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中的數字處理方法

寫作中的數字處理方法

  寫作中的數字處理技巧

  數字是以“數”為基本符號,用以揭示事物發展的質與量及其聯絡的文字統稱。由於給人以具體、準確之感,在應用文中數字往往成為真實材料的代名詞。應用文要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具體問題,或描摹事物的“量”,或分析事物的“率”,或明確事物的“序”,都離不開對具體事物量與質的分析,也就都離不開數字。

  如果說觀點是應用文之“靈魂”的話,科學的數字表達則是應用文之“血肉”。有“靈魂”無“血肉”,“魂”無所依,反映在文章中則是內容空洞、蒼白無力,這樣的文章難免裝腔作勢、面目可憎;有“血肉”無“靈魂”,“身”無所節,寫出的文章難以主題明確前後統一,甚至會成為材料的堆砌場。因此,應用文寫作者不但應養成重視數字、收集數字、用真實數字說話的好習慣,還要注意在主題的引導下,講究數字的運用方法與技巧,更好地為主題寫作服務。

  在應用寫作過程中,我們收集和運用到的數字很多,這些數字有的反映某一事物的數量,有的反映事物的發展狀態,有的說明某一類事物所佔比例等等。很多人認為數字只是對事物的客觀描述,形式枯燥,資訊單一。其實不然,有時只要對數字作些必要的轉化加工,馬上就能清晰地看到作者的寫作指向,讓數字顯示出鮮活的生命力。

  (一)求和法。即根據需要對某一數字作求和計算,利用具有一定震憾力的和數,讓人從不起眼的事物中看到其作用,從而達到特定的引導目的。如某公司一位職工注重節能減耗,每完成15個合格零件的生產任務就可以節約出生產一個零件的原材料。秘書部門在宣傳材料中運用求和法測算出這名職工一天能為公司節約成本35元,如果每名員工都這麼做,全公司一年可節約生產成本350萬元。求和,讓大家看到了人人節約的作用,公司很快掀起了節能降耗的熱潮。

  (二)平均法。平均法則反其道而行之,在有反映總量數字的情況下,對影響總量的某一要素進行平均化處理,測算出單位數值,以達到突顯主題的目的。如某汽車公司宣傳其能日產小轎車1000餘輛,由於大多數讀者不熟悉汽車行業生產的具體情況,反響平平。在接下來的宣傳中作者加上了“平均每1.2分鐘就有一輛轎車出廠”的字眼,讀者很快就對該廠的生產能力產生了興趣。筆者的一位學生曾寫了一則新聞稿,報道其所在單位年實現利稅800多萬元。由於該單位是一家縣屬小單位,知名度不高,800萬元的體量也不算大,很難引起人們的注意。筆者瞭解到該單位只有40餘名職工,勸其改為“人均實現利稅20多萬元”。該新聞稿馬上被採用並直接以“××單位人均實現利稅20多萬元”為題。可見,平均法用得好,具有化平淡為神奇的功效。

  (三)比較法。俗話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將反映事物某一特性的資料與同類事物或與自身的過去水平相比較,是人們分析事物優與劣、好與壞的重要方法。當然,應用文寫作的目的絕不是簡單地爭高低長短,高明的寫作者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用比較法達到特定的寫作目的。如某公司因多名工人投訴工資過低,被政府相關部門責令寫出檢查報告。該公司在報告中寫道: “本公司一線員工人均月工資××××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5元,但比市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高出560元。從××區來看,本公司的工資水平高出全區工資水平361元,在區屬企業中居前5名。”這段話中,寫作者透過四次資料比較,在承認自身不足的同時,不經意間宣示了自身的成績,而將工資水平偏低的責任歸結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大大減輕了自身的責任。

  (四)借用法。有時為了形象地說明或挖掘某一數字的內在含義,需要藉助其他事物配合說明,以達到變抽象為具體、變隱性為顯性的目的。如遼寧阜新市50多年來累計生產煤炭5億多噸,為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由於絕大多數讀者對“5億噸”這一概念沒有認識,也無法深刻到作者的寫作用意。作者就借用卡車這一大家熟悉的事物交代:如果用60噸的卡車裝,阜新產的煤可以繞地球赤道四圈多。這裡,小小的借用手法,賦予了這兩個不起眼的小數字如此大的魔力,讓讀者瞬間瞭解了阜新的付出與貢獻!

  (五)延伸法。所謂延伸法,是指利用思維的延伸性,從某一數字指向的事物出發,根據寫作目的適當地展示其功能、作用和影響,從而讓人們對某事物有更清楚的認識。比如:很多人一年之中要用掉數十粒鈕釦電池,而一粒小小的鈕釦電池可汙染600立方米水,相當於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這裡,作者從鈕釦電池出發,作了兩次延伸,一是將一粒電池與600立方米被汙染的水進行關聯,二是將600立方米被汙染的水與人的生活聯絡起來,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廢舊電池汙染的嚴重性,令人警醒。

  (六)模糊法。一般來說,數字的準確性與模糊語言的不確定性是相矛盾的,二者不應當關聯在一起。事實上,應用寫作中某些數字在必要時必須作模糊處理。一是某些數字本身不確定或無法確定時,用模糊數字恰恰是最科學的表述。如某單位在一份材料中向上級彙報該單位有92.6%的同志參加了農村對口幫扶活動。上級在稽核中發現,該單位共有56名職工,按92.6%計算,應當是51.856人參加了扶貧活動。而扶貧活動參加者應是有一個算一個,何來的0.856人呢?由此,對材料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其實,該單位只是近90%的人參加了這一活動,過分追求所謂精準反而適得其反。二是為了特定的表達需要,有時需要有意用模糊語言代替準確數字。如某公司剛剛有四位同志因工作大意給公司造成了一定損失,公司已作出相關處理,四位同志對此也有深刻認識。如果領導在職工大會上強調責任意識時,還說有四位同志如何如何,會給人一種揪人辮子不放手之嫌,同時也會給這四名同志增加壓力。此時,用“少數”“個別”這一類模糊詞語代替“四”字更有批評的藝術性。

  根據需要對數字進行轉化有利於單個數字更好地發揮作用,但遇到有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多個或多組數字時,僅靠簡單的轉化往往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這時需要作者從寫作目的出發,分析不同性質數字的作用,按一定邏輯關係對數字統一佈局,透過資料之間的相互關係揭示事物的發展規律,從而實現寫作目的。

  (一)點面結合,在綜合分析中反映事物的發展全貌

  這裡所說的“點”與“面”是藉助數學的說法,指代寫作視域內不同性質的數字。“點”指那些反映某一方面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數字, “面”則指反映事物整體或全貌的數字。

  就相互作用而言,“面”由“點”生,也就是說反映“面”的數字是由反映“點”的數字彙總而來的;“點”能證“面”,即有了“點”上的數字支撐, “面”上的數字才有根基,可信度才高。因此,應用寫作在數字運用上強調點面結合,不僅是要讓讀者在不同層面上全面瞭解事物,還要便於讀者確定、分析這些數字中蘊含的資訊。

  以總結為例,如果我們反映某單位一年的工作成績,既要用數字交代單位取得的總體成績,也要分析不同部門的發展情況和主要發展指標完成情況。這樣,讀者才能對該單位的工作成績有比較全面的瞭解。

  (二)由面析點,在典型分析中反映事物的發展差異

  點面結合固然能讓人們對事物有一個整體認識,但這還只是一種平面的、靜態的認識,不能明顯地看到事物間的差異。事實上,事物的發展在不同單位、不同階段總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平衡,只有分析出這種不平衡才有利於我們找到影響事物發展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改進。因此,在應用寫作過程中,有時需要從已掌握的“面”上的數字出發,選擇一個或若干個“點”進行剖析,透過解剖麻雀,分析事物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及其原因。

  例如,“2012年,公司實現利潤1080萬元,但各分公司發展不平衡。其中×××分公司實現利潤320萬元,佔29.60/0;×××分公司在規模相近的情況下僅實現利潤51萬元,不及總量的5%。”這段話中,作者從單位整體效益出發,選擇效益最優和最差的兩個二級單位進行分析,配以適當的修飾詞,鮮明地指出了二者間的差異。不著一字,但一褒一貶的傾向表現得十分清楚,引導人們去了解、分析原因。

  (三)積點成線,在動態分析中反映事物的發展軌跡

  在應用寫作過程中,有時需要揭示事物的發展過程和發展規律,不能只是靜態和孤立地理解和處理數字,而需要對某些資料進行連續收集和動態分析。一般來說,某一資料的變化總是受到一定內外因素的影響。1如果我們將這些影響數字變化的因素與數字本身的.變化放在一起動態分析,就會清晰地呈現出事物的發展軌跡,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近年來,公司狠抓產品質量,殘次品率不斷降低。2010年,公司決定對各分公司的殘次品率進行單獨考核,當年殘次品率從上一年度的7%降為6%;2011年,公司出臺了新的績效考核體系,將殘次品率納入職工個人工資績效考核體系,殘次品率降為3%; 2012年初,公司針對產品生產質量中存在的問題,開展了技能比武活動,至8月份,殘次品率已降至1%,產品質量提升明顯”。這段話將公司採取的措施與相應的成績聯絡起來分析,直觀地揭示了公司產品質量提升的軌跡和相應措施的效果,並在不經意間展示了公司執著追求質量的形象。數字的靈活運用在這裡再次展示了威力。

  (四)多點對比,在比較分析中反映事物的發展狀態

  出於特定的寫作目的,有時還需要以某一資料為基點,採用多點對比的方法對數字進行比較分析。透過分析,可以進一步看到這一資料所代表的事物的地位與發展狀態,從而對事物作出客觀評價。如“本校2012屆畢業生一年後的就業率為98.75%,高出同類院校平均水平近8個百分點,高出本校2011屆畢業生2.5個百分點;畢業生月平均工資2853元,比上一年度的2954元低101元,但高出區域內同類院校287元”。在這段話裡,寫作者以本校目前的相關資料為基點,與本校歷史資料和兄弟院校資料進行縱向和橫向兩方面對比分析,清晰地揭示了該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簡潔明瞭,傳播效果很好。

  當然,我們說多點對比,並不排除只選擇一個有典型意義的資料進行簡單對比分析的做法,但選擇多個點對比分析才有利於立體地分析事物,科學地進行定位。在比較物件上,可以在單位內部比,也可以選擇同行比,還可以與權威部門的統計資料比;在比較方法上,可以橫向對比、縱向對比甚至可以環比。

  (五)分解歸併,在系統分析中反映事物的發展聯絡

  從系統論的角度看,某一寫作視域裡的相關事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邏輯聯絡,構成了一個相對完善的系統。那麼,數字作為對事物的一種描述,也在發揮著作用,也具有一定的系統性。我們要寫好應用文,就需要對這些數字作邏輯歸併或分解,揭示事物之間的關係,找到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應用文寫作中出現最多的是總分、因果等關係。總分關係除前面所述的點與面的關係外,還有一種是目標與具體任務之間的關係,需要我們利用分解的方法處理。如我們要佈置某項工作,就需要將總體目標分解,分專案、分單位、分指標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員工和每個時間段,這就是對數字的分解處理。如果數字的型別過多,就有必要製作成圖表,以增強直觀性。

  這裡所說的因果關係不是嚴格邏輯意義上的因果關係。在應用文寫作過程中,本質與現象、措施與成效、原因與結果等在某種意義上都構成一定的因果關係。我們要反映這類事物之間的關係,就要採用歸併的方法,進行分類整理,分類說明,讓人們對事物的發展聯絡有清楚的認識。比如:近年來,公司重視研發工作,取得了明顯實效。從2010年起,先後成立了×××等2個研發部門,組建了×××等8個專案團隊,引進了XXX等15名高階研發人才,投入XXX萬元成立了研發基金。經過三年努力,公司已完成了5個專案的研發任務,獲國家專利25項,開發新產品30多個系列、200餘種,獲技術轉讓資金×××萬元,實現生產效益XXX萬元,極大地推動了××產業的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這裡,寫作者利用歸併的方法將公司採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集中說明,並沒有繁瑣的過程論證,但事物間的因果聯絡一目瞭然。這種化繁為簡的數字處理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