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

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

  畫龍點睛給我們的啟示是在說話或寫文章時,在關鍵處用一兩句話點明主題,可以使內容更為生動有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歡迎檢視,希望幫助到大家。

  畫龍點睛

  【拼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解釋】: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用法】: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多用於說話寫作。

  【近義】:錦上添花、點石成金

  【反義】:弄巧成拙、畫蛇添足、點金成鐵、一語道破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繪畫技術很 高超。當時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廟,都讓他去作畫。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樂寺作畫,在寺廟的牆壁上 畫四條金龍。他答應下來,僅用三天時間就畫好了。這些龍畫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簡直就像真龍一樣活靈活現。

  張僧繇畫好後,吸引很多人前去觀看,都稱讚畫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當人們走近一點看,就會發現美中不足得是四條龍全都沒有眼睛。大家紛紛請求他,把龍得眼睛點上。張僧繇解釋說:“給龍點上眼珠並不難,但是點上了眼 珠這些龍會破壁飛走的。”

  大家聽後誰都不相信,認為他這樣解釋很荒唐,牆上的龍怎麼會飛走呢? 日子長了,很多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謊。

  張僧繇被逼得沒有辦法,只好答應給龍“點睛”,但是他為了要讓廟中留下兩條白龍,只肯為另外兩條白龍點睛。這一天,在寺廟牆壁 前有很多人圍觀,張僧繇當著眾人的面,提起畫筆,輕輕地給兩條龍點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發生了,他點過第二條龍眼睛,過了一會兒,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四起,雷鳴電閃,在雷電之中,人們看見被“點睛”的兩條龍震破牆壁凌空而起,張牙舞爪地騰雲駕霧飛向天空。

  過了一會,雲散天晴,人們被嚇得目瞪口呆,一句話都說不出來了。再看看牆上,只剩下了沒有被點上眼睛的兩條龍,而另外兩條被“點睛”的龍不知去向了。

  後來人們根據這個傳說引申出“畫龍點睛”這句成語,比喻說話或文章,在主要處用上關鍵性的、精闢的一兩句話,點明要旨,這樣的話被稱為"點睛之筆",使內容就更加生動有力了。但是在知識改革開放的資訊時代,我們可以認為這就是一種創新,因為張僧繇給龍點了眼睛就發生了一個質的`飛躍。

  成語“畫龍點睛”就是從這個傳說中來的。現在一般用來比喻寫作、講話時,在關鍵性的地方用上一兩句精闢的語言來點明含義,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這種手法也稱為“點睛”之筆。

  拓展:與龍有關的成語故事

  【龍去鼎湖】

  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涘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涘,龍涘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涘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

  【人中之龍】

  比喻出類拔萃的人。晉時酒泉太守馬岌是一位高尚的人。他久慕宋纖的大名,有一次帶著儀仗隊、敲著鐃鼓去拜訪宋纖。宋纖身在重重的樓閣中,拒不見馬岌。最後馬岌邊命令返回,邊說:“我能聽得宋纖的名聲卻不能見到宋纖,我仰慕他高尚的品德卻見不到他的人。從今以後我知道他是人中之龍。”

  【乘龍快婿】

  對別人女婿的美稱。春秋時,蕭史善吹簫,秦穆公的女兒弄玉也愛吹簫,秦穆公就把女兒嫁給了蕭史。幾年後,弄玉乘鳳,蕭史乘龍,昇天而去。“乘龍”或“乘龍快婿”就成為對別人女婿的美稱。

  【葉公好龍】

  古代的春秋時期,陳國有個葉公,他非常喜愛龍,他家裡的梁、柱、門、窗和日用擺設上都雕刻著龍,連衣服被子上也繡著龍,屋裡的牆壁上也畫著龍,葉公的家簡直成了龍的世界。天上的真龍知道了,很感動,就來到葉公家拜訪他。這條真龍的龍頭從視窗伸進來,尾巴拖到客堂裡。誰知葉公一見到真龍,嚇壞了,呼叫著逃走了。

  原來,葉公愛的不是真龍,而是似龍非龍的假龍。“葉公好龍”現在也是一句成語,比喻表面愛好某種事物,而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好。

  【屠龍之技】

  從前,有個人一心想學到一種出奇的本領。他聽說支離益會宰龍,心想:這可是世上罕見的本領。於是他就去拜支離益做老師。

  他學呀學,學了整整三年,把家產都折騰光了,才把宰龍的本領學到手。可是本領學到手又有什麼用呢?天下根本沒有龍,他那絕妙的本領到哪兒去施展呢?

  “屠龍之技”比喻毫無實際用途的本領。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