的邏輯--有家長說,我不專業,聽不出來。此大謬也。

  我們說的"邏輯",不是知識結構體系,而是你作為一個同樣不清楚那些專家是怎麼定義這個知識的人,聽完孩子講之後,是否覺得他說的很有邏輯。關心則亂,很多時候我們會議論某人說話沒邏輯,卻對孩子學習過程中這種"沒邏輯"視而不見。

  這種交流,讓孩子意識到他正在參與學習。多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而不是簡單找幾份卷子看得分。這種問題很容易問:"你覺得今天學的這個知識和之前哪裡學的知識有關係?你覺得關係是啥?""今天學的和昨天學的哪個難?為什麼?"這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反而會讓孩子真正感覺到,他在參與學習。"上課之後做練習",不是做一些標準答案的問題,而是一個讓孩子參與的過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