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傳說和習俗

有關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傳說和習俗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今天小編就來分享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傳說和習俗,請各位讀者好好欣賞。

  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傳說和習俗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傳說1:嫦娥奔月

  八月十五

  相傳天上曾有十個太陽,英雄后羿拉開神弓射下九個,只留下一個太陽。他的妻子嫦娥溫柔賢淑,二人生活幸福美滿。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時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他的徒弟中有一個心術不正的人叫做逢蒙,一天逢蒙趁后羿出門狩獵,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無奈之下自服神藥,奔月為仙。后羿因思念妻子,便在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的嫦娥。百姓聞知嫦娥奔月成仙后,也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平安。

  傳說2:吳剛折桂

  八月十五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漢朝的吳剛跟隨仙人修道,因犯了錯誤被貶謫到這裡砍伐桂樹,但每次砍下去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傳說3: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八月十五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百姓不堪忍受元朝的殘酷統治,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起義當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如星火燎原。隨後,朱元璋便下令,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時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節習俗

  吃月餅: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資訊,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祭月

  神話傳說總歸是神話傳說,據史記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是有的。祭月”的習俗十分古老,是古人對於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人們兼於八月十五的種種傳說,便把祭祀活動也定在了中秋節。

  “祭月”就是拜祭月神,祭月的儀式莊重,一般設有香案,在案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面對月亮,全家人依次祭拜祈福求安。祭月的習俗主要體現了我國古人們託月追思和美好祝願的心願。

  八月十五吃月餅,祭月、賞月,已成了人們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八月十五也變成了一種禮俗。

  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祭月和賞月的習俗。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十分流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到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每逢這一日,“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明清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等古蹟。文人士大夫對賞月更是情有獨鍾,他們或登樓攬月或泛舟邀月,飲酒賦詩,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徵團圓的十五明月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宋代文豪蘇軾,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水調歌頭》,借月之圓缺喻人之離合。直到今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仍是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

  禮俗

  在小編的家鄉,有著這樣的禮俗,八月十五前,特別是未結婚而定了婚的男子,也就是未來的女婿一定要要帶著月餅,燒雞等吉祥寓意的水果去未來的丈母孃家送禮。這既是一種尊重的禮儀,也有秋季收穫到“其女兒”的寓意。

  其他

  除了賞月和吃月餅之外,不同地區的人們也都根據自己的地域傳統和社會風情來歡慶中秋,形成了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不同的中秋風俗。如南方許多地區盛行中秋賞桂和觀潮,老北京流行玩兔兒爺,此外還有廣州的樹中秋、安徽一帶的燒塔、香港的舞火龍等等,很多少數民族也有跳月、拜月等中秋習俗,這些活動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節日文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