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感動中國人物的作文
寫感動中國人物的作文
感動,它好像一把火,給我們送來了溫暖;感動,它好像一根蠟燭,給我們帶來光明;感動,它好像一把傘,為我們遮風擋雨。下面我們來看看寫感動中國人物的,歡迎閱讀借鑑。
【篇一:感動中國人物】
有一種回憶叫做感動,有一種真情叫做溫暖,有一種尊嚴叫做承諾。這,這就是洗禮人類心靈的盛典,這就是真情的溫暖。
《感動中國》中,湧現出了很多偉人,但是最令我感動的還是信義兄弟孫水林、孫東林。
孫水林在臘月26,拿著20幾萬元錢,去給一些農民工發工資,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去的路上,突然發生了車禍,孫水林的妻兒當場死亡,自己也在搶救過程中去世了。弟弟孫東林聽到這個不行的訊息後,並不是悲傷,而是記急著完成哥哥的遺願,把這些錢送到每個農名工手裡。因賬單在車禍途中已喪失,所以孫東林告訴農民工們,希望他們能憑良心拿錢。當孫東林手上的20幾萬元錢發完後,還有些農名工沒法到錢,這是孫東林就拿出自己幾萬元的積蓄,老母親也拿出自己的一萬元養老金。最後每個農民工都分到了錢。
我想,這對信義兄弟不僅感動了我的心,也感動了全中國人的心。推選委員說:“這是一面鏡子,值得我們每個人去照,值得我們整個社會去照,值得我們把心掏出來照。”
雖然它們不是什麼偉大的人,但它們有一顆偉大的心。他們用炙熱的心照亮我前行的路,是他們,教會了我怎樣做人,做一個怎樣的人。
每一次付出都是一次旅行,每一個故事都是一道美麗的風景,每一位感動中國人物都是國人心中的一杆路標。相信每個看了《感動中國》的人都會有一種真實的清潔感,就好像一次精神上的沐浴,而同時,走路的腳要結實一分,就好像使一次年度的充電,一個缺電的電池再度內心充實,於是,又可以支撐自己,也希望可以可以幫助別人。這,正是感動的一種力量。
【篇二:感動中國人物】
自從看了老師給我們放的《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心情一直平復不下來,影片的裡故事主人公身上的精神讓我不得不佩服她。
相比起從小就生活在蜜罐裡的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在五歲的那年就開始了她的苦難之旅,爸爸因為車禍去世,由於不能承擔生活的重擔,所以她的媽媽只能忍痛割愛把她送給了別人。
但本以為可以過上好生活的她卻不得不面臨命運跟她開的另一個玩笑。
她的養母因為身體的緣故一直臥病在床,養父承受不了生活的壓力而一走了之,母女只能相依為命。她弱小的肩膀不得不支撐起這個家庭,擔當起重任。當別人家的孩子在撒嬌,享受寵愛時,八歲的孟佩傑早已獨自上街買菜,放學回家給養母做飯。
那時的她個頭沒有灶臺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無數次卻從未喊過疼,聽著孟佩傑養母含著淚感激地回憶,我腦海裡彷彿浮現出一個柔弱的小女孩站在板凳上,頂著腳尖吃力地拿起鍋鏟翻炒的情景,心裡不由得陣陣痠痛。孟佩傑每天起早貪黑,幫養母穿衣、洗漱、換尿布、喂早飯,然後才安心地一路小跑著上學。晚上回家後,一大堆家務活等著她,服侍養母睡後,她才開始學習功課,那時已經九點了。就這樣,孟佩傑在艱苦的生活中勤奮學習,考上了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由於放心不下養母,她竟下定決心:帶著養母上大學!
命運對待孟佩傑是殘忍的,無情的,而她卻從來沒有抱怨過命運的不公,以燦爛如花的微笑回報這個世界。她面對逆境,樂觀開朗,用青春的朝氣驅趕種種不幸。她的存在,成為養母生存的勇氣。當人們對她驚歎不已時,她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只不過做了每個女兒都會做的事。”
而現在的我,有時還跟媽媽頂嘴,跟媽媽對著幹,做作業時,還跟媽媽吵架,和孟佩傑比起來,我實在是太慚愧了。父母從小就為我做過許多事,在我生病的時候,是父母一直在我身邊照顧我,是我的疾病快速康復;在我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父母和我一起攻克難題,帶領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在日常生活中,是父母從小一直給我做飯,洗衣,是我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變成現在的高大陽光少年。我暗下決心:要向這位小女孩學習,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感激父母,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篇三:感動中國人物】
開學了,我們懷著好心情,回到了學校。今天又要看一年一次的《感動中國》。
今天下午的第二節課就開始播放了。令我最感動的是一對夫妻,丈夫叫朱敏才,妻子叫孫麗娜。大家都認為他們倆退休後會回到北京過日子,可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不僅沒有回到北京,反而還到了一個村莊去教學。夫妻倆把所有的心都注重在了孩子們的成長之上。後來,因為孫麗娜長期受紫外線的照射和長期吃不到菜,所以視力就開始慢慢下降。有一天,一個孩子來給孫麗娜送菜,但那個孩子本身家裡就窮,吃不上菜,好不容易弄來的白菜葉,就給老師送了過來,這讓她非常感動。不久,與她風雨同舟的老伴終於堅持不住,倒下了。經過醫生們的搶救,朱敏才終於脫離了生命危險。
我們的老師又何嘗不是這樣,雖然沒有他二人做得多,可是,老師們也在為我們的前途著想啊!並且我們生病的時候,老師還費盡心思的照顧我們。可是,我們就是不聽話,不好像那些孩子,知道老師生病了,自己家明明窮的都快不行了,卻還要照顧老師。我們呢?老師讓我們幫他幹些活,我們還不情願幹。
老師說我們,我們心裡還不服,光想跟老師吵一架;老師留的作業總不能按時完成。我們若要有那樣的老師,便是我們把腸子悔青也不會安心的。
今天看《感動中國》,我頗有感受。
【篇四:感動中國人物】
生活因愛而精彩,因為愛的存在,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更加精彩,在我們的身邊,也常會有一些人,一些事,讓我們感到溫暖和感動,甚至是強烈的震撼!
常人看來,要捐獻器官是件很難的事,因為大多數中國人認為人死後要留個全屍,既然完整的來到世上也應該完整的離去。更別說捐贈人自己了,可是有的人卻不那麼認為,她寧願放棄人生最後一線光明,為三個眼病患者帶來了光明,她就是王飛越,那無私奉獻、捨己為人的精神值得我們稱讚!
46歲的王飛越是四川巴東縣中醫院護師2001年8月查出肺癌。彌留之際她要求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讓他人重見光明。為了保護角膜她又曾拒吃止疼藥最後要求醫生撤掉氧氣和急救藥物放棄對她的治療。在王飛越去世後的第二天,她的一隻眼角膜被成功移植給三個眼病患者。三臺手術均獲成功。醫生開啟手術者眼睛上的紗布,他們在這一刻終於看見了光明。王飛越捐獻角膜的義舉在巴東縣引起了強烈反響,一整天前往弔唁的人絡繹不絕,其場面在巴東前所未有。
多麼感人的事蹟啊!在此,我要向她表示由衷的敬意!這是一種多麼偉大的抉擇啊!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好像王飛越這樣感動我們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就好像一支蠟燭,在黑暗中,毫不猶豫地選擇犧牲自己,也要給大家帶來光明,點亮生命!其實她並沒有死,她那捨己為人的精神在我們心中永垂不朽!這樣的人何嘗不讓我們感動?
【篇五:感動中國人物】
獲得殊榮的,大多數都是普通人。可以說,沒有人是為了今天的獎臺而選擇自己獨特的生活。他們不知不覺中,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只是因為忠於自己的內心,緣於愛。
《感動中國》讓我明白:因為愛祖國,有了“核潛艇之父”黃旭華;跟隨將軍回鄉務農,紮根並奉獻農村一生的龔全珍以及中國航天團隊,因為愛職業,因此有了98歲高齡依舊工作在第一戰線的“良心醫生”胡佩蘭;因為親情之愛,有了身患絕症,為了孩子未來的苦繡《清明上河圖》的姚厚芝。
中國古老的美德,包括仁、義、禮、智、信。仁者愛人,位列第一。
愛,超越年齡,階層、民族,在這些不同的職業,不同背景下的普通人,身上折射出光輝,它是人類最美的語言。
愛還可以傳承。當我們看到90多歲的劉盛蘭老人老有所養,當我們看到殘疾的方俊明背後的母親和女兒,當姚厚芝年幼的兒子那樣動情地出“我愛你”,我們不僅能夠理解現場的眼淚,還收穫了對社會的信心。
都說中國夢,中國夢其實源於每個人普通的夢,關鍵在於有愛,在於堅持愛,傳承愛。
愛需要傳承,感動不只是一場晚會的激情,一次剎那間心靈的溫暖,它落實到具體的行動。每個人都行動起來,我們的明天會截然不同。
讓我們伸出我們的雙手,去擁抱那些讓我們感動的人,讓愛的力量充滿整個中國,讓愛充滿千家萬戶,讓每個人都生活在愛中,讓愛傳萬家。
【篇六:感動中國人物】
平凡的生活中,總有一種愛讓人感動,歲月的滄桑中總有一種感動讓人為之震撼,就好像風的力量,那種感動足以讓整個民族為之動容,無須張揚鋪排,卻能讓人銘記於心;無須渲染誇張,卻能使人感動不已。扛起一份責任,獻出一份愛心去詮釋和諧、詮釋人類的理性、詮釋2008的感動。
作為一名普通人,我看完節目後深受感動,那十三個農民兄弟用純樸、善良和倔強的行動,告訴了我們“兄弟”的含義。千鈞一髮,四面危機之時,彰顯出經大忠心繫百姓、忠於職守,臨危不懼的共產黨人的本色,年輕的戰士武文斌用生命履行了他對老百姓和共和國的承諾,而金晶用她那殘弱的身軀捍衛了奧運精神,觸動了所有人的心絃,用美麗的微笑,傳遞力量。她讓全世界讀懂了奧運的神聖和中國人的驕傲。韓惠民用百姓最樸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為深奧的問題:34年的光陰,青絲轉成白髮,真正詮釋了普通人的大愛“神七”航天員的太空漫步用中國人堅韌、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
中華民族的篇章中總有一頁記的是他們的歷史,大家會用代代相傳的精神把他們銘記,頒獎早已不再重要,感動卻常留心中。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的社會會被感動洗滌得清澈,被感動淨化著心靈。
儘管獲選的十個感動中國人物和群體有著不同的社會和職業背景,也用著不同的方式感動著別人,但是從他們身上,我們還是能夠看到一個共同的特質,那就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們所表現出來令人感動、為人景仰的高尚精神,奠基和建構著和諧社會及其所特有的和諧文化。而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感動中國》“和諧為美”的基本的創作審美觀,節目從社會實踐和普通群眾的生動創造中吸取了豐富營養,把和諧理念和精神融入到創作當中,熱情地謳歌真善美,充分展示出了人性的善良和社會的美好,體現出了昂揚向上的正氣,引導了人們的價值取向。他們的這些行為符合了中國人共同的價值標準,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符合了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嚮往,並和社會所倡導的道德價值取向完全一致,它觸動了所有人的心靈。
細細品味感動人物的事蹟,我以為還有一個特質是相通的,那就是“責任”二字。他們也都是普通人,和我們大多人一樣。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很普通的工作,是他們份內的事情,甚至自己也能做到。可由於我們中不少人往往有始無終,中途因自身或外在的.一些原因而不得不中斷,堅持不下,因此,很多人往往難以達到類似獲獎感動人物的事蹟或境界。
而今,有一種現象令人擔憂。如社會生活中,當人們遇到一些問題困難時,總有不少人一味地抱怨、埋怨問題及體制,甚至有人不是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反而玩世不恭,得過且過。這是極不可取的。也許我們會遇到一些困難,大至大範圍的天災,小至區域性的個人苦難;也許國家還存在不少潛在問題,如體制不完善,局部落後、甚至不公等;也許社會還欠缺美好完善。但是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一份為國為民的義不容辭的責任情愫,如果每個人都認真本著負責任的態度,我們的一些問題何愁難以解決;我們的社會何愁不進步,充滿美好與人性。這也是每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成熟公民應切實履行的責任。認真負責地做好本職工作,人人可以感動自己、感動別人。
【篇七:感動中國人物】
今天下午的第二節課,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欄目。
在這些感動人物中,讓我最感動的是朱敏才和他的妻子孫麗娜。朱敏才以前是赫赫有名、大名鼎鼎的外交官,退休後,人們認為他們夫婦倆會回北京安享度日,但他們沒這麼做,他們去了貴州山區去教那裡的小朋友。朱敏才和孫麗娜在那裡教書十年,山裡很貧窮。孫麗娜睡覺的小屋連著學校的廁所,一開後窗戶,臭味就從後窗戶裡飄出來,臭的晚上孫麗娜帶兩個口罩還睡不著。
他們最快樂的時光是和山區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光,可是這十年裡他們卻沒有和自己的親生女兒吃過一頓團圓飯。雖然山裡什麼都沒有,但朱敏才和孫麗娜還是去那裡教書。他們沒有到北京去安安心心的養老,而是跑到貴州山區裡去教書。
讀了朱敏才和孫麗娜的故事,我很感動。比起我自己,我差的很遠:我不願意到山區那裡,因為那裡很窮,沒有電視、沒有電腦、沒有玩具、沒有衛生所……那裡有可能吃不上蔬菜、那裡的孩子髒……但朱敏才爺爺和孫麗娜奶奶卻跑到那裡主動教書,不畏條件惡劣(因為山裡沒有蔬菜,所以孫麗娜奶奶患上了眼疾,朱敏才爺爺因為不適氣候患了很嚴重的病。朱敏才爺爺說過,即使退休了,也要對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這使我很佩服,我要好像朱敏才爺爺和孫麗娜奶奶一樣,不嫌棄山區的小朋友,還要做出對社會有益的事情,不管是老人還是青年。
我要向他們一樣,對社會作出貢獻。
【篇八:感動中國人物】
感動,它好像一把火,給我們送來了溫暖;感動,它好像一根蠟燭,給我們帶來光明;感動,它好像一把傘,為我們遮風擋雨;感動,它好像……其實,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讓我們感動。那些感動“驚天地泣鬼神”讓我們為之震撼。
今天,我們看了《感動中國》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胡忠、謝曉君夫婦的所作所為。他們在藏區堅守指教12年。在這之前,他們都在成都中學當老師。2000年,胡忠的事四川一所福利學校急需老師,當時他想都沒想,毅然決然地前去支教。3年後,謝曉君帶上年幼的女兒,也去四川支教了。高原的天氣讓謝曉君腰痠背痛,可她卻不肯去看病,依然堅持著。
他們帶上三歲半的女兒,是為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父母。不是絕情,是極致的深情;不是衝動,是不悔的抉擇。
這一件感人至深的事情,怎能不激勵我們我們的奉獻自己呢?事實上,感動不僅僅是捨己為人,在公交車上給老人。孕婦讓座,同學有問題時,專心致志的幫助他們一起度過難關,甚至彎腰撿起地上的垃圾……這些小事雖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也不足以堪稱偉大,但是卻能溫暖我們的心,讓我們沐浴在美德之中。
胡忠夫婦是平凡人,但是他們卻做了不平凡的事。他們是偉大的,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