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獨坐敬亭山》的寫作背景
李白《獨坐敬亭山》的寫作背景
《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此詩表面是寫獨遊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則是詩人生命歷程中曠世的孤獨感。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構思,賦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將敬亭山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作者寫的是自己的孤獨,寫的是自己的懷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託。此詩是詩人表現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寫作背景】
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詩《寄從弟宣州長史昭》,其中說道:“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還出翰林,李白長期漂泊。長期的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懷才不遇一直抑鬱不平。身心的疲憊,需要得到慰藉。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遊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篇,《獨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獨坐敬亭山》的寫作年代值得商榷。這首詩寫於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詩稿中並沒有註明,而認為這首詩寫於753年只是後人推測所得出的結論。這首詩或許不是作於753年,而是作於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因為:
首先,從這首詩的字裡行間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緒來看,既然是孤獨、寂寞和無奈的心情寫照,那麼,李白當時的處境應該是非常艱難的,其情緒也應該是非常低落的。如果這首詩寫於753年,這正是李白初次來宣城的時間,那時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詩名如日中天,他來宣城並不是漂泊流離而至,而是應其從弟、在宣城為官的長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結果。這有李白在《寄從弟李昭》一詩為證:“爾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閒,常誇雲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後,受到時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熱情款待,受到當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歡迎。他經常與崔侍御、宇文太守、從弟李昭等人對酒酣高樓,散發弄扁舟,“屈盤戲白馬,大笑上青山”。經常與詩朋文友“時遊敬亭山,閒聽松風眠。”“送客謝亭北,逢君縱酒還。”他用如花妙筆將宣城描繪為:“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他豪情勃發,心中激盪著“但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的衝動,他沉醉在“歌舞共謳吟,歡笑相拜賀”的興奮之中。不僅如此,李白還在敬亭山下蓋起了住房,接來了子女共住以享天倫之樂。有詩為證:“我家敬亭下,輒繼謝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閒自在,稱心如意,怎麼可能會有“獨坐敬亭山”的孤寂和“眾鳥高飛盡”的傷感呢?此外,從這首詩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對敬亭山達到了相看不厭的程度,應是看了多次,而不會是初次相看,所謂“不厭其煩”、“好書不厭百回看”便是這個道理。由此推測,李白這首詩不太可能是753年初次來宣城時所作,而應是在多次登臨敬亭山後所發出的感慨。
公元761年,李白已歲逾花甲,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的漂泊流離,經歷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獄之災,經歷了帶罪流放的屈辱之後,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來到宣城時,再也沒有昔日友朋如雲、迎來送往的場面了,再也沒有北樓縱酒、敬亭論詩的瀟灑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蹣跚地爬上敬亭山,獨坐許久,觸景生情,十分傷感,孤獨淒涼襲上心頭,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千古絕唱。這比較符合李白創作此詩的時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