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具有強大的作文細節描寫力

如何讓孩子具有強大的作文細節描寫力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一篇什麼樣的作文才能稱之為優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如何讓孩子具有強大的作文細節描寫力,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每次發素讀寶貝們的佳作,家長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普遍具有強大的細節描寫力。

  的確,“細節”是最能體現寫作功底的。散文家林清玄說,寫好散文的要訣是“精準、精確、細膩”。作家李洱說,“精確是作家的第一美德。”

  可是有些家長常常對我說,感覺我孩子沒心沒肺,每次寫點什麼都要想半天,語言也很直白;背過的書也不會用,寫東西不細緻,是不是讀書時不用心或者吸收不了?

  其實,家長想的這些問題,也屬於細節。不過,我發現另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細節: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關心,有的家長只是緊盯與考試有關的東西。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考試”不就是當前教育中家長和孩子要直面的東西嗎?對,這是沒錯的。但,教育,更重要的是育人,而非育才。我的意思實際是,有的家長有沒有注重培養孩子成為“細心”或有心的人呢?

  《論語》中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看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考察他處事的動機,瞭解他心安於什麼事情,就能瞭解這個人。這本質上就是從細節處識人。

  《中庸》裡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沒有比隱秘處更彰顯的,沒有比細微處更顯明的。這也仍是提示我們,細微處見人的'高低。

  這些話,用在我們自己身上也是一樣的。細節既是識人的要害,也是我們自修的關鍵,同時是教育孩子的妙門。

  我們都聽過“細節決定成敗”,也聽過這樣的夸人技巧:要有細節。有細節,每代表我們是用心關注過對方的。

  作為老師,我被這樣的細節打動過——有的孩子雖然學習不是特別優秀,但課後總是留下來等我,或者替我收拾好了課桌椅再走。有的家長曾悄悄地替我買了一張新課桌,替我彌補學習空間的不足。有的家長會特別緊密地按照我的要求讓孩子跟進學習並及時分享、幫助其他同學……說真的,我覺得這些孩子及身後的家長就是我的榜樣呀!之後我會自覺不自覺地把這些好的細節,在課上反覆說給孩子們聽,在家也把這些細節強調給我女兒聽。

  平時在家,如果有朋友送嵐禮物,我一定會先故意誇張地表示羨慕,誇這位送禮物的同學多慷慨,然後也一定會提醒孩子要回饋什麼呢?所以,她現在每次收到別人禮物,就會惦記著回贈。

  平時別的孩子身上有的優點,我都會細細地和她講述。記得有一次,孩子老和我抱怨某同學很煩人,不守規矩,老搞破壞。我就把這位同學的優點說給她聽,並告訴她,小時候他曾怎麼怎麼對你好。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再問及孩子抱怨的同學時,她就說,好多啦!然後冷不丁地冒出一句,就因為你老和我說他的好。

  我覺得孩子的細心,首先和家長在生活中關注、誇獎孩子的細微長處有關。

  其次,就是素讀的功力。素讀能建構孩子的精確記憶力。常有家長說,為什麼要讀背經典,讀了好像也會忘記不少。那是自然,我讀背過《大學》《中庸》《論語》《道德經》等,曾可以從頭背到尾。但現在要我一口氣背下又不行了。只不過,我很幸運,可以借和孩子們共學的機會反覆重溫,不覺間,記憶總是不太差的。更何況,背誦經典的過程,就是增進記憶和理解力的過程,這種經歷只要有過,讀其它古詩文時,自然就更輕鬆了。這點,是眾多的素讀孩子家長都深有共鳴的。至於,有多少詞彙量的輸出,就只是建立於輸入量的基礎上了。

  另外,隨著孩子們記誦量的加大及理解水平的提高,我在講課時,也慢慢會盡量和孩子們一起進行文學或文化方面的鑑賞,而且也要特地在細節上和孩子們一起欣賞。往往,一篇好的文章,就脫不開獨到的細節。比如《論語》中耳熟能詳的成語,開篇即有“巧言令色”、“三省吾身”等;《詩經》中流傳到今天的微觀文化點滴,如《關雎》中的“琴瑟和諧”……有的學者像李山就說,文學本身就是一種獨特的、有創造性的表達,它不會完全遵循客觀的確定性,可能一語雙關,一語多意,這本身就是文學的魅力所在。而這種魅力每每蘊含在具體而微的遣詞中。

  我想,家長朋友們平時和孩子親子閱讀時,也可以和孩子強調一些細節的美感,倒不用怎麼去逐字精解,只要告訴孩子,我特別喜歡這些句子即可;太刻意的說教,反而會削弱文學不言而喻的誘惑力和啟迪性。

  歸根結底,我們家長要學會在生活中用心對待細節,於細處真誠讚美孩子,於細處幫助孩子在欣賞他人的同時有真善美的心靈,那麼他自是有心人。至於在文學上,如上,積累了該積累的,就大可放心,時間自有力量催得朵朵花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