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民風民俗作文錦集10篇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錦集1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民風民俗作文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1
掃墓是清明節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向先人祭拜。
在中國北方有清明戴柳的習俗,就是折柳枝紮成圓圈或帽子戴在頭上,或插柳枝於屋簷和門窗上。據《燕京歲時記》上說:”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水之隅,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北京有句民諺:”清明不戴柳,死後變黃狗。“可見此俗流傳到民間,戴不戴柳卻與死後的下場有關了。
踏青,即郊外春遊活動。由於各地春天到來的時間不一,過此節亦有先後,福建、四川等地在農曆二月二日,陝西等地在農曆三月三日。在北京地區卻與清明節同時進行。舊時的踏青,以西直門外的高梁橋為最盛。《瓶花齋集》有一段真實地記載:”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
清明還有放風箏,盪鞦韆、吃寒食的習俗。
沒錯,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糰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青糰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糰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中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和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吃清明螺,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食法得當,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
潮汕人過清明節,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食薄餅:清明食薄餅在潮汕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份,皮是用麵粉拌水攪成粘糊狀,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分鹹、甜兩種,由蛋、肉、肝類、臘味。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餡的稱鹹餡;用糖和麥芽糖經過特殊加工成為“糖蔥”的為甜餡。食時用薄餅皮捲成圓筒狀就食。
蒸樸籽?。潮汕有一種樹叫樸籽樹(又叫樸丁樹,屬榆科),葉橢圓形,果實大如綠豆,味甘甜。傳說先人在饑荒年,採此樹葉充飢度荒。清明時節,氣候轉暖,草木蔭茂,樸籽樹葉滿叢嫩綠。後人為不忘過去,便在清明節採此樹葉,和米舂搗成粉,發酵配糖,用陶模蒸製成樸籽?,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也有叫碗酵桃的品呈淺綠色,味甚甘甜,據說吃了還可解積熱,除疾病。
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後讓家人食用,此外,中國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2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今年的元宵節媽媽讓我獨自購買湯圓。我興奮地來到了超市,看著冰櫃裡琳琅滿目的湯圓,我從中精挑細選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湯圓。
回到家,媽媽將湯圓片刻煮熟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湯圓,邊欣賞仲秋節晚會。
團圓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爸爸媽媽帶著我出門看禮花。
我們來到樓區花園中心,抬頭仰望天空,天空中接連不斷的禮花給無邊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個個彩燈在我眼前閃過,我定睛仔細看,許多人家門口都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元宵節為什麼要掛彩燈籠呢?我感到疑惑。回到家後,我在網上閱覽了元宵節相關的資料。
原來元宵節掛彩燈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啊。
以前,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而迫降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冒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訊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有個老人想出了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積極響應。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驅邪避鬼神。
看來元宵節還有這麼多的習俗和傳說呀,真令我大開眼界。元宵節這一天讓我懂得了很多課外知識和文化習俗,中國是個文化古國,還有更多的奧秘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它,探究它,把祖國傳統的文明的文化習俗傳承下去。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3
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各民族的服飾各有特色,五彩繽紛、絢麗多彩。少數民族服飾歷史悠久,風格奇異,是民族的重要標誌。少數民族同胞每逢過年,過節或喜慶的日子,穿上絢麗的民族服裝載歌載舞,更是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
在我國雲南中部和南部的彝族姐妹頭上戴著一種美麗的帽飾。這種帽形狀像雞冠,俗稱“雞冠帽”或“公雞帽”。說起來,其中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呢。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人人羨慕的彝族情侶,姑娘美麗善良,小夥勤勞勇敢,白天一起放羊,晚上夥伴們對歌跳舞,然而他們的愛情引起了森林魔王的嫉妒。有一天,他們在森林裡約會,終於讓魔王找到了下手的機會,小夥子為了保護姑娘不幸慘遭殺害,姑娘逃到了另一個山寨,魔王還是緊追不放。這時,山寨的雄雞正好高叫,這聲音嚇跑了魔王,於是姑娘抱起一隻雄雞,來到小夥身旁。在威武雄壯的雄雞高叫聲中,她的戀人居然復活了,魔王也不再來招惹他們,他們終於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雄雞驅魔的傳說就這樣在彝族中廣泛流傳。姑娘把象徵喜祥的雞冠帽戴在頭上,希望雄雞永遠保護自己,於是雞冠帽成了彝族的一種服飾,流傳至今。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4
艾餃是我們紹興當地清明節前後家中常吃的美食,清明食艾餃,能驅邪排毒,越諺有“清明吃艾餃,不怕陣雨澆”之說。
清明未到,我和媽媽也在家裡做了一些鮮美的艾餃。我們在田間地頭採來一些艾葉,挑去老葉、艾梗,清洗乾淨。接著是煮艾葉,待鍋中的水沸騰後,倒入這鮮嫩碧綠的艾葉,煮艾葉時不能蓋鍋,還要拿筷子不停地攪拌,防止它顏色發黃。煮到艾葉軟嫩,湯水碧綠,就關火,等到水有些涼了,就來和粉。先準備一個盆子,將米粉和少量的糯米粉一起倒在盆子裡,再舀上煮好的艾葉和湯水,周圍頓時清香四溢,一邊用手使勁和著麵粉,一邊根據麵糰的溼軟程度新增湯水或麵粉。
媽媽雙手不停地和著麵粉,最後揉成了一個均勻的綠色糰子,軟乎乎如氣球,綠瑩瑩如翠玉,還散著一陣淡淡的幽香。開始包艾餃了,我洗淨手從麵糰上扯下一個小糰子來,,把它揉成一個小圓團,再用手一壓,變成了一塊小圓餅,然後雙手拇指和食指輕捏四周,小圓餅成了一個碗狀大小的圓片,中間厚四周薄。接著把餡料裹進去,我加的是炒熟的芝麻糖粉和葡萄乾,當然根據個人的喜好,也可以加其他的餡料,如鹹菜竹筍等,最後小心翼翼地把它四邊開口捏緊,這樣一隻艾餃就包好了。
我和媽媽忙碌了兩小時,包了四十多隻艾餃,看著這一隻只千姿百態的艾餃:有的像枝頭未成熟的柿子,有的如海面躍動的海豚,有的似林間覓食的小兔,心裡美滋滋的。媽媽把這些可愛的的艾餃被放進了鍋中蒸,二十分鐘後,當鍋蓋被掀開時,香味撲鼻而來,口水在我的嘴裡不覺地流了下來……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5
一大清早,一聲聲吆喝聲便傳遍了整個大街小巷,小街上人很多,多得好像容不下這麼多人,雖然有些嘈雜,但也十分的熱鬧。每個人從身邊路
過,伴隨著一陣陣香氣,伴隨著一張張幸福的笑臉。什麼東西令他們如此幸福?早點。
孝感早點並沒有上海那樣食物美味,又不如重慶那邊辣得有特色,也沒有國外那邊滿街的芝士味。我們孝感的早點雖然不是最好的,但也是最淳樸的。
孝感米酒,應當屬於最出名了,由於它選才考究,製法獨特,孝感米酒白如玉液,清香襲人,甜潤爽口,濃而不沾,稀而不流,又聞著有種隱隱的酒香,卻怎麼也喝不醉,食用後生津暖胃,回味深長.品種也很多:枸杞米酒,槐花米酒,桂花米酒,櫻桃米酒,銀耳米酒......,種類繁多,但樣樣都十分美味。
老人帶著小孩去吃熱乾麵,老人呢,在旁邊點壺龍井品茶,小孩就在旁邊吃著,吃完抬起頭來,滿嘴都是芝麻醬,用小手一擦,卻越擦越髒,熱乾麵不同於涼麵,又不同於湯麵,麵條事先煮熟後,再淋上芝麻醬,香油,香醋,蔥等配料,更具特色.吃起來麵條纖細爽滑,有筋道,醬汁香濃味美,色澤黃而油潤,有種很爽口的辣味。
中午,吃早點的人們都散了,但賣早點的人們又忙了起來,準備著第二天要賣的早點。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6
壯族人民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築、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了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築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裡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了。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了精緻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緻,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曆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並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麼呢?當人事唱山歌啦。臺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臺下的人也會跟著唱兩句給自己村裡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了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了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麼可以吧山歌唱得那麼好呢?請接著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說,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裡,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裡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著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了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了,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7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的傳統習俗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今天,就讓我帶著你走進我的家鄉,領略一下那歷史悠久而傳統的習俗——搗年糕。
年糕,年年“糕”升。在象山,年糕是家家戶戶過春節時必吃的食物。搗年糕雖然看起來簡單,可是真正做起來卻是費時費力。
村裡的男人,先把米一升一斗地從米缸裡取出來,浸泡在水裡,等到米粒充分吸收了水分,徹底溼透以後,再把米撈起來過濾掉水分,晾一晾,然後才把這些米送到磨坊裡磨成米粉。接著把磨好的米粉倒進一個特製的桶裡,放到鍋裡蒸,待到廚房裡的蒸氣瀰漫著米香時,米粉已經被蒸熟了。大力男人端起木桶快步走到木槽前,把一桶的米粉倒進木槽裡,用木杵用力地搗,使木槽裡的米粉變成膏狀,再用力,使那些膏狀物從一個方形的小口裡擠出來,鑽出長條,像是一條巨大的蠶從蛹裡爬了出來。邊上的婦女手裡握了一把刀,刀上沾一些水,切成了一段段,再放到室外的竹板上晾起來,期間還要給它不斷地翻身,等年糕完全變硬之後,就可以裝入袋子裡儲存起來了。
家鄉吃年糕也是一大特色。在年糕剛成型時,還冒著熱氣,黏黏的,撒上一些紅糖,白糖,芝麻和桂花,年糕一下子變得又甜又糯,是我最喜歡的吃法。也有人喜歡吃鹹的,放入榨菜絲包起來,這樣吃甜絲絲,鹹滋滋。
搗年糕是我們家鄉的一種傳統習俗,也是一種生活藝術。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8
清明時節人們最重要的民風民俗主要是兩種,一為掃墓,二為踏青。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在我國有二千五百多年的長久歷史。 “孔子曾經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意思是說,國家的大事,在於祭祀和戰鬥這兩件事。由此可見祭祀的主要性。”
在古代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所以在寫清明的詩中常湧現“寒食”,因兩節相近,民間逐步將兩節合二而一,清明節承載了原寒食節弔唁介子推“割股充飢”構成掃墓祭祖的習俗,始終連續至今。
然而人們對“清明”的器重更在農事之外,能夠從一些古詩詞中領會到。
自20xx年國務院宣佈《對於更改〈全國年節及留念日放假措施〉的決議》後,清明節和端午、中秋等這些民族傳統節日都被定為法定假日,可見清明節在國人心中的地位。
“青餅”還有“青餅”稱“麻餈”之分。實在“青餅”和“麻餈”原料一樣,做法也一樣,只是形狀有差別。做“青餅”和“麻餈”原料都是經由浸泡蒸熟的糯米,和一種叫做“青”的艾草嫩芽、葉在一起搗,充足混和後做成不同的外形,青餅為圓形小孩手掌大小,青餅因而也叫“艾餅”、“艾青餅”;“麻餈”只是把原料攤成一釐米厚的薄片後,用刀切成菱形而已,餈個別都是用糯米制作的糕點,還說得從前,而“麻”應該指芝麻,原料中不芝麻何來“麻餈”名稱,想起小時候是青餅麻餈一起喊的,還有同類的青糰子,青年糕的食品,我料想可能是青餅做成了麻餈樣子罷了,是後來把“青餅”兩字省略了。“青餅”普通沒有餡,也可以有餡,而“麻餈”是沒有餡的。艾草野生在山坡地上,小時候常去採摘。“艾青”存在抗菌、抗病毒和加強免疫力等保健功能,應當屬於綠色保健食物。在洋溢著艾青特有幽香的製造青餅的處所,老是圍著一大群孩子、白叟、婦女,熱烈而溫馨。
杜牧在《清明》首句 即刻畫了春雨綿延的清明時令特色,襯托回鄉祭掃逝去先祖、親人的行人紛紛壓制的心情,接著直言行人祭祀懷念親人的心境,“欲斷魂”寥寥三字,掃墓人對故去親人的哀痛愁緒躍然紙面。“何以解愁,唯有杜康”,行人想到借酒澆愁,於是呈現行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有趣的一幕,平添無窮識詩趣和遐思。
南宋後期詩人吳惟信的《蘇堤清明即事》寫出了清明時節的另一面:“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為不辜負梨花清風,“惜春長怕花開早”(辛棄疾《摸魚兒》)。所以人們尤其年青人趁著清明時節春景明媚傾城結伴遠足踏青,縱情消遣遊樂,“日暮笙歌收拾去”才捨得讓“萬株楊柳屬流鶯”。
在咱們故鄉――浙江東部沿海一帶,清明節除跟各地一樣要掃墓、踏青外,還有一些奇特的風俗。
清明節這一天,過去家門口也插枝柳條,但不知為什麼。有人說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神農氏;有人說企求吉利,因為柳枝是救苦救難的觀世音用它揮拂清水播福四方的吉祥物;最有可能和已經湮逝的“寒食節”有關,是紀念介子推的。唐代大詩人杜牧在他的千古絕唱《清明》詩中寫道:
清明季節雨紛紜,路上行人慾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由於“青”諧了“親”的音,祭祀,掃墓都在思念逝去的親人,所以“青餅”或“麻餈”,無論是清明祭奠俗稱清明羹飯,仍是外出掃墓都是必備的供品。掃墓俗稱上墳,掃墓時要為祖墳墳頭插上白色長條紙錢讓它在風中飄曳,不是燒的一種,而後焚香、掃除、除草,培土,這一天是可以動土的,平時日子“太歲頭上不能動土”。傳下來打掃完了還在墳頭撒一些拌了米飯的螺絲,當初想起來,可能有向先人期求五穀豐收的意思,也是用“螺”諧“籮”,意思是籮裝米飯,吃用不盡。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9
我的家鄉是永康市外幾十裡的一個小村。早些年,村裡的許多房屋是茅草做的頂兒,所以得了“茅鼓隆”村名。
要問咱們小孩子最喜歡的節日是哪個?十有八九會告訴你“茅鼓節”了!茅鼓節算得上是村裡的特色節日,更是孩子們的節日。
每年立秋左右,快到“茅鼓節”的前一天,家家戶戶的孩子們都會爭先恐後地跑去收茅草。茅草可是這活動必不可少的原料!剛收的茅草油亮亮的,怎麼看都像是打了蠟似的。茅草摸上去滑溜溜的,可有韌性了!任憑你怎麼折,怎麼彎,都不會斷掉。茅鼓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茅草編成鼓的形狀。因為在老人們看來,鼓就代表著團圓、平安。
用茅草編鼓可是有難度的,村裡的大人,尤其是老人最會編了,孩子們要想參加活動,就得自己學著編。編鼓要訣就是要環環相扣,扣緊了,鼓才不會散。成形的鼓是扁扁的,厚約五至十釐米,鼓面為圓形,直徑約二十至三十釐米。鼓面摸上去光滑,有格子狀的斑紋。茅草的穿法也十分講究,一根在上,一根在下,還有一根得在中間固定、支撐。
鼓編完了,就可以往鼓裡裝上大把的糖了!鄉下可沒有那些好吃又好看的水果糖、橡皮糖,卻有孩子們最愛吃的麥芽糖和皮筋糖。皮筋糖實際上是跟皮筋相像的“硬糖”。糖的外面有一層硬硬的殼,裡面卻是柔軟的“夾心”,是孩子們的最愛。把糖裝好,孩子們的工作就完成了。此時,大人們正在搭“舞臺”,佈置活動場地。
到了立秋當天,孩子們一早就抱著糖鼓出門了。來到村頭的臺子上,大家就開始搶奪“領地”了。爭到了好位置,接到的糖也會越多。
日上竿頭時分,活動正式開始了。孩子們拿起小木鼓錘在鼓上猛敲一陣。糖果就從鼓縫裡往外掉。無數的糖果隨著一陣陣鼓聲落下,真是令人興奮的一場“糖果雨”啊!
你瞧,孩子們嘴裡含著兩三顆糖,手裡捏著兩把糖,全身上下的口袋全塞滿了。大一些的孩子們利用自己身高優勢跳起蹲下,不時還高興地大聲嚷嚷;年齡小的只能跑到臺前撿別人掉下的;個別調皮的,直接躺在茅草堆邊,張著嘴,等糖自動掉進嘴巴里!
這真是一場歡樂的糖果盛宴!
難怪咱家鄉的孩子都愛茅鼓節,都愛這個名叫茅鼓隆的小村子!
小學民風民俗作文 篇10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當讀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詩句《元日》時,我的腦海裡浮現出一幕幕過春節時的情景。
春節前,家家忙著準備年貨,像牛肉乾、香腸、湯皮等,大都是自家制作。其中,我瞭解了湯皮的製作過程:做湯皮必需把米浸泡在水裡一晚上,第二天,將它和一些鹽和香料等打磨成漿,舀一勺放在簸箕四邊傾搖均勻後,放在鍋裡蒸上2、3分鐘,起鍋倒放就成了一片圓形的軟軟可口的湯皮,這時的湯皮可以現吃,又可以涼拌,酸的、辣的、香的、鹹的,隨心所欲地點著佐料。可以捲成一卷,也可以用手撕開幾份。如果將將它分成一小片一小片在烈日下曝曬,它會哂成很薄的一片硬硬的方塊形,有空的晚上,媽媽將它油炸或用黑砂粒翻炒,那時的湯皮真叫香啊!遠嫁他鄉的姑姑最喜歡家鄉的湯皮,因為定南才有這樣的特產。她說,只要想家了,就想吃奶奶做的湯皮。
春節前,每家每戶除了準備年貨,還要大掃除。為什麼要大掃除呢?傳說,掌管人間的灶王要在過年時,將人間的情況上報給天庭。哪些人做過了哪些壞事,哪些人做過好事,一一報給玉帝。但是人間有那麼多的人,灶王爺哪記得住呢?於是,他灶王就將這家人所做過的壞事全寫在他們房子裡,用蜘蛛網和灰塵擋著,待時間一到,灶王便會到各家各戶去看看他們做的壞事,上報給天庭,讓玉帝懲罰他們。有些人為了不受到懲罰,會在過年前大掃除,後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這種習俗中來。因此,這個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過年時,人們早早地起床,在自家門前放鞭炮,貼對聯。上街補買一些遺忘的物品,並開始早早地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孩子們吃過午飯後,早早地洗完澡,換上新衣裳,穿上新鞋子,到小夥伴們面前炫耀。大家一齊歡笑,一塊追逐打鬧。
最開心的時候到了。年夜飯,一家人圍坐在桌子旁,看著桌上的美味佳餚,什麼都想吃,可是又覺得肚子不餓,於是東挑西揀的,父母親也不說什麼,因為是過年,這些小節似乎都是可以原諒的。飯後,說一句“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壓歲錢就到手了。春節晚會吸引全家人觀看,邊吃邊看邊笑,窗外已是鞭炮聲不斷,煙花璀璨一片。
年初二,大家開始走親訪友,當然外婆家是必須去的。我也喜歡,因為外公外婆給的紅包更大,還有舅舅、姑姑、大伯的,多多益善!
春節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受人們歡迎的節日之一。在春節,每個人都會真心地給你祝福,真心地希望你年年歲歲健康平安,雖然天氣寒風刺骨,但人人心裡都溫暖如春。
春節,一個美好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