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美育與人生議論文800字

蔡元培美育與人生議論文800字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有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很是熟悉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一篇什麼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蔡元培美育與人生議論文8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蔡元培美育與人生議論文 篇1

  一點一橫長,一點茉莉香,橫平豎直的方塊字,抑揚頓挫的古詩文,無不體現著泱泱華夏文明之美,也似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撫慰人之心靈,經精神之洗禮。如今之繁華盛世,手握美育,人生才能大步、穩步向前。

  斯如《美有與人生》中所落墨,要有一種普通職業來滿足運用知識服務大眾的需要,我們如今社會,民族、國家在進步,人們的受教育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文盲”時代已經從我們受教育的縫隙中溜走,不復返了,在高水平教育的時代中我們需要美育來拓寬視野,謀求知識與感情的調和。無獨有偶,我們曾經只滿足於吃飯,因為經濟水平落後,我們吃飽都是問題,而現如今,全面小康的到來讓人們不再滿足於吃飽而是如何吃好,這與教育與美育不是同根的道理嗎?所以我們在人生的洪浪中要想從容地前進,手中必握美育之杖。

  在文化繁盛,教育水平的進步速度快的盛世中,何不去接觸美育並手握美育,為人生穩向前提供助力?君可見,北京大學保安在“看大門”之餘學習背誦英語單詞,為許多留學生伸出援手;君可見快遞小哥雷海為在送外賣之餘背誦優美的古詩文,終在《中國古詩詞大會》上一舉奪魁;君可見,六十歲的徐奶奶自力更生之餘,仍在閱讀經典文章,豐富自己的知識,滿足知識與情感的調和,像許文龍、雷海為,徐奶奶這類的人物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我們何不向一他們看齊?何不運用知識服務大眾需要,又謀求知識和感情的調和,實現人生價值呢?何不讓美育助力我們人生前進呢?由此觀之,人生之穩向前,須手握美育。

  但靜水之下仍有波瀾,天空之下仍有陰霾。總有人認為美育是不必要的,他們以為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識,汲取知識便可到達人生高峰實現人生價值。但實際上並不如此,接受知識只是美育的一部分,只是人生前進道路上的一部分,我們的人生不是隻注重結果的,而更美的是人生路上“美育”的風景,沿途的風景才是我們的最大收穫,沿途風景也是我們人生的價值的體現。

  讀文學不只是攝取文字,而是攝取其中的內涵;聽音樂也不只是聽旋律,而是欣賞其中的韻律;參觀美術館也不只是觀看顏料,而是領悟其中的精神:這都是蔡元培先生所倡導的“美育”。

  要想認識人生價值,人生穩步向前,手中必要執美育之權,揮美育之杖,展現美育的魔法。

  手握美育,人生穩向前!

  蔡元培美育與人生議論文 篇2

  生活不只有驚天動地的偉業,還有那一花一木和鳥語,還有那追尋美的心靈。美育,是人生價值的.重要方面,它可調和知識與感情,蔡元培先生如是說。誠哉斯言,美育如水,滋潤人生。

  誠然,有的人會覺得美育浪費時間,忙碌的事業和生活使自己無暇尋美;但是,請不要忘了,美育的價值不在眼前的苟且。人,首先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而不是忙碌的機器,人生在世,應追求內心的豐盈,而不是碌碌無為後的空虛。固然,職業使我們用知識服務大眾,而美育則促使我們擁有更為偉大高尚的行為。

  美育啟迪智慧。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躬耕田頭,日夜付出,但他仍保持著自己廣泛的興趣愛好,拉小提琴、讀書游泳。他說小提琴優美舒緩的旋律不僅放鬆心情,還會放飛思維,對學術研究大有裨益。類似的,美學激發了愛因斯坦廣闊的理論空間;科學家因美學的滋養領悟出“宇宙之美”。聽音樂、讀文學這些看似無用的行為實則有大用,一個有偉大成就的人一定不只俯身桌案,他的內心受到美育滋養,其智慧的產生也離不開美育的啟迪。

  美育洗滌靈魂。“鑄得國家魂,猶憐草木青。”美育能夠平衡生活,喚出靈魂深處的真摯。詩詞的女兒葉嘉瑩一生與詩詞作伴,在人生的痛苦與磨礪中,是詩詞給予她前行的力量,我們才得以看到一位穿越時光的風雅大先生。

  反觀當下,一些沉迷網路暴力遊戲的青年,暴力無禮,走向墮落。如若每個人都能用美育調和生活,則人人皆可保持內心澄澈、眼睛明亮,心靈充盈。

  美育之於青年,猶天空之於鳥兒,大海之於魚兒,必不可少。所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青年學生皆當循著美育的星光,探尋屬於自己的人生星空。學習之餘,聽曲音樂,放飛夢想,而後繼續前行,在美育的滋潤下,我們皆能成為席慕容詩中所言的模樣:“我已亭亭,不憂,亦不懼。”

  千般荒涼,以美育為夢;萬里蹀躞,以美育為歸。

  蔡元培美育與人生議論文 篇3

  蔡元培說:“美育之目的在於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然而,網路“汙文化”在網路媒體的推動下,可謂“甚囂塵上”,大有代替主流媒體的趨勢。這樣粗糙怪異的文化不斷重新整理著國人對美的認知,衝擊著青少年尚不成熟的三觀,使得中華文化的美好高潔被侵染,讓人們不知“何為美”。故此,唯有加大美育的培養灌溉,才能成就個人之福,國家之幸。

  加強美育培養是個人之福。人民日報發表時評,大聲疾呼:“美育是一種剛需,為美而獻身,比為麵包而活著更加幸福。”擁有審美能力,就擁有了發現美的眼睛,就能夠善於在苦難的生活中找到美,從而製造美,然後讓自己即使在地獄中也能笑出聲來,在苦難中也能開出花來。正如上海市某兒童畫展,一個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個洞,引來了評審們的好奇,“這是不是一幅破損的作品?”小朋友說“這是進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同樣的破損,不同的角度得出不一樣的答案,哪種答案更讓人有幸福感?結果應該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見,倘若一個人的心靈和境界沒有受到美的薰陶和啟示,沒有保留住一片審美的心靈的淨土,任何美的種子播下,也不會生根發芽,也就不可能具備成就大學問和大事業的胸襟和氣象。因此,個人的成績繫於美育培養之上。

  加強美育培養是國家之福。中華傳統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陽春白雪的音律之美;《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絕倫的書法之美;秦腔梆子是黃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獨特之美。美是一種享受,一種修行,雖說美的種類有千千萬萬,然美絕不能墮於低俗、下流,美決然不能成為惡俗文化的代名詞。“汙”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現如今美育培養的缺位,這些低俗的審美觀大行其道時,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品德修養,更會在向國外展示形象的時候,拉低國人的素質,抹黑大國形象。馮驥才的感嘆:“中華民族的審美,現在是低谷,充滿了亂象。”因此,對於美育的培養和灌溉,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唯有加強美育培養,才能使國家形象高大偉岸。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要加強美育培養,必須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做下去。美是一片沃土,只有勤加耕耘、施肥、澆水,才能使這片土壤更加肥沃,才能讓美育出更加高尚的品德修養,才能成就個人之福,才能撐起國家之幸。

  蔡元培美育與人生議論文 篇4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崇尚美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而這一優良傳統,向上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鶴魚石斧圖、大溪的陶器,唐宋以來的唐三彩、青花瓷,再到如今花色眾多的服裝、飾品。美的東西,無處不在。

  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幾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經突出了美育的重要性。北大校長蔡元培也曾說,美育是最基本的價值觀教育。由此說明,美育在社會程序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地位。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大家看到都是科研方面的成果,其實他有著很高的藝術修養和美學素養。他說“科學家不只是工匠,科學家的知識結構應該也有藝術,因為科學裡有美學”。他在科技上有著傑出的成就,是跟他的音樂家妻子蔣英分不開的。

  回國後,蔣英有演出,經常邀請錢學森前去聽。錢學森對文學藝術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所著的《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出版時,正是蔣英擬定的英譯名。錢學森後來曾說過,是妻子給他帶來了藝術,讓他在科研中更好的發揮作用,讓他從另一個角度來認識這個世界,感受這個世界和生活。科學與藝術是相通的,藝術不僅可以緩解工作的疲勞,還可激發喚醒科研的靈感,真是幸事。

  地質學家李四光,更是深藏不露。大家都因為地質成就而認識他,忽視了他深厚的國學造詣。他不僅散文和舊題詩寫的十分優秀,在音樂上的造詣也不容小覷。他最喜歡的是小提琴,在巴黎時寫的《行路難》令外國人驚歎不已,這也是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李四光回國後邀請好友提意見並加以修改,最終在北大校慶八十週年上成功演奏。人們在讚歎他在地質上的傑出貢獻時,更是為他的藝術才華而傾倒。

  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長只一味的注重於智學培養,而忽略了美育培養。家長選擇將孩子週末送到各類補習班,更多的是分數先定論,孩子們臉上應該出現的是天真燦爛的微笑,因為繁多的課業和各類的補習班,使孩子們臉上的笑容也已不在。

  當一個社會被功名利祿所覆蓋,一味的注重名利而忽視了美學的培養,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不完美的。這樣的社會,這樣的國家和民族,也是不完整的,是難以持續發展下去的。

  以美育人,才能讓我們瞭解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夢想與未來;以美育人,才會讓生活更有溫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才會更加溫暖;以美育人,才會讓祖國未來的花朵們全面發展,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