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
【篇一】
電影《辛亥革命》的成功上映,使我有幸重溫了百年前那段曲折艱辛、可歌可泣的歷史。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外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內有腐朽沒落的清王朝統治,內憂外患下的祖國滿目瘡痍,逐漸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中國人民當然不會就此屈服,於是,實現民族復興成了幾代人的夢想,無論是由農民領導的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還是走上層革新路線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再到打破了兩千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幾十年間,無數有識之士前仆後繼,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反封“浪潮”,共同鑄就了一部救亡圖存、民族抗爭的中國近代史篇章。
辛亥革命這場幾乎吸納了當時所有中國先進分子的民主革命,雖然最終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境遇,但它終結了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統治,消滅了世代相襲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而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更是給苦難中的人民注入了民族、民權、民生的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傳統封建禮教對人民的束縛,也為後來各種新思潮在中國的形成和傳播掃清了障礙。可以說,辛亥革命為近代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
再回到電影中,當目睹年僅32歲的秋瑾英勇就義時,我動容了;廣州起義後,當看到林覺民烈士的遺體被殘忍的敵人拋入水中時,我憤怒了;當聽著起義的號角,相隔百年見證武昌首義的勝利時,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感人之處,莫過於這些革命者很多都來自富足的家庭,他們甘願拋棄優越的物質生活,告別自己的親人,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民主革命中,用自己的生命鑄就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今天我們的孩子能坐在窗明几淨的教室中上課,而我們能夠享受現代化帶來的幸福生活,試想一下,若沒有無數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今天的中國又將會如何?忘記歷史是一種背叛,而辛亥革命,就是一段值得所有中國人銘記的歷史。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將努力做好本職工作,讓孩子們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照顧好祖國未來的“花朵”
【篇二】
對於辛亥革命,以往我的理解是模糊的。革命到底為了什麼?我始終不能完全領悟,為什麼先人會願意為其付出那麼多,甚至於犧牲自己的性命。今時今日,直到看了電影《辛亥革命》後,我才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或許是因為對一百年前那場偉大的辛亥革命的崇敬,又或許出於對孫中山先生的敬仰,我沒有理由不被吸引,也沒有理由不為之感動。同盟會會員秋瑾說:“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個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他們認為,只有透過革命才能使自己的國家得到真正的解放,才能使人民真正快樂地生活。每一個人都有值得自己花費一生去追求的東西,革命也是其中一種。我認為,革命是一個可以讓社會進步,讓國家富強的一個理念,這個想法在《辛亥革命》中已經是貫徹到底的'。有句話是“敢有帝制自為著,天下共擊之。”可從中讀出大家一心反對帝制的決心,也讀出了人民的心已連成了一線。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可以用來學習牢記歷史,更可以引發人們的思考。1911年的情勢以及各種政治勢力鬥爭在這部電影風起雲湧地上演著,帶給世人的思考也必定是久遠的。
一部歷史劇,能把孫中山、袁世凱、黃興、隆裕這四個人刻畫清晰,讓其展示出了各自的風采,做到整體雜而不亂,更有甚於存在一些新鮮的觀點,那麼可以說這是成功的一部作品,是一部能起到讓大家瞭解、受教育和反思的電影。革命就是希望,革命就是人民大眾追求幸福的手段,只要社會制度不符合歷史潮流,革命就必定會存在,孫中山先生遺訓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其實在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天秤,來衡量所謂的對與錯,民族、民權、民生這三民主義也深埋在人們心中。對於革命者而言,他們內心最大的期望就是點亮中國人被封建制度熄滅已久的幸福火種。
一部最為真實的歷史革命電影,沒有刻意的煽情,卻已打動人心,儘管擁有的只有革命的慘烈以及歷史的真實記憶。從革命以後,孫中山在南京起草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堅持寫入“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財產、言論……等自由。
如果今天你們問我,革命所為何事?我會用辛亥革命烈士一句話來解釋:“革命就是替天下人謀求永久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