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觀後感彙總

第一書記觀後感彙總

  電影《第一書記》根據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優秀村黨委書記沈浩的真實事蹟改編而成。

  沈浩2004年2月從省財政廳下派至小崗村,兢兢業業地發展小崗,3年期滿後,被小崗村村民集體摁手印留任,直到2009年11月6日,他因積勞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線,年僅45歲。

  範文(一)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優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幹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當沈浩第一次進入小崗村的時候,因為雨天道路泥,汽車輪胎陷入了深深的泥漿,掙扎了半天也沒能走出去,這不禁勾起了他的感慨,要致富先修路。可修路也並不是一件想想就能幹成的事兒,工程資金、工程機械、工人等都是要考慮的,沈浩便一個一個突破,最最讓人頭疼就是公有資產被私人霸佔,村民們忍氣吞聲,不敢伸張,最後不得不透過法律手段強硬的收歸回。這些看似簡單容易卻辦起來十分艱難的事情,沈浩同志一一處理妥當,為在小崗村開展後來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緊接著,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座高架橋、一個高科技企業都是沈浩用愛民之心兌現了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用行動去譜寫了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服務宗旨,他不僅突破了自己的重圍而且贏得了村民們的愛戴。當他一屆期滿準備離開時,村民們用紅手印這個特殊的意義深遠的方式留下了他,當他兩屆期滿準備離開時,村民們又一次用“紅手印”要留下他。在他的努力下,在他舍小家為大家的放棄中,小崗村已經不在是以前的模樣,小崗村成為了安徽的小崗、中國的小崗、世界的小崗。

  這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真實故事中,我著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付出與偉大,他的事蹟鼓勵著我、影響和教育了我,讓我在創先爭優的活動中,在今後的工作中,一定要按照黨員的要求,積極主動兌現自己的承諾,為客戶、為群眾多做好事、多做實事,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以自己的出色業績為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獻禮。

  觀後感範文(二)

  "兩任村官瀝血嘔心帶領一方求發展,六載離家鞠躬盡瘁引導萬民奔小康。"這是小崗村人寫的一副輓聯,他們在送別相伴六年的好書記時和著淚水寫下的。這也是沈浩同志的真實寫照,他把一生中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小崗村人。沈浩同志是安徽省財政廳幹部,2004年2月作為選派農村任職幹部,到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任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2009年11月因積勞成疾病逝在工作崗位上,年僅45歲。

  看了人民的好乾部沈浩同志的事蹟,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們大學生村官既然選擇了農村,就要像沈浩同志一樣放下城市的浮、放下空洞的理想,而是要確立紮根的思想,無怨無悔地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大學生村官只有把自己的聰明和智慧用到了工作崗位,只要認真完成了組織和群眾交給的任務,就會有成就感、就會增強自信心,就會脫離無休止的抱怨聲。大學生到村工作,不是曇花一現、也不是譁眾取寵,而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培養黨政機關後備幹部的需要,是一種長期的戰略任務。沈浩同志在小崗村受到過冷落、排擠,甚至捱罵、捱打,但他沒有退縮、沒有嫌棄,而是堅持到底、忍辱負重、不折不撓,無私地為小崗村的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小崗村的面貌,最終得到了群眾的高度認可和信賴。沈浩的實踐證明,正是他這種持之以恆的奉獻精神感動了小崗村、也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價值。大學生到村工作,要面對很多困難,克服很多矛盾,學習很多東西,需要的就是沈浩持之以恆的精神品格和力量源泉。大學生村官只有做到了持之以恆,才會有美好的收穫;只要做到了持之以恆,就能成就自己的夢想,實現自己的理想。沈浩同志能夠得到小崗村民的認可,能夠得到小崗村民的聯名挽留,他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高度認可,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他一心為民、不謀私利的高尚情操。沈浩同志沒有把農村當作市場,沒有把基層當作升官發財的跳板,而是把小崗村當作了自己的家,把小崗村的村民當作了自己的親人。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將不負眾望,在實際工作中努力踐行沈浩同志精神,做到學到心裡頭,做在行動上,樹立新時期基層幹部的良好形象,立志做沈浩精神的實踐者。

  觀後感範文(三)

  一是真實。影片中的故事情節在我們現實中都可以找到,而且是不用特意去找。例如,沈浩在去小崗村之前,在省財政廳工作時,每年的考核都是基本稱職,和全國大多數公職人員沒有區別,影片沒有把他塑造成多麼與眾不同的人物。當沈浩為給小崗村修通鄉親們期盼30多年的公路,要在繁忙的京滬鐵路線上架橋,必須到北京鐵道部找人特批時,照樣拿著大包小包禮品,符合現實中的人之常情。

  二是感人。沈浩用實幹感動了同學、用真誠感動了小崗村村民、用業績贏得領導的讚譽,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書記光輝形象。如果說掛職三年有"鍍金"嫌疑的話,那麼掛職六年還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辛勤工作,"鍍金"就轉變為"真金"。

  三是讓人信服。眾多影視明星在影片中再現了沈浩在小崗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帶領大家建設小崗村的生活片段,使觀眾信服並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萬世根本是做人。

  7月21日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觀看了影片《第一書記》,片中講述了安徽省財政廳幹部沈浩被選派到鳳陽縣小崗村任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在任職期間,他工作出色、群眾信服,小崗村群眾兩度在他三年任期屆滿時集體摁手印將他留任的感人事蹟。

  可能由於我自幼生長在農村,當影片片頭音樂響起時,一張張純真質樸的臉、一條條泥的小路、一群群牛羊、一片片油菜花映入我的眼簾,這種感覺早已不是看電影,而是身臨其境,與沈浩一起進入了小崗村。

  有一幕讓我很感動,沈浩剛到小崗村時就能清楚地瞭解村民的情況,說出他們的名字和家庭情況,可見這是一個多麼仔細認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後沈浩開始挨家挨戶走訪,摸清各家的具體困難以及村裡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他透過收回村裡集體財產、幫助貧困戶、為小崗村修路、修大包乾紀念館、為招商引資動員村民遷墳等一系列事蹟贏得村民的信任、支援和愛戴。

  吃年夜飯的那一幕我此生都不會忘記,村民們輪流用手機給沈浩的妻子和女兒拜年,我想此刻沈浩的妻子一定為擁有這樣一位丈夫而感到驕傲,女兒也為擁有這樣一位爸爸而自豪,而影院中的我更是幾度落淚。

  "沈浩在中寫道:我用我最黃金的歲月為小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發生的一切,讓我感到交困難耐,但我仍願擔當!也許我的舉動,能換來小崗村真正的發展和繁榮,我無怨無悔!"看完這句話後我然淚下,為一位共產黨員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所感動,這種精神值得我用一生學習。

  影片《第一書記》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近6年的工作、生活經歷,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平淡中給人一種震撼,這種震撼的感覺來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責任感,------一個共產黨員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的普通幹部,2004年2月,他積極響應安徽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幹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現代人的標準,他有車有房,有一個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適,本可以隨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小崗,這種選擇意味著壓力,承擔著責任。他把下鄉掛職鍛鍊,看成是人生"乾點事業"的一個機會,他把小崗村作為一個新的創業舞臺,要利用"小崗村這張名片",既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同時創造社會的價值。

  作為一個普通的共產黨員,乾點事業不難,難在選擇。既然選擇了,就要把這個事業幹好,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付出全部的心血,舍小家為大家,只有這樣才能取信於民,才能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愛戴。小崗村對沈浩同志連續多次按手印的挽留信,就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沈浩同志是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

  在創優爭先活動中,我們要學習沈浩的精神,以沈浩同志為榜樣,做好本職工作,以人為本,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

  觀後感範文(四)

  沈浩同志紮根小崗六年,為小崗的發展鞠躬盡瘁,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

  沈浩同志是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他全心全意踐行黨的宗旨、盡心盡力為群眾謀福利,他深入群眾,埋頭苦幹,在廣闊天地中鍛鍊成長,在艱苦磨鍊中增長才幹。他的感人事蹟凝結成一座豐碑,不僅立在小崗村,立在廣袤農村,更立在廣大幹部群眾的心裡。

  感動過後要認真思考,和沈浩相比,我們的差距在哪裡?……

  普通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很生活,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沒有驚天壯舉,沒有槍林彈雨,也不是高大全。雖是一件件小事、一件件家長裡短的瑣事,但都是老百姓需要、關係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實事、好事,也都是不容易解決的難事。沈浩同志始終秉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宗旨和信念,以實際行動贏得了全體村民的理解和擁護,稱得上是一個光明磊落、堂堂正正、開拓進取的領頭人。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很值得我們學習。

  觀後感範文(五)

  “第一書記”,沈浩同志,一個平凡的人,一個為群眾辦實事的村委書記,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他胸懷理想抱負,選擇下放基層,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幹事業,以實際行動忠實地履行了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將寶貴的'生命奉獻給了小崗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正好準確地描述了他短暫的一生。

  一座嶄新的大包乾紀念館,一條開啟民心的通村公路,一場隆重特殊的葬禮,一頓熱鬧特殊的年夜飯,一次又一次挽留的紅手印……正是這樣的一個好人,一個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用他的執著與真誠,凝聚了小崗人的心,感動了小崗人的情。“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我將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甘願犧牲自己的一切,絕不叛黨。”沈浩同志做到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履行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莊嚴承諾。

  兩任村官,六載離家,總與農民面對面,肩並肩;他,重新凝聚了108戶村民的心,改變了流傳多年的俗語,先修路,再蓋房,後架橋,事事關注百姓,件件貼近民心,他就是人們的好公僕--沈浩。一個平凡的人,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一件又一件不平凡的事,在他身上既有傳統的犧牲奉獻精神,又具有鮮明的個性和時代性。他離我們是那樣的近,因為他如我們每個人一樣的平凡,他卻又離我們那麼的遠,因為他做到了普通人無法做到的堅守和奉獻。

  沈浩在小崗村6年的點點滴滴,體現的是一種為理想奮鬥不止的大情懷、大精神。我們要學習他,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幹事創業,勤奮務實,勇於創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聖職責。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心繫群眾,服務為民,以沈浩事蹟為榜樣,以沈浩精神為動力,始終保持一股迎難而上的勇氣,始終保持一股敢為人先的銳氣,始終保持一股幹不上去誓不罷休的志氣,振奮精神、凝聚發展合力,努力建立先進基層黨組織,積極爭做優秀共產黨員。為祖國的地質事業和地科院的科學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沈浩原來在安徽省財政廳,一個體面的公務員,工作了十八年職位沒有進步,按照世俗的標準,他是平庸的。來到小崗村做第一書記,沈浩有了財權和人權,開始做事。很多主旋律電影會為了突出主題而藝術化地處理主人公的現實生活以拔高主人公的形象,但我相信《第一書記》的內容是忠實的,有這樣的人,一直默默無聞,某一天找到平臺,充滿激情,奮不顧身。“黨的好乾部”或者“人民的好兒子”,只是一個結果或者附屬品,根本的原因是沈浩在把工作當作事業,不計回報持續付出。一方面看,壯志未酬、事業未竟,沈浩的人生並不圓滿;老母尚在、女兒年幼,沈浩的人生充滿遺憾;但另一方面,沈浩短暫的人生找到了全情投入的事業和揮灑自我的舞臺,這一點上,沈浩是幸運的。

  我很喜歡電影的主題曲《做人》:“清清白白勤勤懇懇,不求光環,不求繽紛,只願做棵禾苗深深紮根……”,在這個充滿變數和人心浮的時代,很多人嚮往的是一種以物質財富為目標的人生,而沈浩展示了另外一種簡單的、純粹的人生,以及這種人生可以有的高度和境界,沈浩的生命是有限的,留給我們的啟示卻是無盡的。

  怎麼讓日子過得一天更比一天好?站在改革開放30年的新起點上,沈浩和小崗人在思考,該發展什麼、突破什麼?這也是中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共同思考。

  看完電影《第一書記》,我被沈浩的精神感動和敬佩。這部影片之所以被觀眾接受,是因為它不同於以往“主旋律”影片的特點,而是透過再現沈浩在小崗村工作6年的點點滴滴,著重挖掘了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重現了他感人的生活細節。沒有臉譜化的“高大全”形象,也不是觀眾印象中的模式化人物,給我們的感覺:沈浩其實就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但普通卻不平凡,他用行動實現了自身的價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