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班主任致新生家長的一封信

一年級班主任致新生家長的一封信

  首先,歡迎各位家長來到我們一一班這個大家庭,今天是我們第一次正式見面,在這裡我先做一下簡單的自我介紹。本人姓於,大家可以叫我於老師,這是我在櫻桃溝小學的第三個年頭,曾經任教過一二年級的班主任及語文、數學課程,在這期間也積累了一些應對一年級新生的與方法,下面我將這些注意事項逐條分享給大家,請各位家長專心聽,用心記。

  一、班級簡介

  我們班目前有55位同學,據說還有兩名還沒報到,所以說到目前為止,我們班已經躍升為全校第二大班,這樣大的班額,不要說學習了,就連日常管理都是難於上青天。而面對這麼多的學生,直接負責人只有我一位教師,大家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在家裡你們至少是一對一,甚至是4對一,尚且有家長抱怨孩子管不住,孩子不聽話,更何況我這1對60呢?所以說,大家把孩子送到了學校,不要想當然的以為,我把孩子交給老師,交給學校,自己就沒事了,其實不然,我們家長的責任更重大了。

  二、幼小銜接

  一年級新生剛從幼兒園邁入小學,正處在幼小銜接的關鍵期,很多學生從幼兒園的各種習慣到小學已經不適應了,甚至有的學生身上所帶的各種不良習慣到現在都沒有改掉,以至於因為這些不良習慣被各位老師所認識。因此,在開學的第一週,我們一年級不開課,只學習各種習慣,適應小學生活。那這段期間,有的學生適應能力比較強,喜歡上新的學校生活。當然也有少部分同學,可能因為表現不好,被老師批評而不喜歡現在的學習生活。這時候我們家長就要關注到學生的這些情緒變化,透過傾聽來了解孩子的情況,從而有的放失的進行引導教育。

  三、學習習慣

  進入小學,我們在知識方面就比幼兒園更加有深度,眼界也更加寬闊。我們學校課程開設按照國家教育部統一規定,開設的有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美術、科學、道德與法治、安全教育、書法、閱讀和國學課,但是不管在什麼樣的課堂,我們的學習習慣是一樣的。孩子的作業習慣、認真傾聽思考習慣、正確的站做行的習慣、課間活動習慣,生活習慣等等。習慣的養成需要從小抓起,如果一個孩子上課沒有養成認真聽講的習慣,那麼老師上課所講的內容他沒有聽進去,在做練習題的時候他肯定不會,這樣一步一步積累下去,這個孩子的學習自然不會有多麼優異,所以養成良好習慣是我們做事成功的前提。

  四、學習內容

  我們的孩子很幸運,今年是全國統一教材第一年部編教材,避免了以往孩子一上學就學習枯燥的拼音,第一單元是漢字的認識,讓孩子瞭解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漢字,朗朗上口的兒歌和韻文吸引孩子樂於學習。孩子在一年級階段的學習,知識,成績並不是第一位的,而自信心,興趣,責任心和行為習慣將影響終身,因而,咱們家長要注意不要太過看重分數,要給孩子科學的評價。

  五、建議和要求

  (1)學習準備

  A.書包-----不用太大的'。

  B.鉛筆盒-----簡單大方。

  C.鉛筆-----HB、2B鉛筆,削好,3支左右,不要用自動鉛筆.

  D.橡皮-----要選擇較軟的,不會擦破紙。

  E. 記作業的小本子。

  F. 書皮-----書上寫上班級、姓名,同時引導孩子要愛護書本。

  G. 一本輕便的課外書 。(閱讀課當天帶到學校)

  生活用品

  A.一個水杯----不易碎、不漏水,易開啟,不宜太大。

  B.衛生紙----教育孩子養成下課入廁習慣。

  C.一塊小毛巾----不易太大,每天擦擦桌椅板凳。

  D.雨衣或雨傘、雨鞋並寫上名字 。

  (2)能力準備

  A.禮儀教育:教育我們的孩子一定要尊重長輩,看見家長、老師、同學都要主動打招呼。

  B.合群教育:有時小夥伴之間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如碰撞傷了,孩子之間你打打我,我招招你等,這都是很正常的,家長決不能為一些小事斤斤計較,若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與老師聯絡。

  C.集中注意力的培養:每節課時間為35---40分鐘,較幼兒園延長,因此對孩子的注意力要求比較高。

  D.獨立意識的培養:家長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長大了,已經成為一名小學生了,生活、學習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師,要慢慢地學會生存、生活、學習和勞動。

  E.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的教育:上學、放學路上要遵守交通規則。上下樓梯靠右行走,不要在樓道里追跑打鬧,一定要讓孩子無論何時都要遵守規則。

  (3)家長鬚知

  A無論什麼原因導致孩子不能按時到校上課都要在每天早上8點前告知班主任老師。

  B發現孩子患上急*傳染病,如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等,一定及時告知班主任老師並及時就醫。復課時要有醫院證明。

  六、家校聯絡

  孩子是我們共同的希望,教育孩子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希望各位家長能夠更多地關注孩子本身,發現問題,及時與老師溝通,當接到老師打來的電話時,也不要一味的拒接,希望各位家長能夠認真傾聽老師所說的關於孩子的問題,和老師共同幫助孩子成長,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而努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