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話題作文寫作中的辯證思考

試論話題作文寫作中的辯證思考

  構思的發散性與行文的集中性 具有開放性,構思中,要以限定的話題為思考中心,進行發散式思維,可橫可縱,可聚可分,可逆可順,思維的觸角應該向四面八方輻射。這種開放式構思,不僅開拓了思維空間,豐富了思想內容,而且在對話題的多向思考中,往往有獨到的發現,使作品新穎出眾。

  下面以“欣賞”為話題,談談發散性構思的走向。

  從實立意:欣賞山水風物,欣賞樓臺亭榭,欣賞詩詞歌賦,欣賞漁歌村笛……

  從虛立意:欣賞激情,欣賞閒適,欣賞過去,欣賞未來,欣賞創造……

  肯定立意:欣賞是一種自我創造;欣賞是一種感動的過程,欣賞是一種人生歷練……

  否定立意:欣賞不是一種被動接授;欣賞不是走馬觀花……

  縱向立意:欣賞力的提高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從不懂欣賞到學會欣賞,從體驗欣賞之樂到領悟欣賞的要義……

  橫向立意:欣賞不是孤立存在的,欣賞與許多能力聯絡在一起,比如欣賞與學識,欣賞與趣味,欣賞與風俗……

  這樣的發散式思維能讓我們把與“欣賞”相關的方方面面結合在一起比較。發散式聯想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個選擇的過程,讓我們從眾多的構思模式中選擇最理想的寫作角度。

  所謂行文的集中性,是指在具體的寫作中一篇文章只能表現一個主題,要防止意多亂文,不得要領。要圍繞主題,集中開掘,而不是四面出擊。如果寫作中仍然是一種散射狀,就會造成文章的頭緒過多而雍腫不堪,或是散珠亂玉而沒有主旨。

  還是以“欣賞”為話題,談談行文的集中性。

  欣賞是心靈的填充:

  ——欣賞山,以山的仁愛填充心靈;

  ——欣賞水,以水的智慧填充心靈;

  ——欣賞雲,以雲的淡泊填充心靈;

  ——欣賞月,以月的寧靜填充心靈。

  以欣賞自然中的山水雲月獲得心靈的滿足為主線,在每一專案下面獲取相應的材料,就可以寫成一篇內容豐富、主題集中的文章了。

  話題的虛擬性與寫作內容的現實性 話題常常具有虛擬性,比如虛構一個故事(2002年高考“雪中救人”),提供一則寓言(2003年高考“智子疑鄰”),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能避開社會熱點,二是讓材料有較強的生活涵蓋性。但是,在話題作文寫作中,我們要能從虛擬的材料中跳出來,不能就事論事。

  比如2004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題設定了這樣的情境:

  唐朝的劉禹錫寫過一首《昏鏡詞》詩。詩的小引說:一位制鏡的工匠在店鋪裡擺了十面銅鏡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得清晰光亮,其餘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問:為什麼鏡的昏明如此懸殊?工匠解釋說:並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鏡子都磨製得一樣光亮,問題是買鏡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歡昏鏡而不喜歡明鏡,因為清晰光亮的鏡子能照見無論多麼細小的瑕疵,絕大多數人用這樣的鏡子會感到不自在。……

  制鏡、售鏡自有目的;賣鏡、用鏡大有講究。請就“買鏡”這個話題寫一篇文章。

  “買鏡”是個尋常話題,題目淺近,寓意卻深刻。劉禹錫所說的鏡似乎不是單指用來照臉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單個的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都離不開“鏡”——自我對照物。寫作中,我們就要跳出 “買鏡”的框子,透視現實生活。比如生活中一部分人自命不凡,自我感覺太好,因而不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希望用“昏鏡”來模湖自己的.缺點。也有人想用明鏡來照出自己的瑕疵,唐太宗說過:“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即便是編故事,也是藉故事影射現實生活。故事情節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應有現實生活做基礎。因為歷史是現實的鏡子,故事新編無非是想讓讀者對現實社會有所對照,有所聯想,所以其最終的落筆應該是當代,寫作時就要用當代人的眼光來觀照古人古事,用現代意識對古人古事加以改造生髮。在適應作文題目限制的前提下,要追求較深刻的意蘊,或揭露假惡醜,或歌頌真善美,或是對一些落後的道德進行反思,從而使讀者有所思悟,獲得教益,不能片面追求趣味性、可讀性而忽略了現實思想性,要穿古人的衣服,說現代人的話。

  比如,一個同學以“嫦娥奔月”的神話為素材寫了這樣一段文章:

  古時候天上有9個太陽。上天賜給后羿9支拯救蒼生的利箭,兩粒永生的仙丹。后羿射下了8個太陽,成了英雄;嫦娥偷吃了那兩粒仙丹,成了神仙。嫦娥的自私犧牲了后羿的愛情。於是后羿用最後一支箭,洞穿了自己的胸膛。為了成為神仙,嫦娥放棄了自己本應珍惜的愛情。月宮的寂寞是對他的懲罰。

  作者用這個虛擬的故事,表現了珍惜純潔愛情的主題。

  許多人不知道處理好編故事與現實的關係,胡編亂造,招魂術、吸血鬼、天外來客、海底妖魔……天馬行空,虛誕荒唐。

  變式文體與常式文體 變式文是採用非常規的文體,傳達思想情感。在求穩的基礎上,在適合內容表達的前提下,巧創文體,確實容易得到閱卷老師的青睞。

  比如“詩詞引領式”——

  2004重慶市高考作文話題為“自我認識與他人期望”,有篇滿分作文《詩人·明月·黃花》,寫了兩個片斷,每個片斷都自創詩詞作為引子:

  一 東坡的明月

  浪淘沙

  謫居黃城中,把盞臨風,牽黃擎蒼嘆英雄。昔日汴河風光處,履履難重。 成敗任西東,此恨無窮,為了豪情誰與同?一蓑煙雨平生任,踏雪飛鴻。

  這首詞是我特意寫給貶謫之後的蘇軾的,東坡的一生極盡坎坷:愛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渦的掙扎,滿腹冤屈的難鳴。

  …… ……

  認識自我的蘇東坡,從政治的窄門中從容地走出來,他雖與眾人所望有悖,卻讓我們看穿了一個豪放,淡泊,豁達,開明的蘇大學士——一代文豪。認識自我就是東坡的明月,照耀他走進了東去的歷史長河。

  二 易安的黃花

  南樓令

  素月寄孤舟,隻影隨水流,家園破,一盞殘酒。酒淡怎敵晚風疾,梧桐雨,點點愁。 晚來獨登樓,恨字鎖眉頭,黃花瘦,雁聲斷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離苦,幾時休?

  這首詞是我填給歷盡漂泊的李清照。

  滿腹感傷的奇女子,國破之悽,喪夫之痛,改適之苦。

  …… ……

  於是,易安揮灑愁悶,舍掉了手中易逝的黃花,看透了滄桑變幻的她,在雁字歸時,勤修《金石錄》,在梧桐冷雨之夜,考撰《漱玉詞》,重新認識自我,易安在黑暗中點亮了一盞孤燈,蹣跚的走過。

  認識自我就是易安的黃花,隨風而逝,哀而不傷,愁苦之中蘊含著辛勤和美麗,它的顏色雖與世人心中的顏色不同,卻總能顯出奇異的光彩。

  全文以詩詞引領,文采斐然,不同凡響。足見該考生讀書之多,文學修養之高。

  再如“網路連結式”——

  2004年江西省高考作文,以“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意見”為話題,一個考生寫成《把“意見”刻錄成光碟》:

  在趨近成熟的網路系統中,都有搜尋查詢的功能,只要你輸入關鍵詞,點選“ENTER”鍵,就可獲得在網路可抵達的範圍內的幾乎一切相關資訊。

  現在,我們已經把怎樣對待他人的意見刻錄成了一張光碟,可供參考。請按電腦程式操作。

  關鍵詞一:意見

  搜尋結果:社會上有極少數人由於自尊心過於強烈,對別人的意見採取強烈反對的態度,太過於相信自己,認為別人對自己的意見是一種語言攻擊,不接納別人意見。

  相關連結:馬加爵是雲南大學的一名學生,由於自小至高中,學習成績優異,自尊心特強,對室友的意見不能理解和聽從,甚至認為室友對自己是故意“傷害”,不能容忍別人的意見,最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關鍵詞二:意見

  搜尋結果:有些人相信自己,當有人來給他提不同意見時,會堅持自己的意見,但勸說者一多,他的思想就會動搖,相信別人,接受別人的意見,不能堅持自己的正確意見。

  相關連結:孟子的母親在家中,有一個人跑來告訴孟母,“你兒子殺人了,快走吧!”孟母沒相信。第二個人跑來,也說孟子殺了人,孟母收拾好東西,想問問兒子是不是真的。第三個人跑來,說孟子殺人,孟母馬上就跑了。因此,有“三人成虎”一說。

  …… ……

  當今社會,對意見的態度也千奇百怪,看了這張光碟,應該有一定的瞭解吧!

  本文的內容沒有過人之處,出彩的就是它的變式文體。採取網路搜尋的形式,形成了一個個畫面,歷史和現實的例子就自然地展示在讀者面前,“搜尋結果”就成了作者簡短的點評,最後的結論也就水到渠成。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看到高考的“另類作文”得了高分,不是去揣摩這些文章得高分的原因,而是盲目模仿。你寫“赤兔之死”,我寫“烏騅之亡”;你寫“診斷報告書”、我寫“法院判決書”;你寫“記者招待會”,我來“新年茶話會”;你寫“三幕話劇”,我寫“五幕鬧劇”……“李杜詩篇萬口傳”,尚且“至今已覺不新鮮”,何況被媒體一炒再炒的高考“另類作文”?因此,高考作文,既不能不顧自身實際,盲目求異求新,也不能步人後塵,簡單翻版。

  江蘇省高考語文閱卷組組長何永康說: 由於連續6年寫“話題作文”,文體不限,結果許多考生的“文體觀念”淡薄了,一下筆便是“哲理”,便是“抒情”,便是“四不像”。因此,他懇切呼籲,應當十分重視“記敘文”和“議論文”的基本訓練,讓學生寫出像模像樣的“記敘文”和“議論文”來。

  “記敘文”、“議論文”就是我們所說的常式文。敘事類文體,交代事情始末,借事抒情;議論類文體,表達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的見解。我們認為,文章是以內容情理取勝,文體只是傳情達意的媒介,寫好記敘、議論類文體是高考作文文體的基本保證。如果不在內容與選材上下功夫,而一味去追求文體的新巧,那是捨本逐末、弄巧成拙的做法。

  高考作文提示語改“文體不限”為“文體自選”,也向我們發出訊號——要增強文體意識。高考中雖有少數考生用非常規文體寫作取得了高分,但奉勸同學們不要盲目模仿。要寫好常式文,並練好自己擅長的文體。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