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觀後感

《辛亥革命》觀後感

  10月5日上午,晚報小記者們走進影院,起觀看了歷史題材電影——《辛亥革命》,懷著興奮和激動的心情,我早到了些,等待著電影的放映。

  等了會,終於見到了這部對“辛亥革命”高度總結的影片,該影片採取插敘的方式,以“秋瑾赴刑”開始,它不單單是在陳述,而是站在秋瑾的角度,總結她革命的信仰、信念,講述她為何赴死、為何革命。她是為了給所有的孩子建個“風雨無侵”的'家,這個家並不只指“小家”,還 指國家這個“大家”。

  之後的情節就複雜、曲折了,介紹了同盟會組織廣州起義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部分感動我的不只是起義的經過,還 有百餘名起義壯士的遺書,如:林覺民的《與妻書》,這些年輕人在自己信仰的帶領下,爆發出無人能敵的力量,這種力量是那些“清國老吏”所不能及的。雖然起義失敗了,可它振奮了廣大群眾的鬥志,成為武昌起義的前奏,可以說要擊沉大清這條“破船”,就差最後擊了。

  影片中還 講述了和革命黨人對立或假意投靠的部分軍閥,如袁世凱、黎元洪等。袁世凱,狡猾、無賴,他知道兔死狗烹,所以他不舉殲滅革命黨,而是按兵不動轉而與革命黨談判;黎元洪,他在能夠炮擊清朝陸軍大臣的軍艦時而沒有擊沉它,算是留給自己的“後路”,以便革命不成功時再投入清政府的懷抱,他並沒有和革命黨人條心;另外穿插孫中山勸退四國銀行向清政府借款、差點被謀殺、辭去大總統等小插曲。以上各類政治過客的表演,極大地豐富了電影的情節和內容。

  無論從哪個角度,《辛亥革命》是部非常好的歷史題材影片,它和《建黨偉業》、《建國大業》聯絡起來,完全可以來講述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是部較為完美的教育片,老人看了會有感觸,成人看了會思考,我們青少年看了會為祖國的繁榮而盡心竭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