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陳建華市長的一封信

給陳建華市長的一封信

廣州市陳建華市長;您好!

  據廣州日報道,您在市長答記者問,談到東濠湧深隧試驗段的興建理由,我們不能認同。先前東濠湧原有截汙溢流、設閘防潮、泵站排澇自動監控系統,管理是完善的。市政維護、綠化環衛、沖洗道路等措施對保護河涌是有成效的,排澇設施是完全可用並有潛力的。

  目前存在問題主要是:截汙不徹底和管理不善。並分別表述如下:

  1.0 東濠湧已經歷105年一遇、50年一遇、35年一遇、三場暴雨考驗,未有漫頂水浸事實。

  據廣東省氣象臺資料及當時報載:2011年10月13日廣州普降大暴雨,全市共有26處水浸街。廣州暨南大學南校門地區,一片水鄉澤國,水深超過一米。廣州的三元里大道、廣州大道中、華師西門、暨大正門等多處嚴重水浸。當天報刊均未有東濠湧漫堤及附近水浸報道。據查,當天一小時最大暴雨為85.3毫米/1小時。

  而2010年5月7日1小時最大暴雨為99.1毫米/小時,為廣州自1908年有記錄以來最高記錄,即相當105年一遇,又在1983年6月17日1小時最大雨量為98.3毫米/小時,這兩次降暴雨,東濠湧範圍均未有水浸的`報道。可見東濠湧經過多次特大暴雨的考驗,不漫堤、不水浸是鐵的事實,且經過街坊明證,不容否定。

  從水力學常識來說,高架橋柱對行洪影響極微,滯洪能力主要與容量有關,高架橋柱所佔體積極少。因暴雨前湧口防潮閘關閉,排澇泵站預先排空明湧以備滯洪,此時明湧成為滯洪池。

  如排水標準偏低是水浸主因,則大部分地區年年應水浸,但當地街坊反映近十多年均未見有漫堤水浸的事實。

  朱紫寮、北橫街等地均位於東濠明湧上游,地面標高(越秀橋 10.32米,大東門9.90米)比中下游高出2米多,現東濠湧中下游沒有水浸,而上游區域性水浸,顯然不是東濠湧漫堤頂託所致,這是水力學常識,不能把化糞池或管道堵塞而水浸都算到東濠湧頭上。至今仍未有提供因東濠湧漫頂而水浸的具體個案。

  2.0東濠湧兩岸現有截汙溢流系統執行正常,不存在初雨溢流汙染問題。初雨時水最髒,但雨量不大,也早已被市區合流系統截入兩岸截汙乾渠,絕不會溢流出明湧。當雨量較大時,雨水的髒汙度已減輕了很多,雨越大時,雨水的髒汙度越輕,如截汙乾渠排洩不及,渠內水位壅高超過規定時,會自動溢流排入明湧,這是廣州三大明湧行之有效的截汙溢流實踐。

  所以水務局原說“深隧”可削減初雨髒水汙染70%以上和最近又說可削減15%以上的說法都是違反實踐和違反常識的。

  3.0 當前東濠湧存在問題主要是水體發黑發臭,經調查,原因如下:

  3.1明湧上游暗渠截汙不徹底,明湧上游暗渠出口現有截汙閘沒有溢流功能,故每當降雨前即開閘排水,將多日積存的汙物汙水全部排入明湧,造成嚴重人為汙染,我們多次指出該閘設計失誤,應及早改建為截汙溢流閘,閘內並設有沉沙井,截汙溢流均屬自動控制,既省人力又保安全。何以遲遲不肯去改造,卻拿”人為汙染”的原因來說事?

  上游暗渠水閘設計失誤,逢雨必開閘排放全部汙水汙物,每年40~50次,極不科學。

  3.2 沿岸截汙不徹底。高架路初雨汙水直排入湧,特別是路面、綠道截汙入口不足,多次反映,至今仍未改進。

  3.3珠江出口防潮閘管理不當,經常關閉以致湧內死水一潭,沉積發臭,按規定防潮閘應常開,讓潮水漲退換水,只高潮暴雨前才關閘排澇。

  以上手尾及管理工作不改進,東濠湧發黑發臭問題也無法解決。

  基於以上理由,我們認為東濠湧“深隧”完全沒有興建之必要,除了處理上述問題外,如真要再提高東濠湧的排澇標準,只要將現有排澇泵站擴容便足夠,“深隧”方案也有加建排澇泵站的專案。7億多元的投資不是小菜一碟,廣州需要投資造福市民的專案極多,例如分質供水,將河源新豐江水庫的優質水源直供廣州市區,新建全新優質供水管網,是既可行又急切的保障市民健康的利民惠民專案。

  建議人:

  原廣州市老工程師協會會長  盧湛

  原城管辦副主任、原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支隊隊長  李治平

  原廣州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原廣州國際溼地保護與建設聯合會、中國生

  態環境學會理事、國家林業局特聘研究員  陳策

  原廣州國際溼地保護與建設聯合會    蘇名九

  市政協聯誼會城建組高階工程師    區永順

  原市政管理局副總工程師   馮海濤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