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寫作技巧

新聞寫作技巧

  新聞寫作是新聞作品的製作活動,在新聞寫作的過程中,資訊的真實性是寫作的生命,同時,寫作是新聞採訪的繼續和延伸,寫作就是做事實的搬運工,將現場展現給受眾。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新聞寫作技巧,歡迎閱讀!

  在日常生活中“新聞”一詞有兩種用法,一種是廣義的,廣義的新聞就是“新近發生的事實報道”,泛指報紙、廣播、電視中常用的各種報道文章,包括訊息、通訊、特寫、報告文學、調查報告、評論等。

  一種是狹義的,狹義的新聞專指訊息。除了評論等少數議論文,絕大多數新聞都是記敘性文體。

  這裡的定義強調三點:

  一是在“事實”,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實,後有新聞;

  二是“新近發生”,這是說新聞不是隔年的老黃曆,不是舊聞,強調的是變化中的“新”;

  三是“報道”,即指新聞反映的是有意義的事實,重要的事實,值得報道的事實,是經過新聞工作者加工裁剪的事實。

  新聞的特點

  概括地說,新聞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真實性

  新聞必須真實,這是新聞寫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聞報道的一項根本原則。這是由新聞的內涵和特性所決定的。新聞所表現的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真實發生、客觀存在的事物。

  2.新鮮性

  作為一種資訊,新聞是事實的反映,但並非任何事實、任何資訊都能成為新聞。新聞必須是新鮮的所見所聞。新聞的“新”包含內容的“新”和時間的“新”兩方面。內容的“新”即要有新意;時間的“新”就是要及時。

  3.傾向性

  一切新聞機構都是某一階級、某一集團的喉舌,都是根據本階級的利益進行新聞宣傳的,這就給新聞帶上了無以爭辯的政治傾向。

  4.選擇性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這是無疑的,但由於新聞同時又有憑藉事實傳播一定的思想觀點和影響輿論的作用,各種政治力量和社會集團往往利用新聞作為宣傳手段。因此,對新聞事實總會有所選擇。我們的新聞報道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圍繞國家局的中心工作和指導思想來報道。

  新聞的五要素

  新聞的五要素,即五個“W”。什麼事(What,何事)?誰被牽連到這個事件之中(Who,何人)?這個事件是什麼時候發生的(When,何時)?是在什麼地方發生的(Where,何地)?為什麼發生這個事件(Why, 何故)?有的還要加上一個H(How,怎麼樣)?

  新聞要素=5“W”+1“H”,在五個W和一個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寫作時要認真寫好這幾個方面的內容。

  (四)新聞的體裁(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

  新聞包括多種體裁,大致有以下幾種:訊息(簡訊)、通訊、報告文學等。

  訊息即是狹義的新聞,它是以簡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新聞事實的一種最廣泛、最經常採用的新聞體裁。訊息必須具備上面新聞的五要素,即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一則訊息只有具備這五個要素,才能讓讀者對所報道的事情有一個清楚的瞭解。

  因為訊息是新聞寫作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家動筆寫稿件的主要形式,也是大家接觸最多的形式,由於時間的關係,下面重點只講一下怎樣寫好訊息稿件的問題。其他文體就不在贅述了。

  【新聞寫作技巧】

  一、培養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善於發現新聞線索,是寫好第一篇新聞稿的意思準備。

  同是大學生記者,共同生活在同一個環境裡,也都到實踐中去了,到學生中去了,為什麼有的記者能寫出漂亮的新聞作品,而有的記者仍然發現不了新聞線索,或者說發現不了有意義的新聞線索呢?為什麼有的學生記者通訊員總是埋怨沒有什麼東西可寫,而一再要求編輯老師為他們提供採訪的話題,說到底這就是一個新聞敏感的問題。 什麼叫新聞敏感或新聞觸角呢?簡言之,它就是新聞工作者識別新聞的敏銳能力。一個具有新聞價值的事情,別人不能看出它是新聞,而你卻一下就能識別它是新聞,這就是新聞敏感。沒有一定的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就很難寫出一篇像樣的新聞稿。美國新聞學家卡斯柏.約斯特在《新聞學原理》一書中的一段話,形象的闡述了新聞敏感對於記者的重要性。他說:“一個不善於辨別色彩的人,不能成為一個畫家;一個不懂得和諧的人,不能成為一個音樂家;一個沒有‘新聞敏感’的人,也不能成為一個新聞記者。”

  (1)培養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善於發現新聞線索,就能夠當事情還在“風起於清萍之末”時,就敏感地察覺到它,並預見它的去向,從而比較得心應手地寫出一篇新聞稿。 具有了一定的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就不會感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會興奮地發現“生活處處皆新聞了”。在上班下班、吃飯、出差旅遊、住宿乘車等看似沒有新聞的場合,都能發現新聞線索。發表在《人民日報》通訊《新風飯館有新風》

  (2),就是記者吃飯時發現的新聞。寫出這騙通訊的記者哪天外出採訪,中午趕不回報社吃飯,於是順便走進北京西單新風飯館。飯館裡早已擠滿了人。記者正站在飯桌邊躊躇,一位熱情的老服務員笑著招呼,並且很快幫助記者找了座位。對比另外的一些飯館服務態度不好的情景,記者立即感到這裡有新聞。經過一番採訪,記者寫出了這篇通訊,為飯館樹立了一個好榜樣。 當然,新聞敏感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記者在採訪實踐中不斷培養訓練獲得的。在大學生記者群中,不乏這樣的人,他們剛開始成為一名學生記者,通訊員的時候,由於都是剛剛從中學來到大學,不用說缺乏新聞觸角和新聞敏感,就是基本的新聞知識也不具備。但是,他們經過一段時間的新聞工作實踐,刻苦學習,勤奮筆耕,終於成為了一名有一定新聞敏感和寫作能力的校園記者。

  二、積累新聞素材,選好新聞題材,找準新聞角度,是寫好第一篇新聞稿的前提。

  人民藝術家老舍曾經對初學寫作的年輕人說過:“先收集材料,越多越好。”周立波也認為“材料少了不好辦。”有個外國記者說:“你要有作為嗎?一天8小時寫稿不行,要做24小時的記者。”這些都說明積累素材對寫作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個初學寫作的大學生記者,更應該重視積累新聞素材。新聞素材是進入記者視野並被記者所意識,所採摘的生活現象,即從社會生活攝取而來的、尚未透過提煉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沒有新聞材料的積累過程,就談不上新聞寫作的問題,作為記者,要積累新聞素材,必須重視自己的“筆記本”。法國作家果戈裡便有一個近五百頁的筆記本,他總愛把自己每時每刻看到的、聽到的傳聞趣事、警句諺語隨時記到這個筆記本上。他說:“一個作家。應該象畫家一樣,身上經常帶著鉛筆和紙張。一位畫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畫成一張畫稿,那很不好。一個作家如果虛度了一天。沒有記下一條思想,一個特點,也很不好。”每一個大學生記者,要寫好一篇新聞稿,就必須養成隨得隨記的習慣,把在校園內看到的一切與師生相關、有可能產生新聞的素材積累起來。一個校報記者在幾年的採訪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筆記本”,將成為他從事新聞寫作和研究工作的“萬寶囊”。

  新聞素材經選擇、集中、提煉,其中一部分被記者寫入新聞作品。我們常說:“收集材料要以一當十,使用材料要以十當一”。採訪到的材料多,稿子裡使用的材料少,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不想辦法提高新聞素材的利用率,讓大量的、有生活氣息的材料“爛”在自己的筆記本里,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初學新聞報道的大學生記者,最常犯的一個毛病,就的不重視新聞材料的利用和選擇,他們恨不能將自己的採訪所得全部堆砌到新聞稿裡去,或者面對大量的新聞素材,不知如何下筆。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新聞素材的利用率呢?

  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儘量把精彩的新聞素材轉化為新聞題材。要選擇那些真實的、有較大新聞價值的、符合新聞政策的材料作為新聞題材,要使選擇的材料新穎、生動、有特色,能夠有助於說明、烘托和突出新聞主題。而沒有被選為新聞題材的素材,也不是全無用處。它還可以作為新聞背景,加強新聞報道的縱深度;或者作為新聞記者的生活積累,幫助記者捕捉和深化主題;或者應用到其他新聞體裁中,搞好新聞素材的綜合利用。

  角度,是新聞寫作向自然科學借用來的一個概念。報道的角度,是記者認識被報道物件的思想方法及對被報道物件各“側面”把握水平的綜合反映的結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記者處理採訪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聞價值的流程。大量散漫在筆記本上和記憶中的材料,如何進入新聞的既成軌道中呢?找出它之所以構成為新聞的特殊由頭,就為記者進入材料的世界打開了一個突破口,開啟了一扇大門;同時,找出最便於讀者接受的角度,實質上是對材料的歸納和梳理,並對讀者認識、接受事實起到了一個“導讀”的作用。 校園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可供我們捕捉和選擇的資訊很多。同樣一個新聞事實,選擇不同的角度進行報道就會起到不同的效果。特別是在學校裡,它以學年度為單位,許多教育教學活動、文化活動以及生活學習方式,從時間上來說,都帶有周期性迴圈的特點。如每年上半年是畢業生就業的時期,每年秋季是學校招收新同學的時間,每年都有教師節,每年都有學生到工廠、學校、機關和農村實習等等。如果每年的新聞報道,都僅僅報道活動本身,而不的選擇一個新的角度和切入點,找出一個觀察人物、事物、問題的新角度,從人物、事物、問題的某一個側面入手,給讀者以新的資訊,那就勢必使寫出來的新聞失去心意,似曾相識,讀者就會失去閱讀興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無味、如同嚼蠟,從而使時間失去報道的必要性。角度是選擇的恰當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新聞成功與否。最佳角度的選擇可以變平庸為新鮮,變枯燥為生動,變膚淺為深刻,甚至可以變新聞為舊聞。 要寫好一篇新聞稿,可以注重這樣幾個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啟發性的思想常常能夠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強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個班級的黨章小組開展的活動,單從範圍來說,算不上大的`新聞,但如果從加強思想政治學習的角度來看,卻又有報道的價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節日的慶祝活動每年都大同小異,但我們如果找準了該年活動的特色內容進行報道,就能寫出有價值的新聞。

  第三、讀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師生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緊密相連、普遍關心的問題,選擇發生在師生學習、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見大,才能增強新聞的吸引力。作為一個大學生記者,只要經常深入到同學們的教室、寢室、圖書館、運動場,注意觀察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狀況,瞭解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從他們的意見和要求,從他們最關心、最想知道的內容入手,才能寫出有意義的新聞。

  第四、時間和空間角度。有些新聞事實,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空間其重要的程度也會發生一定的變化。有的事實發生在去年算不了新聞,但發生在今年卻要算新聞了;有的事實發生在A學院算不了新聞而發生在B學院卻又算新聞了;有的事件和話題,在一定時期內迫切需要解決,對實際工作能起推動作用;有的問題在一定時期內成為師生關注的焦點。

  三、掌握新聞寫作的一般技巧,提煉新聞主題,是寫好第一篇新聞稿的關鍵。

  大學生記者要寫好一篇新聞稿件,就必須掌握各種新聞體裁寫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學寫第一篇新聞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基本掌握標題的製作技巧。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聞稿若有一條新穎別緻的標題,就能象磁石那樣牢牢地吸引編輯和讀者的注意力。

  第二、學會寫導語。導語是訊息的開頭,是訊息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國外新聞界有人稱導語是“抓心的手”這就是極言導語吸引作用的。沒有好的導語,就算不上成功的新聞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種新聞體裁的寫法和結構。不熟悉各種新聞體裁的基本寫法,就無法比較得心應手地進行新聞寫作。而謀篇佈局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新聞稿件在受眾和編輯眼中的“身價”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實說話。擺事實,用事實說話,這是新聞獨特魅力所在,也是新聞事業不可代替的價值所在。初學新聞的大學生記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觀評價和臆斷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聞事實,使寫出的新聞或空洞無物,或言不及義。 而孕育新聞主題,則是提高新聞稿價值的應有之義。新聞主題是一篇報道的主旨,我們寫任何東西,都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到底要表現什麼、反映什麼,若是心中無數,勢必信筆塗鴉,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記者對生活現象和社會問題的基本態度和看法,使寫出的新聞報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導人、就必須注重提煉新聞主題。

  清代的袁枚對“主題思想”的問題講的精彩。他把漂亮的句子比做一大堆銅錢,古代的銅錢外圓內方,可以用繩子穿起來,一串銅錢叫“一貫”,袁枚認為,文章的主題就好比是穿錢的繩子,要是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思想來統帥你的文字,那你寫的東西就像撒滿一地的銅錢,不能派上用場。如獲得1986年全國高校校報好訊息一等獎的《小郎和日本姑娘喜結良緣》(3),如果作者只是輕描淡寫地描述去婚姻本身,而不是站在“為中日友誼寫下了新篇章”、日本姑娘嚮往中國、追求自我存在價值的高度,就不會使這篇訊息給人以啟迪和教育,也就成不了一篇好訊息。 新聞主題是整篇報道的靈魂,它隱藏於新聞素材之中,一旦我們把它發掘出來,它就會統領全篇,成為整篇報道的中心內容。我們要站在時代和社會的高度,堅持實事求是、不落俗套、貼近生活、讀者至上等原則,運用追根究底法、對比聯絡法、見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煉和深化新聞主題。

  四、虛心請教,大膽投稿是寫好第一篇新聞稿的必要過程。

  作為大學生記者,由於缺乏對新聞知識較為系統的學習,新聞寫作經驗更是微乎其微,因此,寫出第一篇新聞稿難免不盡如人意。要使新聞稿基本上達到發表的水平,最學生便捷的途徑,就是虛心請教、不恥下問。

  一是向有一定經驗的高年級記者請教。從事過一定新聞採訪寫作實踐的高年級記者,具備了一定的新聞實踐經驗,能夠比較有針對性地解決在校園新聞採訪中存在的一些具體問題,使初學新聞的大學生記者能夠少走彎路,儘快掌握新聞寫作的基本技巧。且學生記者之間朝夕相處,便於接近,易於溝通,能夠大大縮短新聞稿的修改時間;

  一是向師長主要是校報編輯老師、新聞學專業老師和社會媒體的老師請教。校報編輯老師能夠按照報紙的報道思想和基本要求,根據自己所體驗的讀者心理和新聞寫作體驗,校正和知道學生記者的新聞採訪和寫作。新聞專業老師則可以主要從新聞寫作的一般規律和技巧上加以指導,使寫出來的新聞稿更加符合新聞呢理論的要求。

  社會媒體老師更是能全面的站在社會時間實踐的角度來指導寫作,為以後從事新聞工作大好基礎。 請教的時間,可以貫穿到新聞採訪寫作的全過程。如何培養新聞敏感,尋找新聞線索可以請教;如何擬訂採訪提綱、選好新聞題材、提煉和表現新聞主題可以請教;如何使寫出來的新聞更加符合新聞寫作的要求,更加精彩,更應該虛心向學長、師長請教。

  一篇新聞概寫好後,還得大膽投稿。有的初學新聞的學生記者,或者認為自己的作品羞於出手,即使寫好了,也不敢或不願寄出去,或者總是過分要求稿子的質量,一而在,再而三的修改,結果錯過了報道的時機。其實,由於校園存在範圍小、易於捕捉、頭緒少等特點,如果不搶時間積極投稿,就會讓別人搶得先機,即使你寫得再好,也只能算作又一次練筆了。 當然,大膽投稿不是盲目投稿。如果沒有任何目的,打的是無準備之仗,再好的稿子也可能石沉大海。因此,作為一個大學生記者,一定要認真研究傳播媒介,研究它的版式結構、專欄設定、報道風格、出版(或播出)週期甚至編輯部的人員構成、編輯姓名及聯絡電話等。是郵寄的,還要弄清楚通訊地址,保證所投稿件萬無一失地寄到編輯部。這樣一來,就可以在寫稿之前,針對傳播媒介的特點,引導自己的創作思路和方法,對寫作內容和形式作出必要的限制;在新聞稿寫好之後也能夠有的放矢地投遞到報紙等媒體的相應版面、專欄及編輯手中,從而大大增強新聞稿見報機率(或播出機率)。

  總之,作為初學新聞的大學生記者,如何寫好第一篇新聞稿是十分關鍵的,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大學生記者只有勇於實踐,大膽嘗試,深入採訪,勤奮筆耕,不斷提高新聞採訪寫作的技巧,才能寫出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

  1、寫作時應多使用動詞,少使用形容詞,使文章生動起來。

  2、寫作應先起標題後寫文,增強文章邏輯性。

  3、交稿時必須有三重標題,以題代文。

  4、訊息類稿件每個自然段字數不得超過100字,兩個句號,給讀者閱讀喘息的機會。

  5、文章應多用動賓片語,少用偏正片語。

  6、多用祈使句,少用敘述性語句。

  7、訊息以細節數量取勝,不追求細節的擴充套件,增強訊息的資訊量。

  8、訊息的結構是——標題、導語、第一新聞事實、背景補充、第二新聞事實、事件後續事實。

  9、訊息應具有細節的動感,具有事實的簡潔清晰,具有資訊的面。

  10、資訊的篩選對於訊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而篩選的關鍵是在寫作之前;起好標題,標題是篩選資訊的最好尺度。

  11、標題是一個記者最高文字水平的體現。記者應多加強標題製作的能力。

  12、標題是文章的廣告,要使文章引起讀者的閱讀欲。

  13、採訪是全身心的採訪,而不僅僅是用嘴,視覺是訊息動詞的來源,眼睛採訪是文章生動的重要手段。

  14、多提封閉性問題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採訪效率,節省採訪時間。

  15、重要採訪前必須有提問大綱,一次採訪的成功取決於採訪前的準備是否充分。

  16、記者的基本功之一是“找人”,記者手裡必須有一批人名單,要保證能在最短的時間、最迅速地找到最佳的採訪人選。

  17、不要過分使用錄音機,錄音機應與筆記本一起使用,錄音機記錄關鍵的話語資料觀點,筆記本記錄被訪者的表述邏輯和被訪者的表情。分工協作才可能提高採訪效率。

  18、採訪前記者必須心中有數,將最重要的問題放在最前面。爭取最大限度地縮短採訪時間,避免與被採訪者暢談。

  19、讓文章生動起來的訣竅是多向被訪者提這樣的問題:“比……”;“您能舉個例子嗎……”;“這是不是像……”;將文章的內容引向自己相對熟悉領域。

  20、要學會將複雜的問題分解成簡單的提問,不要期待被訪者會完整地理解你提出的問題。

  21、學會滾動式採訪,第一個被訪者所談到的內容,要成為下一個被訪者的提問,滾動式採訪將使你成為一個受到別人尊敬的採訪者。

  22、在專家面前不要裝行家,虛心是贏得專家尊敬的唯一途徑 。

  23、多做深度報道,每一篇報道都將使你向專家型記者邁進一步。 24、採訪批評性報道、爭議性報道,必須採訪當事人雙方,以示客觀公正。

  25、電話採訪目前被大量運用,但是此種採訪方式也有弊病,電話採訪不能視覺參與,不能確定被訪者的確切身份。因此,在使用時必須慎重。電話反打是確定被訪者身份的方法;透過電話讓被訪者描述現場細節是獲得現場感的途徑。作為記者,現場仍是追求的第一原則。

  新聞寫作入門指導

  《紐約時報》的湯姆威克在其《論新聞界》一書中寫到:(記者應有:“本能、經驗、出色的記憶力、敏銳的觀察、對周圍細節的密切注意、對事物的懷疑深究、對人性的不失戒備的尊重——人物能提供比自私的新聞提供人和官方新聞發言人所提供的遠為豐富的資訊和真知灼見”。威克認為,最受尊敬的記者——通常也是最佳新聞工作者——是那些最堅決地維護自身獨立性,始終依靠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的入。

  回答是明確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件是那種影響或改變社會、經濟、政治、物質或其它關係的事件。或者說,新聞是對人與其存在環境之間變化著的關係的報道。還可以說得更特別一點,新聞事件是指那些中斷或改變了現狀,或顯示了變化預兆的事件,而新聞就是對這種變動的報道。

  新聞具有一種內在的特徵,這就是新聞價值。一件事是否有新聞價值、是否吸引讀者,決定了它是否值得見報。這些新聞價值是衡量事物的行之有效的標準,並決定事物是否屬於新聞。

  一、任何有報道價值或對現狀的潛在變動都是具有下列新聞價值的事件的結果:

  1、衝突(緊張、驚異)。

  2、發展(勝利、成功)。

  3、災害(挫敗、毀滅)。

  4、重要(對於一定的群體

  5、顯著(突出)。

  6、新奇(異常甚至怪異)。

  7、人情味(情感背景)。

  8、及時(新鮮、省新意的)

  9、接近(地區性吸引力)。

  二、重要性因素概括起來,新聞重要性的因素有下列幾項:

  1.現狀的變動程度(強度)。

  2.受事件影響的人數(廣度)。

  3.事件的接近程度(接近性)。

  4.事件的新近程度(及時性)。

  5.事件結果涉及的範圍(影響和意義)。

  6.事件中新聞價值的豐富性(多樣性)。

  三、刪除多餘的字:

  a.多餘的冠詞:

  差:這個俱樂部的成員出席了這次會議。好:俱樂部成員出席了會議。

  差:他還了一部分錢。好:他還了部分錢。

  b.間接動詞形式

  差:這些人物舉行一次會議。好:這些人將開會。

  差:法官做出了一個決定。好;法官決定。

  c.形容詞、副詞、介詞:

  差:兩輛汽車部完全報銷了。好:兩輛汽車都報銷了。

  差:一座18層高的樓。好:一座18層的樓。

  差:他離開火車走下來。好:他走下火車。

  差:俱樂部將在星期五開會。好:俱樂部星期五將開會。

  d.連詞:

  差:他說的是他要走。好:他說他耍走。

  e.短語:

  差:事故發生在維納街和麥伯爾街的街角交界處。好:事故發生在維納街和麥帕爾街交匯處。

  差:討論持續了兩小時之久。好:討論持續了兩小時。

  f.分句:

  差:所有人——只要他們有興趣——都能投票。好:所有人都能投票。

  差:乾旱——出現在去年夏季。好:去年夏季的乾旱。

  g.贅語:

  差:過去的經驗使他成熟。好:經驗使他成熟。

  主動語態通常比被動語態更有力

  差:那人被學生看見了。好:學生看見了那個人。

  差:這次事件為許多人所目擊。好:許多人目睹了這次事件。更好:十多個人目睹了這次事件。

  四、在新聞報道中不要議論(不表示意見)

  應該客觀地撰寫新聞。報道中不要提出判斷或定論。諸如此類的字眼“我、我們、我的、我們的”最好不用,除非是記者正在直接引用別人的話。在新聞報道中對人、地方和事情的好惡褒貶必須出自事實而非記者的觀點。

  不合適:他做這工作很稱職。合適:他畢業於密執安大學,有十年工作經驗。

  不合適:一項有趣的節目已經準備好了。合適:節日如下。(讓“有趣的”東西自己說話

  不合適::證人撤了謊。合適:原告故律師說證人撤了謊。

  不合適:他跳樓自殺了。合適:他墜樓身亡,驗屍官認定是自殺。

  不合適:市萊克先生和夫人的愛子,6歲的小布萊克今天去世。合適:6歲鈉傑尼,布萊克今天去世,他是W,布萊克先生和夫人的兒子。

  不合適:法官告訴我(告訴記者)此案不予受理。合適:法官說此案不予受理。

  五、句子和段落都應儘可能簡潔,緊湊,重點突出。

  簡短的句子比長的、累贅的句子更好,但短句子並不等於把語言弄得很零碎,句子和段落的長短變化和措辭應儘量避免單調雷同。

  累贅的段落:

  在給萊孔特山的一個建築工地空運物資的第一天中就駕直升飛機撞在神霧山國家公園的山峰上的布朗縣的一家直升飛機公司總裁在“大學醫院”特護小組的精心照料下今天情次良好。

  比較好的寫法:

  一位直升飛機駕駛員今天在諾克斯威勒的“大學醫院”中情況轉好。他是在星期二飛機撞進神霧山國家公園的事故中負傷的。

  六、新聞中的人名應予說明

  當報道一位公眾熟知的官員時,只需提一下他的頭銜就足矣。如:波羅凱塞州長,或弗朗克吉伯森參議員。但是,倘若報道中提到的人不甚著名,記者就應設法說明其身份。說明人身份的辦法很多。最常用的有:指出其年齡、住址、職業,記者還可以指出其有名的綽號。

  七、每一新聞報道應透露或指出其來源或根據

  除非記者是事件的目擊者,否則每一報道中的事實總存其來源。這種來源(或依據)必須說明。這叫“出處”。

  報道中說明出處的表達通常放在句尾。“說”這個詞可以用“聲稱”、“堅持認為”、“宣告”、“指出”等等來替換以避免重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