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不存而毛焉附成語
皮不存而毛焉附成語
皮不存而毛焉附成語1
【成語】:皮不存而毛焉附
【拼音】:pí bù cún ér máo yān fù
【簡拼】:pbcemyf
【解釋】:存:存留;焉:哪裡;附:附著。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裡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出處】:梁啟超《墨學微》第一章:“然此果足為有命說之根據乎?一旦以力破此制度,則皮不存而毛焉附矣。”
【近義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語法】:作賓語、定語、分句;形容兩者的關係
【順接】:附上罔下 附下罔上 附人驥尾 附會穿鑿 附鳳攀龍 附勢趨炎 附聲吠影 附學生員
【順接】:蜂屯蟻附 蜂趨蟻附 龍攀鳳附 片接寸附 蛇盤鬼附 形影相附 形表影附 夤緣攀附
【逆接】:白磨嘴皮 敗鼓之皮 豹死留皮 抽筋剝皮 反裘傷皮 鶴髮雞皮 虎質羊皮 雞毛蒜皮
【逆接】:皮傷肉綻 皮包骨頭 皮開肉破 皮開肉綻 皮弁素績 皮鬆肉緊 皮鬆骨癢 皮相之士
皮不存而毛焉附成語2
皮之不存 毛將焉附關於這個成語有兩個小故事。
據《左傳·俱公十四年》記載,春秋時,晉惠公做國君之前,曾要求秦國支援,並答應割給黃河南岸的五城作為報酬。可是,當晉惠公在秦國幫助下做了國君之後,卻沒有履行自己的諾言。不久,晉國遇到荒年,晉惠公向秦國商請構糧,秦國也還是很樂意地滿足了晉國的要求。
後來,秦國也遇到了荒年,便派人向晉國商議,請求昀糧,晉惠公卻表示不願意。大夫慶鄭勸道:“你靠秦國做了國君,還沒報答;現在人家遇到天災,你又不予援助。這樣,是我們不講信義了,國家怎能保得住?”可是另一位大夫,也是晉惠公的舅舅虢射卻有不同意見,他認為:要講信義,應該早講。沒有割給五城,已是大失信義,我們兩國的傳統友好關係這個根本問題,已經遭到破壞,現在縱使答應,賣糧給秦國,他們也還是不會滿意了。因此,不如干脆不答應。並且說:“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漢朝劉向的`《新序》又有一個故事。
戰國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出外巡遊,路上遇見一個樵夫,身穿老羊皮,揹著一大捆柴草。北方f通老百姓穿的皮衣,都不縫布面,穿的時候,總是毛向外、皮向裡。可是這個人卻相反,他把毛向裡,而把皮向外。魏文侯覺得奇怪,問道:“你為什麼把羊皮反穿呢?”那人說:“我這樣天天背柴草,如果把毛穿向外,不是容易把毛磨壞嗎?”魏文侯聽了,笑道:“可是你知道,毛是附著在皮上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啊?”
皮不存而毛焉附成語3
【成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讀音】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釋義】焉:哪兒;附:依附。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裡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出自】《左傳·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近義詞】相輔相成、反裘負芻
【典故】
有一年,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為此,滿朝廷的大臣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 魏文侯對這件事並不樂觀。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麼多,怎麼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徵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 年 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 年 前,魏文侯外出巡遊。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子反穿在身上,皮統子的毛向內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揹著一簍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問道:“你為什麼反著穿皮衣背柴禾?”
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聽了,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子更重要,如果皮子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
那人依然執迷不悟地揹著草走了。
如今,官吏們大肆徵收老百姓的錢糧布帛而不顧老百姓的死活,這跟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行為不是一樣的嗎?
於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並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矇蔽了眼光,看不到實質。”
眾大臣深受啟發。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基礎是根本,是事物賴以存在的依據,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