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該如何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效率

深度思考該如何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效率

  一、小學教學所面臨的問題

  近些年來,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發展,小學作文教學從教學觀念到教學方法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學生的作文質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上海也產生了以賈志敏老師為代表的,以趣真活實為特色的作文教學。這些教學經驗的一個共同點就是:著眼於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以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和興趣為突破口,並強調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紮紮實實地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真情實感的基本功,以及發展學生認識事物的能力。毫無疑問,這些成功的作文教學經驗對我國小學作文教學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然而,毋庸諱言,就整體而言,小學作文教學中依然存在著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有的問題甚至還相當嚴重。從學生方面看,普遍存在著怕寫作文,不會寫作文,或者覺得作文時沒有東西好寫的情況。至於文字方面如錯字連篇,詞不達意,句子不連貫,意思表達不清楚,則更是比比皆是。從教師方面看,作文教學則普遍存在著重形式訓練,輕內容指導;重作文專門技能訓練,輕作文基本能力與習慣的培養;片面強調多寫,卻忽略了多讀;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教材方面看,至今還沒有一本科學的、權威的、系統的作文訓練教材。

  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小學作文教學的改革是各學科教學改革中最活躍、最引人注目的,其改革的力度也是最大的。那末,為什麼學生作文的質量及作文教學的效率卻長時間處在低水平狀態上呢?山東郭宗明老師早在1992年論述40年來我國語文教學的總體失誤時曾尖銳地指出:現代人往往只注重研究如何把學生教好,而忽視了學生自身蘊藏著的學習語文的潛能;只注意了在如何教的一些具體方法研究上下功夫,卻忽視了人類掌握語文的特殊規律。眾所周知,一個學齡前的兒童,在運用口頭語言進行交際的時候,幾乎是不存在多少障礙的。用5、6年的時間就讓兒童掌握了口頭語言,應該說,人類在教兒童掌握口頭語言方面的實踐是成功的,並且是多快好省的。而為什麼兒童進入學校開始學習和掌握書面語言就不如掌握口頭語言來得順利呢?有的學生看似掌握了書面表達能力,他們的作文也能做到有中心思想,有內容,有條理,有情感,文字也順暢,但卻讓人有一種虛假的感覺。

  以去年和今年上海地區的中考作文為例,去年的題目是《母愛》,結果在學生的筆下死了一批母親,許多學生在作文中幾乎都是面對著母親的遺像或遺容來表現母愛的。今年的題目是《良師》,結果在學生的筆下,又死了一批良師。為什麼良師、良母都該死呢?難道不這樣,我們的學生就無以表達他們對良師、良母的感情嗎?如果我們不去迴避這些問題,而是勇敢地去正視這些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學生作文中出現的問題,正是我們在作文教學中過分強調作文技巧和方法的訓練,過分強調選材上的新奇所致。作文教學之所以如此災難深重,從哲學的高度來反思,我覺得主要是由作文教學要求上的複雜化與作文教學方法上的簡單化所致。所謂作文教學要求上的複雜化,是指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目前仍然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文學化和成人化的傾向,而其根源在於對學生作文的要求過高、過難、過急。例如在對小學生作文的目的要求上,有的竟提出了有所為而作和立意要深選材要新的目的要求。毫無疑問,這樣的目的要求是違背《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精神的,也是違背兒童的認知規律和脫離兒童的生活實際的。因此,這樣的目的要求,必然會挫傷兒童習作的積極性,造成學生怕寫作文的心理障礙,最後導致學生文風不正或是不會作文。

  所謂作文教學方法上的簡單化,是指在小學作文教學中,長期以來把書面表達與口頭表達的概念混淆了。其實,這是兩個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概念。口頭表達幾乎可以將心裡怎麼想的,就怎麼說出來,在表達上有時還可以藉助體態、語氣、環境等因素將心裡想的順暢地表達出來,使別人能夠聽懂。而書面表達時則無法藉助這些有利因素。儘管有時候把心裡想的如實寫出來別人也能讀懂,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心裡想的東西只有經過了一番構思以後,再用合乎規範的文字寫出來,別人才能夠讀懂。然而,遺憾的是,在作文教學中,有人竟將書面作文簡單地與口頭作文等同起來,這種簡單化的做法造成的直接後果是,長期以來,小學作文教學沒有在學生學習書面表達這個刀刃上用力氣,致使學生碰到作文越寫越怕,越怕越不會寫。

  二、要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認識小學生作文的性質與小學作文教學的性質

  眾所周知,文化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是最重要的素質,而語文素質又是構成一個人文化素質的基本素質。從基礎教育的要求看,作文能力又是一個人語文素質的主要標誌。

  為什麼作文能力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要教學生寫作文呢?我國學者張壽康先生則認為:寫作是一種需要,是社會和職業需要的一種有力的技能。基於這種重要性,人們要學會思考和文章寫作。張先生進而指出:寫作是一種以語言為工具,調動觀察、記憶、思維、想象等大腦功能反映客觀事物的綜合實踐活動。由於兒童處在學習階段,張先生又明確指出:學生作文屬於練習性寫作,亦即帶有習作的性質。這就是小學生作文的性質。

  至於作文教學的性質,就是要訓練學生學會思考和文章寫作。《大綱》是這樣表述的:小學作文教學的性質,是訓練學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為此,朱作仁先生曾就小學作文教學的性質作過精闢的分析,指出:小學作文教學是一種對學生進行初步的書面習作的訓練。所謂初步的,即以學習和掌握語文這一交際工具,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為直接的、啟蒙的目的。所謂書面的,即是一種書面表達,不是口頭表達。所謂習作的,是指兒童的習作一般不涉及社會價值,即學生作文不是以向社會發表為目的的。

  小學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明確小學生作文的性質是練習,小學作文教學的性質是訓練。並以這兩個性質作為小學作文教學的指導思想。

  三、要根據語文學習的基本性質來改革小學作文教學

  語文學習具有3條基本性質,這就是模仿多通道長效積累的性質。所謂模仿的性質,是指兒童主要靠模仿來豐富語言,並使語言規範化。因為語言有繼承性,約定俗成,不能任意創造。所謂多通道的性質,指語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現實際生活的,耳聞、目睹、交談,到處都有學習語文的機會。所謂長效積累的`性質,是指一個人語文知識的習得和語文能力的形成需要依靠長期積累。根據語文學習的這3個基本性質,小學作文教學應該從模仿入手,加強讀寫結合的訓練,並千方百計地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指導學生學習觀察,學習思考,學習寫作。

  1.要正確理解模仿的作用,並從模仿入手指導學生學習作文。

  模仿在兒童語言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研究和實踐都已表明:兒童學習語言的能力是很強的,而這種能力主要來自於模仿。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學齡前期的兒童成功地學習和掌握了口頭表達能力,幾乎完全依賴於模仿。那末,讓兒童學習書面表達的時候,為什麼要另起爐灶呢?其實,任何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兒童初學作文更是如此。問題是讓學生模仿什麼,以及怎樣的模仿才是最有效的?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其實很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課題。比如,針對學生模仿範文所寫出的千篇一律的作文,有的人就擔心這樣會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和創造力。但是沒有哪一個成人面對模仿大人牙牙學語的兒童,會去指責這個孩子所說的話與大人千篇一律。基於學生善於模仿,需要模仿的心理學基礎,小學作文教學應當大力提倡和鼓勵學生從模仿中學習作文。

  那麼,怎樣的模仿是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呢?大量的研究和實踐都表明,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模仿必須以閱讀為基礎,把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因為模仿的性質表明,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也是靠模仿得來的,且主要依靠模仿規範的語句,而不是日常生活的語彙。所以讓學生熟讀和模仿範文可以使學生的書面表達規範化,並進而養成良好的書面表達習慣。由此看來,由模仿導致的千篇一律並不可怕,它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隨著兒童生活經驗的積累,知識面的擴大,詞彙的豐富,以及寫作技能的逐步掌握,兒童作文的個性就會逐步地形成。

  當然,我們也不能片面地誇大模仿的作用,那種認為學習課文就是為了供學生作文時模仿,認為讀僅僅是為了培養寫作能力的觀點,實際上把模仿引入了機械模仿的誤區。這樣就無異於取消了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任務。其實,對於一個學生來說,培養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同等重要的,正如葉聖陶先生所指出的:閱讀和寫作是對等的兩回事,它們各有其所應達到的目的。

  2.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習多通道的性質,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和豐富自己的語言。

  既然語文學習具有多通道的性質,那末我們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就不能把作文訓練限於課堂教學一個通道,而應把學生引導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去,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豐富自己語言的能力。

  語文工具是全社會通用的,學生掌握的詞語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就要生在作文時具備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詞彙,並具備一定的認識事物的能力。語文學習多通道的性質給學生帶來的好處是:使學生接觸和運用語言的機會增多,使課內課外相互補充,便於學生自學。但這種性質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造成學生之間的差距增大,同時也使一部分學生不重視課內學習。這就提示我們,在作文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組織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在交流中獲得的啟發是一種很好的學習。在交流中,教師不應被課堂上少數尖子學生的精彩發言所迷惑,要經常檢查那些不聲不響的、中等偏下學生的學習情況。只有十分耐心地幫助和指導這一部分學生,作文教學質量才會取得大面積的提高。

  此外,根據語文學習多通道的性質,教師佈置的作文也不宜過多。儘管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需要依靠多寫,但須有一個度,即以不堵塞學生學習語文的多通道為宜。反之,如果作文佈置得過多,學生學習語文就只剩下課堂一個通道了,這就不利於學生作文能力的形成。

  3.根據語言學習長效積累的性質,小學作文教學要在引導學生積累語言上多下功夫。

  根據語言學習長效積累的性質,學生掌握書面表達能力需要經歷一個長效積累的過程。且語文是應用性很強的工具,具有隨身攜帶、隨用隨取的優勢,這就需要培養學生養成隨時積累的習慣。但是,問題是學生學習語文形成短效積累較易,而形成長效積累則相當困難。這是因為語文知識數量繁多、聯絡疏鬆、組合多變,並且與提高認識事物的能力、擴大知識面結合著進行。實踐證明:傳統教學中那種讓學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的做法是個好辦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透過對一定數量的範文的熟讀成誦,可以達到長效積累的目的。這樣,當學生在進行作文的時候,就往往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了,進而可以隨用隨取了。

  四、要遵循兒童寫作的心理規律,注重培養學生的作文基本能力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潘菽先生在分析了兒童作文過程中的心理因素後明確指出:兒童寫作過程中起著主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大致有這樣幾種,即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當然還有興趣、意志、注意力等其它心理因素。這幾種能力貫穿於蒐集材料、確定中心、選擇材料、安排結構、駕馭語言、修改文章等各項作文專門能力之中,構成了學生作文的基本能力。

  因此,小學作文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作文的專門技能,更要注重培養學生作文的基本能力和習慣。那末,在小學作文教學中,我們應當怎樣來培養學生的作文基本能力呢?根據兒童寫作的心理規律,兒童作文基本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思維能力。所以,小學作文教學必須以訓練學生的作文專門技能為基礎,以培養學生的作文基本能力為核心。

  1.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觀,注重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目中有人,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和思考的時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用自己的腦子來思考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一方面要下放學習權,另一方面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寫作文真正成為學生的一種需要,使他們養成自覺寫好作文的習慣。這就需要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吳立崗先生曾根據活動心理學的原理,提出了小學作文教學應當從動機走向目的的訓練模式,並主張讓學生從小學低年級起就寫成篇的文章,因為只有讓兒童完整地表情達意,才能激發他們的強烈的作文動機。當然,這與在低年級要加強句子訓練、中年級要加強段落訓練的要求是並不矛盾的。

  2.要注重觀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作文時覺得有東西可寫。

  研究表明,觀察是學生認識世界的視窗,學生透過觀察,可以獲得源源不斷的作文材料。兒童透過觀察在腦中儲存的材料越多,其思維就越活躍,這樣當他提起筆來作文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東西可寫了。反之,那些平時不會觀察、不善於觀察的兒童,當他們提起筆來作文的時候就會覺得沒有東西可寫,他們作文中的一個通病就是言之無物。

  兒童的觀察力是需要進行培養的。怎樣培養呢?有些教師採取了素描作文的方法,實踐證明這樣做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很有效的。此外,現代教育技術如多媒體在作文教學中的運用,對培養學生有目的、有條理地觀察事物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當然,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更主要的還是要養成學生善於觀察的習慣,要指導學生把觀察所得以的形式及時地記錄下來,並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做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3.要注重作文構思能力的培養,讓學生作文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由於兒童的內部言語還沒有得到充分發展,他們在初學作文時還不會構思,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培養。研究表明,學生作文時運用語言表達思想,從想到的到說出的再到寫成的,既是語言的過程,也是思維的過程,兩者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但兩者又不完全是一回事,各有規律可循。教學實踐表明,沒有經過嚴密構思而寫出來的作文,即使作文材料再豐富,也是難以圍繞一箇中心把意思表達清楚的。因此,作文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構思作文的能力,要指導學生找出材料間的內在聯絡,並能根據一箇中心,選擇材料,組織安排材料,把意思表達清楚。培養學生的構思能力,要充分發揮口頭語言的中介作用,堅持從說到寫的原則進行訓練。由於口頭語言顯現於外,教師很容易發現學生在作文中:感知是否精細?是否抓住了重點和特點?思考是否嚴密?思路是否清晰?前後是否連貫?中心是否明確?用詞是否恰當?這樣,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在口頭語言中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及時指導。學生一旦具備了構思作文的能力,他的作文自然就會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當然,培養學生作文能力,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效率所涉及的問題還有很多。然而,只要我們遵循兒童語言和思維發展的規律來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小學作文教學的效率就一定會得到真正的提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