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的民俗作文(通用26篇)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通用26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身邊的民俗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1

  說到民俗,人們都會說:民俗就是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答對了!民俗其實就是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東北人認為春節是傳統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節日。

  在我們這兒,年的氣氛可不是隻有到了除夕才能體會得到。過了小年,人們就開始準備年貨了,這時,你到集市上,那景象可謂是壯觀啊!集市可以說是人山人海,。大人們忙著籌備年貨,而小孩子便是左蹦右跳地跟在大人們身旁,臉上充滿著幸福的笑容。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告訴人們:新的一年就要開始了!

  過了臘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老人就開始有講究了,不準大家說不吉利的話,打碎了東西,要趕緊說歲歲平安。

  到了大年三十那天,每家更忙碌了,首先是貼春聯,春聯是紅色的,春聯的內容很多,都是吉利的話,預祝新的一年要迎福接財。紅紅火火。

  最熱鬧的莫過於除夕夜,東北民間有守歲的習慣,要做好多好吃的,雞鴨魚肉樣樣不可缺。吃魚很講究,魚要大個的,還不能全吃完,要留點到初一早上吃,象徵著年年有餘。最重要的是除夕夜要吃餃子,一家人圍在一起包餃子時,要在眾多餃子中包幾個裡面帶硬幣或糖果的,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另外,在過年時,有一樣是必不可少的,就是放鞭炮,鞭炮聲越響越好,越長越好,注意中間一定避免中斷現象出現,那樣表示新的一年會順順利利。

  吃過午夜飯,還有一樣好東西要吃,是凍梨和凍柿子,在冷水中解凍後的凍梨和凍柿子,果汁充足,酸甜可口,有解酒解油膩的功效。

  到了初一,大夥要穿著新衣服,走街串巷地拜年,大人都會給來拜年的小孩一些糖果,祝小朋友新的一年裡快快樂樂。

  在東北上年紀的老人講究很多,在初一初二這兩天不可以把垃圾掃出門外,怕把好運氣,財氣掃走。

  怎麼樣?東北過年的風俗有意思吧!這些可不是沒有依據的,這些可都是一輩一輩傳下來的,都是先輩們說的,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些說法的,我也不太明白,其他地區的小朋友們,聽到我說的這些,你們感到好奇嗎?那就快來東北過一次年吧!來品嚐這兒的美食,享受東北風俗吧!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2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我們家鄉也有不同的風俗,如遊神,舞龍等,最讓我記憶猶新的就是遊神。

  遊神就是抬著神像在村裡巡遊,但裡面的門道還是很多的。

  遊神的時間一般在大年初二,聚集地就是村中心的牛公廟,牛公是我們地方上供的神,傳說是隋朝時的一個將軍。遊神的隊伍分為三隊,走在最前面的一些中年人,他們負責在一些地方點蠟燭,點爆竹和最令我震撼的點,的構造比較簡單,就是一根木棒上套三個炮筒,但是它的聲音卻十分的響,足以讓方圓3公里的人聽到,提醒他們遊神隊伍來了準備好來迎接。

  其次就是拿彩旗的和敲鑼吹喇叭的“禮儀隊”。拿彩旗的一般是兒童和少年,我想選這些年齡的人原因有三,第一就是他們是兒童和少年朝氣蓬勃,符合遊神期待來年更好的目的。第二就是希望這些人能傳承這項活動。第三就是讓我們這些人瞭解村裡的鄉土人情。在我們這個彩旗隊裡還分了一下等級。最高的等級是拿將旗的,他是知曉全村地形的中年人,他走哪整個隊伍就得去哪,是領頭人。其次是我們這些兒童和小孩,我們的旗幟是三角形的小旗,旗的顏色除了黃顏色沒有其它色都有,因為黃顏色是將旗的顏色。在小旗上還寫了信士的名字和天兵天將的名字。而敲鑼吹喇叭的全是老人,因為他們幹這行且知道遊神該幹嗎。他們一般走在神像隊伍從中。

  最後是抬神像的隊伍,抬神像的是健壯的青年人。神像一般有四五個,神像中走在最前的就是牛公,它的左右各一個神像,神像中有那霸王鞭的有拿長槍的還有拿其它武器的,形態各異,富有生機。牛公神像邊上有個募捐袋,專門接受募捐。募捐來的錢一般由牛公廟的理事會保管。理事會專門負責牛公廟的事務,如修復廟,鑄造新的的神像等等。他們也會在遊神結束後給我們這些小孩發紅包,發包子等等。

  遊神的路線制定的原則有這一些,如必須繞整個村,到每一戶,到達每一戶中,戶主一般會打爆竹,上香,端水果盤來迎接,有的還會在牛公面前殺雞,往牛公像上倒酒。還有個原則就是不能走走過的路。因為我們村比較大,且各戶不是集中在一個地方建房子,所以我們一次遊神就要翻幾座山,過幾條河。時間要三四個小時。

  現在這項活動還是的到了比較好的發展,因為比較多的村裡人會主動為牛公廟捐錢,我想他們這樣做既使為了求平安,求財運,也是為了這項活動能傳承下去和下一輩能更好的瞭解我們村的鄉土人情。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3

  春節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四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壓歲錢;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成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既有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家長偷偷的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讓他化兇為吉。壓歲錢牽繫這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從公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被景,抒發美好的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對聯貼於門上。這一習俗起源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中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批”貼於門楣的橫木上。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的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作,做成各種圖案的,團友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4

  五千年的悠悠歷史長河了,孕育了多少富有魅力色彩的民俗文化。那般如同銀河般燦爛的文明,傳承了先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體現了現代人對幸福生活的想往。

  而在我身邊,也有一個特別有本土氣息和名俗風情的文化傳統,那就是在我國南部沿海地區都有一種民風情調的文化——“年例”。或許有人聽過,或許也有人沒有了解,沒有關係,就讓我帶你們進入“年例”的世界了去感受吧。

  在我的家鄉,同樣也會舉辦“年例”。所謂“年例”,就是一年一次類似於春節的重大日子。但是這並不乏各地風土情調,因為每個不同村莊所依照來主辦“年例”的主題都不盡相同,不免有幾絲幽美神秘卻總是吸引人的氣息。我家鄉的“年例”主題,據村中的長輩在夜中促膝長談中才知道,原來家鄉的先人們為了在農閒之際和家人朋友團聚,於是便定下主題,也就是立下規矩,在每年的正月十六都要把親戚朋友請來,團聚在一起。於是乎便成了我家鄉的“年例”。但是,各個村莊的“年例”來源是不盡相同的,充滿了他們本土的氣息。

  到了正月十五晚,也就是元宵。在家裡人吃完湯圓後,就要開始準備明日的“年例”的活動事項了。首先通知親戚朋友,也有的時候提早通知。然後就從養的雞中挑出適合的雞,準備第二天用來敬奉神靈和招待親朋好友。接著就要去了解“遊神”的路線。所謂“遊神”,就是村裡的一些大人和小孩有的身披獅子的服裝舞動獅子,有的打鼓敲鑼,有的則拿著形形色色的旗子,以示神靈到來過你家並帶來福氣。確定路線後,就要決定第二天殺雞的時間,從而能在神靈到來之前擺好並端上桌子。

  到了第二天,我們一家人早早就起來了,在決定的時間裡殺好了雞,擺放在碟子裡,並且把桌子擺放在家門前,把雞放在中央。在桌子上擺放了蒜,蔥,糖果,茶,酒等許多好寓意的物品。當“遊神”隊伍走過時,我們要先放鞭炮,然後他們在桌子前舞著獅子大展旗鼓,場面十分熱鬧,象徵著紅紅火火。“遊神”隊伍離開之時,我們要遞上紅包。

  接著親朋好友紛紛到來,於是便開始了全家團聚的美好的團圓飯。

  這就是“年例”,充滿了本土濃厚的氣息。成為眾多民俗文化的閃閃銀河中的一顆。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5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態,是生活中最真的底片;民風是未飄散的詩歌,是人心中最甜的方糖;民族文化是越放越香醇的美酒,是全世界不可多得的瑰寶。什麼時候,底片消失了?什麼時候,方糖融化了?什麼時候,瑰寶也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民族的民俗、民風成了全世界遺失的瑰寶,卻不去尋找?不!底片依舊在,方糖仍舊甜,瑰寶也會失而復得。隨我們去,找尋民俗,找尋生活,也去找尋離我們漸行漸遠的文化!

  中國古代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它有五彩的瓷瓶,有傳統的美食,更有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端午節、中秋吃月餅、賞月的美說,還有特有的新年。

  不妨談談端午。它因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人們在汩羅江瘋狂地尋找他,駕著船向河裡投灑米飯,因為害怕米飯散而包成三角狀,用艾葉及繩索綁起來,從而才形成了划龍舟、吃粽子的傳統,傳承了屈原投河的故事。

  說起中秋節,許多地方還保留著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中秋是因為嫦娥而產生的。嫦娥因為吃了仙丹而飛上寒冰宮,終日守著寒冷的宮殿,思念著地下的親人。而丈夫也思念著妻子,終日望著天空,望著月亮。因為嫦娥與丈夫未能相聚,為了象徵團團圓圓,所以製出月餅,它是圓形的,剛好象徵了團團圓圓的寓意,聽說就連那天的月亮也是格外的圓。所以吃月餅、賞月就成了團圓的象徵。

  中國民俗的精粹我想必定屬於新年了。據說以前有個年的怪物,在大年三十常常進入村莊傷害村民,村民年年上山逃難,回來後一切總是要從頭再來。突然有一年來了一位老人,他告訴人們不必害怕。人們見他穿紅大褂,手上拿一串鞭炮,半信半疑地留下來了。“年”來時,老人點燃鞭炮,開亮家家戶戶的燈,人人穿紅衣,果真“年”再也沒有來過了。後來一年接一年放鞭炮,穿紅衣也成了大年三十的習俗,寓意為紅紅火火。後來又有了發壓歲錢的習俗,意為壓“年”之意。

  或許這些民俗漸漸被人們淡忘,讓我們重拾歷史,融入生活,挑起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擔吧!民俗是中國人的驕傲,是中國人的瑰寶,讓我們擁有最淳樸的民風,找回那些珍貴的民族文化吧!中國的歷史文化永遠不能忘記,它必須深深印入我們的心裡,記住這些燦爛的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應盡的義務。

  請牢記:雅語雅思雅行,俗語俗思俗習!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6

  我們中國有很多有趣的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等等。但我最喜歡的還是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因為中秋節有吃月餅的習俗,所以我喜歡這個節日。

  節日那天,我興高采烈的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到鄉下老家和爺爺奶奶一起過節,我們買了一盒月餅,月餅的種類還真多呀!有紅豆味、綠豆味、蛋黃白蓮蓉、五仁味、水果味等等,饞得我口水都快流下來了,媽媽說到晚上邊賞月邊吃月餅會更有情調。

  盼星星,盼月亮終於把晚上給盼來了,我們一家人坐在桌旁邊品嚐月餅邊賞月,哇!今天晚上的月亮可真圓啊!美麗而皎潔的月亮就像一個很大的玉盤。看到月亮想起了嫦娥奔月的傳說,我便要求奶奶給我講一講嫦娥奔月的傳說。奶奶說:“因為在很久很久以前,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得到一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於是他把仙丹交給嫦娥,然後一個壞人知道了,他就去搶嫦娥的仙丹,他追著嫦娥死死不放,眼看就要追上,嫦娥不得不吞下仙丹,馬上,她便身輕如燕,飄出視窗,直上雲宵。因為思念后羿,他就留在離地球最近的月亮上停下來。”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還有一個這麼悽美的傳說,看著天空高掛的月亮,彷彿真的看到了裡面的嫦娥仙子。

  月亮是圓圓的,象徵著團圓,月餅也是圓圓的,也象徵著團圓,這個中秋節讓我們一家人聚在了一起,一起品品月餅賞月,一起說說笑笑,我覺得我們真幸福。我喜歡中秋節!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7

  每到過年,最高興的事莫過於在自家院子裡觀看舞龍了!舞龍是要預約的,過完小年,家人就早早地把貢品準備好,在家裡激動地等待龍燈的到來。經過漫長的等待後,大年初一終於到來了。舞龍的人一到,我們就高高興興地跑到院子裡觀看,龍還沒開始舞,院子裡的人就激動的不得了。鞭炮響起了,龍也開始飛騰,鞭炮放得越響,龍也舞得越歡!

  “喲呵·……”只聽領隊一聲吆喝,龍頭抬起來寓意龍醒了。然後身子也一點點地動了起來,隨著噼裡啪啦的鞭聲,龍開始飛騰了。鞭炮燃起縷縷輕煙,巨龍在這雲間飛騰。周圍的小孩們都高興地跳了起來,大人們臉上也都洋溢著快樂。爺爺拉著我的手,在龍的身體下鑽來鑽去,此刻好像自己也飛起來了一樣。

  鞭炮聲越來越響,我害怕地捂住耳朵,卻又止不住那種興奮的感覺。只見一位身穿黃袍、手持龍棒的老先生走到龍頭前,雙手作揖,嘴裡唸唸有詞,雖然一些句子沒聽懂,但他那莊嚴鄭重的樣子讓我大氣都不敢出。接下來,只聽他身後的一群人“嘿"的一聲,鞭炮越發地響了,滿天都是煙花。龍也舞得更歡了,龍頭跟隨著“龍珠”的人,旋出一個又一個優美的弧線,龍身隨著鑼鼓的節奏,一圈圈地旋轉,時而俯衝,時而昂首,場面甚是壯觀。

  當龍尾和龍頭相對時,也就是高潮時,我們紛紛拿出煙、肉、魚、雞、鴨這些準備已久的貢品,莊重地放到前面那張大的黃色桌子前擺好。聽姥姥說,人們之所以這樣敬龍、愛龍,是因為傳說龍是神,有替天行道、降災賜福和支配乾坤的巨大力量和權勢。所以它可以讓天下有九年水災,七年旱災。但是我們如果敬重它的話,它也可以保佑我們幸福平安。所以人們覺得龍有威可敬,有德可懷,便著意求龍祛禍布福。大人們紛紛領著小孩子們虔誠地磕頭作揖,心裡默默地祈禱著新年新氣象。

  “砰!”隨著一聲巨響,一朵巨大的煙花散開,金色的陽光映襯著,彷彿化成了千萬條新的希望墜落下來。剛才的那位老先生拿出了一大堆紅布條,說是能保平安。平安誰不想要啊!大人小孩便一窩蜂地擁了過去。

  那條黃色的龍圍著院子游走了一圈,又遊向別處了,我們當然是不會善罷甘休,於是也跟著那條可以保平安的龍走到另一個地方。但不論走到哪裡,人們對它的喜愛是不變的,對生活的美好期待也是永遠不變的。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8

  泱泱華夏,悠久的歷史令人沉醉,古老的飲食文化也撥動著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絃。

  嘉興,一座古樸而美麗的江南小城,尤以粽子、南湖菱等特產聞名。嘉興的粽子極具特色,有鹹有甜,軟糯適中,有著江南特有的玲瓏之態。嘉興的農村常在端午前後包粽子,農婦們先洗淨粽葉,包出一個類似小三角狀的形狀,然後在裡面加上糯米和餡兒,最後再把粽子用線纏住,當裹粽線打成結的那一刻,也是美食之旅啟程的一刻。接下來的時間,便只需耐心等待,烹煮的沸騰聲,醉人的粽香,牽動著每一個期待美食之人的心。

  紹興,與嘉興相隔不遠,但在飲食上卻有著明顯的區別。紹興人不像嘉興人那麼喜甜,他們更愛黴”物。紹興一面是高山,一面是平地,因為氣候和溼度的關係,紹興人的生活中便多了許多黴”物:如黴乾菜,黴豆腐等。其中還有一種我認為和黴乾菜相似的食物,稱作黴筍乾。當地人先把煮好的筍切成條,然後放在大竹匾裡進行照曬。黴筍乾做成後,密封儲存就可以了。黴筍乾可以做湯,做菜,也可以做配料等等,可謂百搭之物。

  無論是嘉興的玲瓏精緻,還是紹興的因地制宜,我都將細細品味,它們都是我的家鄉,都承載著我濃濃的鄉情!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9

  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春節的習俗。要知道,過年必不可少的是放鞭炮,但近幾年卻規定城區不能燃放煙花爆竹。想過過癮,這裡可不能滿足你的想法。我只得幹忍著,到拜年期,手攥毛票,在老家把這一癮頭給消了。

  不知道是在啥時候。好像是在初八那天吧。原來老廣場對面的停車場,現在被改裝成了年貨銷展會。展銷會更是城裡許多老年人的選擇,出來的人更是讚不絕口,說那個什麼東西實惠啊等等。

  臘八這天,粥味也濃濃。許許多多從廟裡趕來的老和尚,照例臘月初八來老廣場施粥。年味漸漸濃了起來。

  到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家家戶戶門前原來帶些灰塵,掉了色了的春聯也煥然一新了,現在家家戶戶都上了紅,紅燈籠什麼的。大街上早就忙開了。放上了新春的交響曲,大街上的人明顯比原來增加了幾倍,小販們重新排上了攤位,街邊什麼都有,伴著昇天的蒸氣,撲鼻而來的是茶葉蛋,炸豆腐的氣味。

  我們小孩盼盼盼,終於盼來了除夕,這一天原本熱鬧的大街突然冷清起來,人們把熱鬧轉移到了家中。在這天下午一兩點的時候,桌子椅子都已經擺好了,小菜也已經上了,只見廚房裡放著各式各樣的食材,一場廚房交響曲也就開始了。不一會大盤小罐堆滿了桌子。‘吃年夜飯咯’奶奶一聲招呼,全家就圍著桌子其樂融融的坐下開吃了,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還要屬那條魚,新鮮的特別美味。

  春節最重要的就是守歲,12點鐘的鐘聲一敲,我們就已經從農曆狗年跨到了豬年。

  好了,春節年味的梗概差不多就到這兒了,咋樣,特別吧!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10

  我的家鄉壽昌是個千年古鎮,每逢正月十五元宵節都要舞龍燈,這是家鄉一項傳統的民俗活動。

  吃過晚飯,人們紛紛從四面八方趕來,圍聚在鎮政府門口。大街上的人真多啊!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有的手拿氣球,有的高舉熒光棒,翹首以盼,等待起燈。鎮裡鑼鼓喧天,一顆顆煙花接連不斷地飛上天空,又啪的一聲”在深藍的天幕中炸開。有的像一顆流星,有的像張開的笑臉,有的像天女散花,把夜晚的天空點綴得比白天還要亮堂。

  隨著一陣陣鞭炮聲,龍”的腳步越來越近了,街上的群眾歡呼雀躍起來,耳邊不時傳來:來了、來了,龍來了!”不一會兒,五條龍披著五種色彩的龍袍有序地從鎮裡向我們慢慢地飛過來,威武的龍頭神氣地高仰著。龍燈所到之處,家家戶戶燃起震耳欲聾的爆竹和禮花,整個小鎮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祥和的氣氛之中。

  跟隨著人流我們來到了壽中操場觀看舞龍表演。五龍獻瑞”開始了,五條彩色的龍披著閃亮的鱗片在臺上搖頭擺尾。先是單龍戲珠,五個耍龍珠的叔叔高舉龍珠,時而往右耍,時而往左耍,龍頭緊跟著龍珠,一會兒往右,一會兒往左。過了一會兒,幾條龍開始纏繞在一起,一下雙龍戲珠,一下三龍爭霸,一下四龍歸海,一下五龍拜壽,贏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最為精彩的是中間的一條巨龍一柱擎天,另外四條龍在它周圍盤旋圍繞,只見巨龍左右扭動,上下翻舞,龍頭追龍尾,龍尾追龍頭,真的是感覺龍在騰雲駕霧呢!

  聽爸爸說龍象徵著吉祥、喜慶、團結、進取、騰飛,衷心祝願我的家鄉如龍飛天。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11

  近日的雨讓人心情意外安定,閉起眼聽一曲黃梅戲,更顯暇意。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其中,我最喜歡的還要數黃梅戲,聽村裡的老人說,這種戲劇原名黃梅調”,發源地就在我的老家安徽。

  黃梅戲以唱腔委婉著稱,嚴鳳英的《天仙配》實為代表之一。我閉著眼聽戲,在優美動聽的旋律聲中,我彷彿看到了綠水青山,聽到了聲聲悅耳的鳥鳴,聞到了大自然清新的空氣曲到高潮,我不禁睜眼,那精緻的髮髻,飄飄的衣帶,華麗的刺繡,無不吸引著我的眼球,那飄逸之美一度環繞於我心間,那似清泉般清澈的音韻亦帶走了周遭所有紛擾。

  為什麼黃梅人要唱黃梅戲呢?我心中甚是疑惑。原是黃梅縣自然災害頻繁,特別是水災,當地人民深受其害,以適應災年逃水荒、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人們便唱起了黃梅戲。歲月流轉,黃梅戲便以其行雲流水的唱腔,通俗易懂的唱法,在各地人民群眾中深受歡迎。

  黃梅戲,演的是生活,唱的是淳樸,說的是人民美好的願望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在戲中感受生活,懂得生活,像泥土一樣,樸實而又深厚。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12

  在美麗的大草原上,處處可見一朵朵盛開的白花”,這就是牧民們的家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特有的象徵,它的形狀亦有圓滿完整、平安吉祥之意。

  包”在蒙古語中就是家”的意思,充滿智慧的牧民們為了生活的需要,設計了這樣的房子”。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高10-15尺,由哈那(支架)、天窗、椽子和門組成。蒙古包的大小是由哈那的多少決定,最大的蒙古包哈那有十二個,面積有600平方米左右,遠看如城堡一般。蒙古包不僅方便建造與搬遷,而且還具備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的功能,十分符合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

  去年暑假的時候,我來到了美麗的大草原,也住上了蒙古包。我細細觀察蒙古包,看著這白色的帳篷以及包頂天藍的圖騰時,彷彿正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策馬奔騰,也似乎感受到了牧民們那辛苦的遊牧生活,我的內心一度震撼。這就是蒙古包特有的魅力,果然名不虛傳呀!

  蒙古包雖然沒有客家民居的壯觀,也沒有傣家竹樓的別緻,但卻也因其獨特的風格而聞名於世,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參觀、體驗!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13

  涼風習習,在一條古老的小巷裡,有一個小小的糖人鋪子,傳來陣陣吆喝聲:“賣糖人嘍——又甜又好看的糖人——”一位白髮老人坐在一間狹小的鋪子裡,邊叫賣著,邊專心致志地做糖人。

  糖人,從宋朝開始流傳至今,是傳統的特色工藝品,也是一樣別緻的美食,它讓我一直念念不忘。

  這位老人做的糖人十分精緻,有“孫悟空”,有“豬八戒”,有“嫦娥,”有“女媧”,這些糖人有的是名著中的人物,有的是神話人物,也有一些是可愛的小動物,雖然形態各不相同,但各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特點鮮明,各式各樣的糖人令我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就像那個美麗的“嫦娥”,小巧的臉上五官一個不少,生動的表情配上柔順的黑色長髮,很難想象這正是用普普通通的糖做的,因為它看上去更像粘土。“嫦娥”穿著精緻複雜的古裝,衣角向上揚起。在“嫦娥”的衣服上,用糖漿畫著“壯觀”的花紋,她的手指比作蘭花狀,似乎就在我們面前翩翩起舞,充滿仙氣,令人陶醉其中。一想到這麼精美的糖人是由一雙長滿皺紋的手做出來的,你就會不由自主地駐足讚歎。

  白髮老人眯著眼睛,皺著眉頭,弓著背,正揉著一團又大又黏的糖。糖的顏色很多,白的、紅的、綠的、黃的、紫的……糖人制作過程中,是不會用到色素顏料的,而是用傳統染色方法,如:綠色的糖里加了少量的蔬菜汁,黃色的糖中含有胡蘿蔔汁,紅色的糖則用了草莓汁染色,每團糖都是非常安全健康的。老人先把一大團糖分為兩小團,然後,在其中一個團上謹慎地捏出鼻子和耳朵,接著,又小心翼翼地刻出眼睛、嘴巴和一些細節的小地方。看老人一筆一劃地刻著,想到老人這麼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糖人,我不禁心生佩服。這難道不是老人對傳統工藝——糖人的喜愛與尊重嗎?老人每天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就為了帶給人們快樂與甜蜜,看著他飽經風霜的雙手靈巧地製作糖人,我覺得是他高超的手藝和傳統工匠精神,才把這樣的手藝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人們買糖人,並不在於吃,而是留作紀念。穿過歷史的風雨,糖人來到我們手中並不容易。它背後蘊含的傳統文化和人文精神都值得我們思考,讓我們學會珍惜與珍藏它,珍藏這個難得一見,不可多得的傳統文化瑰寶。

  我也喜歡糖人,喜歡它的精緻外觀,喜歡它的可口味道,喜歡它的文化內涵,喜歡把它緊握在手中,快樂地到處奔跑。我佩服那位坐在窄小鋪子裡日日夜夜孜孜不倦做糖人的白髮老人……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14

  說到浙江德清,最著名的就是新市小吃了吧,在新市小吃中,最具特色的就屬梅花糕了。

  一提到糕,人們腦海中往往就會浮現出那種扁扁、糯糯的糕,但梅花糕偏偏就是那“糕中奇葩”。為什麼說它奇葩呢?首先,梅花糕,顧名思義就是形狀如梅花,不像其它糕一樣為正方體、長方體。其次,在梅花糕的表面有紅、黃、綠等各種顏色的絲,顏色十分鮮豔,比那些清一色為白、黃色的糕好看多了!就算是衝著它的樣貌,那也得去嘗一嘗。

  相傳梅花糕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見其色澤誘人,便故作品嚐,發現其入口甜而不膩回味無窮,勝過宮廷御點,因其形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流傳至今。

  我品嚐過梅花糕,它的味道讓我念念不忘。梅花糕外焦裡嫩,軟綿的口感,濃縮的甜香味、熱乎乎的夾餡流連齒間。這糕頂著純白色的六角“腦袋”,沒嘗過的人絕對看不出裡面還有豆沙餡。它的“小腦袋”上還戴著一些紅紅綠綠的“頭飾”,甚是好看!我咬了梅花糕一口,軟軟糯糯的糕填滿了一嘴。我繼續向豆沙進攻,我咬了一大口,糕中就會流出琥珀色的紅豆沙餡,這時就趕緊去舔,爽滑無比,還帶著梅花淡淡的芳香,飄然至心,心情在這妙不可言的芳香中明朗起來。

  新市梅花糕展示著獨特的江南特色。如果你們有空走近新市,一定要感受它那多姿多彩的地域特色,發現它蘊含著的江南味道!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15

  “黃金白玉兜,玉珠浴清流。”詩句中的“白玉”和“玉珠”形容的是德清有名的美食——洛舍魚圓。

  洛舍魚圓美味爽滑,柔綿而有彈性,白嫩宛若凝脂,但你們知道它的由來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相傳於楚文王時代,文王第一次吃魚時,被魚刺卡住了喉嚨,當即怒斬廚師。此後文王吃魚,廚師必先斬魚頭,剝魚皮,剔魚刺,剁細製成魚圓,文王吃來覺得香鮮可口,完全不用擔心魚刺會卡在喉嚨裡,連連叫好。從此,將魚肉製成魚圓成了荊楚一帶的風氣,慢慢蔓延至了江浙一帶。

  我的外婆是一個洛舍人,我有幸看到了魚圓製作的全部過程。

  外婆先從菜市場買來一條鰱魚,外婆說:“買魚可考究了呢,不能大也不能小,大約四斤左右的鰱魚最適合做魚圓。太大了肉質粗糙,做出的魚圓不夠鮮美,不細膩;而太小了,可以做魚圓的肉就很少,肉質太嫩,粘稠度不夠,做出的魚圓數量太少。”魚買來了,外婆沿著魚背切開,將魚分成兩半,把其中一半固定在木板上,再用鋒利的刀,把魚背和魚尾上的刺剔下來,把肉刮下來,剁成肉泥狀。肉泥裝在一個大容器裡,慢慢分批次地倒入1.5倍的水,用手攪打成粘稠狀,再把它捏成圓形,冷水入鍋燒熟,這樣一個個白白胖胖的魚圓就出鍋啦。

  它們白嫩宛若豆腐,口感如凝脂般絲滑,輕盈如浮萍般漂浮於鍋中,垂涎三尺的我連忙撈起一個放入碗中,一陣陣魚香縈繞在鼻尖,一口咬下去,極富彈性,略微咀嚼即化,我禁不住誘惑,一口氣吃了六七個。

  洛舍魚圓果真名不虛傳,味道如此鮮美,我一定要傳承外婆的好手藝,到時候歡迎大家來我家品嚐哦!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16

  鄉味是怎樣的呢?是簡單的酸甜苦辣鹹嗎?確乎不是這樣的,或許滿盤的珍饈食之無味,一樽清酒卻有獨特的滋味。幽幽古越大地之上,這座名不見經傳的小城,依山傍水別有風情,它有著一番從古至今特有的味道——鄉味。

  小城是特別的,青翠優柔的莫干山,濃濃的文化底蘊早已和在其中,只需在此閒坐,品上杯“莫幹黃芽”,百種風味就躍然而起,那濃濃的清香浸入肺腑,一種說不盡的清爽感洋溢著。青山綠水,沙沙的竹音共鳴於耳畔,一棟棟古老的別墅鑲嵌在大山之中,再呷一口,愜意貫穿了全身,恬靜使之回味無窮……

  重重的大山綿延起伏,竹林更是隨處可見,綠色的竹海一望無際。這綠海似的大寶庫為農家新增了一道獨特的佳餚——筍。不同品種的筍,它們的吃法也是不同的。油燜筍的做法適合鮮嫩的早園筍,它在熱油中經過一番爆炒後變得有勁道又獨具筍的鮮味兒。肥大的冬筍加冬菜相煮最合適,酥軟的筍中飽含了冬菜的汁水,菜味與筍味融為一體,吃起來比大塊的紅燒肉還有味。細長的馬鞭筍和自家醃製的臘肉熬湯是絕配,奶白的濃湯叫人喝得停不了嘴。

  筍這東西產量很高,一挖就是幾十斤,甚至上百斤,單靠燒著吃是肯定吃不完的,所以大部分的筍是要進行醃製或烘乾的,以便儲存。土生土長的山裡人日日吃筍,年年吃筍,可是從來沒有厭倦過。這大山的饋贈也是祖輩的言傳身教所得,無論如何,“鄉味”就這樣永遠凝固在人們心中了。

  近十年的發展將山腳下古鎮的“土”味淡化了許多,但我仍能記起兒時的味道。小路盡頭,老店裡的點心風味依舊,古樸的門楣,雖然只有五套簡單的桌椅,客人卻是絡繹不絕。我獨愛店中的小籠包,它的麵皮是很有勁道的,但又不失鬆軟,肉餡的滋味更是純正,油而不膩。你只要輕輕咬一口,透過麵皮淡淡的清香,肉汁奔湧入口,真是鮮美無比,再細細嚼上幾口,肉餡與麵皮水乳相融,更加回味無窮,吃完一個,忍不住又想再吃一個,的確是百吃不厭。

  無論是茶的清香,筍的鮮美,還是小籠包的純正,這一切都是鄉味兒,它勝過一切調味料,勝過一切山珍海味。路邊的小攤不見了,走街串巷的吆喝聲消失了……許多東西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散了,但家鄉的`味道依舊徘徊在心頭,可能這就是真正的鄉味吧!兒時的美味已漸漸離去,我似乎又想去尋找這份已經逝去的味道……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17

  各個地方都有各個地方過春節的習俗,那就讓我介紹我家是怎樣過春節的吧!

  大年初一,我來到了外婆家。早晨,我一起床,吃完早飯,就準備上外公家拜年去。我穿好我的新衣裳,媽媽和妹妹也穿好了各自的新衣裳,準備上外公家去。馬路上的汽車川流不息,鞭炮聲一直在我的耳畔響起,我的臉上不知不覺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到了外公家,已是中午。一進門我們兩兄妹就連忙說:新年好!”外公一聽到這三個字,就高興地摸了摸我們的頭。接著外公就去燒飯了,我們也坐到沙發上津津有味地看起電視來。不一會兒中飯就燒好了,我們吃完飯後,就回家了。

  回家的路上,我們一直在想著今天的春晚會有什麼節目。到家後我們立刻打開了電視。今年春晚的內容可豐富了,有迎新年的唱歌跳舞、也有精彩又神奇的魔術。還有幽默滑稽的小品,使我看得如醉如痴,目不暇接。

  正在這時媽媽和外婆把年夜飯端到了桌子上,有雞肉、牛排、鴨爪、芹菜、豆腐。我看到了菜後,我一個箭步走到餐桌前,狼吞虎嚥地吃了起來,不一會兒,菜就被我們一掃而光了。

  吃完了年夜飯,我們一家人在一起看春晚,度過了美好的一夜,真希望每天都是過年。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18

  每年農曆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曆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曆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裡,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準備辭舊迎新。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富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鐘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過去,不久就會迎接元宵節。

  這就是我身邊的民俗文化——春節。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19

  縈迴長空的樂聲響遏行雲,沉澱著根深蒂固的文化力量,源遠流長。

  ——題記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餘音繞樑的音律迴盪在湛江安鋪的大街小巷,悠悠而行的民樂手,朗朗而奏的百般樂器,好似一首磅礴滂湃的敘事詩。不同於別處的民風民俗,八音獨具一格。家鄉那盛大輝麗的樂聲仍然子在我的腦海中深深銘刻。

  小時候每當張燈結綵日,便手持一串冰糖葫蘆,坐在媽媽肩上。我在街角駐足,煙花焚遍,萬紫千紅,我側耳傾聽身邊八音,一種復古的鄉音韻味,自罄竹、木魚、橫蕭、琵琶中飛出。絲竹聲悅耳,鼓色清音,鈸瑟齊鳴,遊行眾個個是喜氣洋洋,好一幅其樂融融的民族風情畫!

  家鄉的八音,喧而不鬧,清而不冷,熱鬧的端午元宵,沒有八音實在單調。長大後我時常懷念兒時傾聽八音時內心綻放的淡淡喜悅。我被那雁歸長空,虹碎陡崖的音韻打動,更被那團結與幸福感動,這就是民俗文化的力量。

  在原生態的文化根基下,代表的不僅是家鄉的歸屬感和幸福感,更能從中管中窺豹,看到家鄉的精神文化力量。八音對我而言,獨具一格的是叢集體之力量,作繁盛之民音。

  安靜聆聽身邊的民俗八音,我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在家鄉溫柔奏著音律的大街小巷,又回想起和母親一起聽八音的時候,在樂音中,展現的是一番新的氣度,新的內涵。沉澱下新生力量,民俗文化執著紮根生長。

  凝聚起來的是湛江人團結一致的精神,流在血液裡的是執著向前,不屈脊樑洋溢精神風貌。每個湛江人都為了家鄉的幸福團結,連繫起以八音為根的血脈。民俗文化的力量最真切地體現思鄉愛鄉情懷,它把每一寸家鄉的土地都變得鮮活,是所有家鄉人的精神骨髓。八音的源起和發展,也是湛江人由信仰和情感所產生的文化。是熱愛家鄉的感情凝結成了八音,而八音又一次喚起我們熱愛家鄉的情懷。這樣的螺旋式前進,再一次把民俗傳承下來。

  因為八音有根深蒂固的精神力量,所以並非靡靡之音;因為八音有源遠流長的悠長曆史,所以並非鶯歌燕語。我傾聽身邊的民俗八音,聽出了熱愛家鄉的情懷,縈迴長空的音律,流淌在精神文明的長河,那盛大輝麗的樂聲,沉澱下文化力量,在我腦海深深銘刻。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20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七夕節、端午節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還是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天,我剛起床就聞到了粽子的香味。穿好衣服就發現一門把手上掛了幾捆捆好的艾葉。後來我問爸爸這件事,爸爸笑著對我說“艾葉可以辟邪,還可以做藥材用。”我聽完後匆匆下了樓,看見媽媽外婆在包粽子…

  媽媽包粽子的動作可嫻熟著呢!先把粽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紅豆、豆沙、糯米等做餡,將這些餡煮熟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粽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稜角。然後把餡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粽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之後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裡用猛火煮。大約一個小時後,改文火煮半個小時就可以了。鍋裡不時地飄散出一股粽子的香味,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饞嘴的我不住地問媽媽:“粽子有沒有好啊?我等不及了!”媽媽有時耐心地回答我一聲:“沒有。”有時卻懶得回答我。再過半個小時後,饞嘴的我終於吃到了香噴噴的粽子,心滿意足了。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端午節的另一個習俗是賽龍舟。但是吃粽子和賽龍舟是怎麼來的呢?爸爸走過來告訴我:“春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因仗義執言遭到革職放逐,眼看自己的國家被侵略,自己有心報國卻無法挽回,心如刀割,但是屈原不肯放棄自己的國家,於是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們紛紛划起龍舟到汨羅江去憑弔屈原,有的還拿著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蝦食用,這樣魚蝦就不會咬屈大夫的身體了。後來擔心飯糰被蛟龍所食,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就發展成現在的粽子了。以後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的習俗。為的就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我聽得津津有味,想不到粽子和龍舟的“背後”竟有這麼悲傷的歷史故事。我以後要更加珍惜五月初五這個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一個擁有歷史故事的節日,我愛這端午節。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21

  “乾龍燈會”是家鄉德清的一種民俗活動,每逢元宵節,人們舞起龍燈、喝著龍燈酒相互慶祝,給新年增添喜慶吉祥的氣氛。

  想知道“乾龍燈會”是怎麼來的嗎?民間一直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乾隆年間,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乾元境內,聽到人聲鼎沸、鑼鼓喧天,便登岸觀望,只見幾條彩龍上下飛舞,眾百姓呼聲連連,掌聲雷動。得知百姓正歡度元宵佳節,乾隆皇帝龍顏大悅,提起御筆,欽點“乾龍燈會”四字。從此,“乾龍燈會”這一民俗佳節一直流傳了下來。

  記得小時候,我住在乾元,就在每年表演舞龍燈的廣場旁邊。每到“乾龍燈會”那一天,我都特別地興奮,一大早聽見廣場上響起準備的鑼鼓聲,我便迫不及待地催促著大人帶著我到廣場去。我們總是早早來到廣場,佔領一處最佳的觀看地點。人們陸續從四方聚攏,等到表演開始時,整個廣場已經人頭攢動,擠得水洩不通。

  “咚咚咚、咚嗆”,喧天的鑼鼓聲震耳欲聾,表演開始了。整個廣場好像已經醒來,舞動雙臂,跟著節奏移動腳步呢!青龍、黃龍、桑葉龍…各種色彩的龍在廣場上飛舞起來,在觀眾們的掌聲與喝彩聲中舞動著身體,展示著龐大威猛的身軀與絢麗的舞姿,那威武的龍頭高昂,洋溢著得意的笑容。龍從廣場這邊舞到那邊,觀眾們的喝彩聲跟隨著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童年的我被那不斷旋轉的龍吸引著,陶醉其中,好像自己就是那條色彩絢麗的龍一樣,在空中飛舞,盡情舒展身軀旋轉、跳躍…我閉上眼睛,不禁跟著節奏哼起小調。這種飛翔的感覺可真好啊!在舞龍者的舞動中,龍游出廣場,飛過街道,穿過小巷,舞動在田野、天地間,舞動在人們的歡聲、笑聲裡,整個乾元都沉浸在歡歌笑語中。

  “龍”是中國的吉祥物,傳說中,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老百姓奉之為神明,數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作“龍的傳人”。自古以來,在節慶、賀喜、祝福、祭神等場合,都有舞龍的儀式。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舞龍已成為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體育專案。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著鼓樂伴奏,透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騰飛、旋轉、跳躍等動作。舞龍可不是件輕鬆的活,穿、騰、躍、翻、滾、戲、纏,這些模仿龍的動作及造型需要長時間訓練才能精通,而且,舞龍是個團體專案,需要團隊中每個人互相磨合、默契配合、齊心協力才能讓一條生氣勃勃的龍展現在觀眾眼前。

  “舞龍”這項民間傳統活動,讓我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每個民族都有悠久的傳統文化,讓這些民族文化之花一起絢麗綻放,中華大地一定會永久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22

  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且只說茶,就種類繁多。比如:龍井茶、普洱茶、莫幹黃牙……真是數不勝數。可我最喜歡的,還是我們德清特有的,“茶中奇葩”——烘豆茶。

  在《史記》中有記載:大禹治水的時候,下渚湖周邊,洪水氾濫。於是大禹封汪芒氏為防風王,前來與百姓一同抗洪。但抗洪期間,防風操勞過度,身患重病。當地的百姓用烘青豆、醃製的陳皮和野芝麻泡茶給他喝,結果很快大病治癒。但是大禹聽信佞臣之言,誤殺了防風王。後來得知實情,後悔不已。於是為他建造廟宇,塑像立碑,歌功頌德,供世人瞻仰。所以烘豆茶又名“防風神茶”。

  烘豆茶是用烘豆、陳皮和芝麻等,數種香料配製而成的。但主料是黃豆,它的製作可不簡單。首先是要把皮剝開,在鄉下有一句俗話:“誰家剝黃豆,大家都來幫。”大家一起剝,速度可是快了好幾倍哩!在家剝好的黃豆,用水煮熟。最後把熟黃豆放入圓形竹匾上曬乾,用炭火烘上幾日。那黃豆從黃變綠,香噴噴的烘豆也就烘好了。製作一杯烘豆茶也就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東風”是什麼呢?哈哈,是一隻精美的杯子!一隻金邊白瓷杯,好似一朵綻開的花兒。不同的人家,杯子當然也不一樣,但都令人賞心悅目。杯子中,碧綠的茶葉,青綠爽口的烘豆,橙紅色的胡蘿蔔乾和金燦燦的陳皮,組成了一幅絢麗的彩色畫卷。捧在手裡,水不燙,溫溫的。呷一口,水中帶著鹹鹹的味道,伴隨著幾聲嘎嘣聲,烘豆,陳皮和芝麻的香味兒,蔓延整個口腔,舒適感傳遍全身,沁入心脾。正所謂“茶不醉人人自醉”。

  現在,人們吃的都過於油膩。但是隻要喝上一杯香噴噴的“烘豆茶”,就能把人從迥異的當代拉回樸實無華的從前。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23

  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民俗文化,但是最傳統的,就是春節。

  在中國,春節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節日。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獸,它非常兇猛,吃人、毀壞房屋、禍害莊稼,人們都很害怕它。有一天,在外打獵的人要生火取暖,不小心燒到了竹筒,啪的一聲把年嚇跑了。漸漸的,人們發現年有三怕:怕響、怕火、怕紅色,所以每當年來時,人們都點爆竹、貼對聯、穿紅衣服,又稱春節為過年。

  過年的時候在外打工的人們都會回到家中和家人團圓,各處洋溢著過年的氣息。每到這個時候,街上分外熱鬧,有賣年貨的、賣年畫的、賣衣服的……五花八門,人人都精神飽滿,喜氣洋洋。

  在家裡爸爸忙著掃房,把屋子都收拾乾乾淨淨,裝飾的別具一格,媽媽在家裡忙著做各種好吃的,燉肉、蒸年糕、炸丸子……各家各戶都傳來酒菜的香氣。

  大年三十的時候,全家人都會圍在一起包餃子,小孩子們則跟在大哥哥大姐姐的身後,忙著貼對聯、貼福字、年畫,有時候福字是要倒著貼的,預示著“福到”。除夕夜晚,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全家男女老少都圍坐在一起看春節晚會,快樂地吃著年夜飯。

  初一的早晨,大人們、孩子們都很早就起來,迎接新年的第一天。小孩子們則跑到爸爸、媽媽的房間裡,說一些過年的吉祥話,爸爸、媽媽就會拿出紅包給孩子們,讓他們去買自己喜歡的零食和玩具,這便是孩子們最快樂的一天,大人們在那天則會到親戚家拜年或在家做飯迎接客人。

  這就是春節——我身邊的民俗文化。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24

  民俗是一個民族的生活習俗,它反映了民族的精神和族人的性格。關注民俗,就是關注生活,也是關注文化。

  去年,正月初一,我們一家四口回家鄉去看望年邁的爺爺奶奶,順便去拜訪親朋好友。這是家鄉的習俗。

  我們去拜訪爸爸的好朋友——韓忠揚叔叔家。來到韓叔叔家的院子裡,映入眼簾的是:院子的周圍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花,這使我感受到了家鄉人熱愛土地的程度之深。韓叔叔微笑著和爸爸握了握手,接著帶領我們進入了客廳,雖然客廳不是很胸有成竹,但即充滿著溫馨的氣氛。韓阿姨為我們倒了杯茶,就連忙回廚房趕做“美味佳餚。”

  一想到美味佳餚,就不禁想入非非了。我懷著好奇的心去廚房“一探究竟”。只見廚臺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食材。韓阿姨似乎在忙著什麼,我把頭探過去看了看。只見韓阿姨把麵糰壓成小圓片,將小蔥、肉沫放在圓片中,把它包起來,用手在周圍捏起一些皺動,再用刀均勻的切成小條狀,然後把這些小條向外翻,一朵“菊花”綻開了。最後把做好的“菊花”放進蒸鍋裡蒸一會兒,再用盤子盛出來。湊過頭去嗅嗅,一股夾雜著鮮蔥味的肉香撲鼻而來,讓人忍不住想咬一口。這可是招呼客人的必備之品,家家戶戶都會做,家鄉人還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菊花包子”。

  這時,另一種食品吸引了我的眼球。說特別也不特別,說普通也不普通,它就是——粥。不過這粥看起來很有特色。裡面放了海帶、小蔥、花生、肉沫和白菜。聞一聞,那種清香讓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這股味道,禁不住唾津的潛溢了。

  不一會兒的功夫,桌子上已經擺滿了美味佳餚。大家一起圍坐著桌子,吃著美味的食品,聊著有趣的事情。熱熱鬧鬧的吃了一頓飯。

  因為爸爸工作的地方比較遠,又因為馬上要開工了,所以爸爸要連夜趕回去。我們一家人一起回遵義。

  我依依不捨地告別家鄉。坐在爸爸的車子裡,回想著在家鄉的一切。這一次回家鄉的經歷讓我感受到了家鄉人民熱愛土地的程度之深,熱情好客的性格和他們樂觀向上的精神。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25

  到了農曆五月初五,無疑是到了我盼望已久的端午節。傳說在春秋戰國年間,屈原在楚國被楚王否認,因此楚國被攻破了,屈原十分悲痛,投江自殺了,人們為了不讓魚蝦去吃屈原的屍體,便在江中投了粽子。我們現在過端午節,更多的是吃端午粽,佩香囊,看賽龍舟。

  今年端午正逢週末,我睜開眼一骨碌爬起來就看到餐桌上剛出鍋的粽子正冒著熱氣,粽葉上附和著一層水蒸氣,水滴一滴滴地滑下來,像一顆顆晶瑩透亮的寶珠。洗漱完畢,來到餐桌旁,我剝開箬葉後,裡面的糯米反襯著光,亮晶晶的,香氣撲鼻,咬上去一口,又鹹又粘,十分可口,吃完後嘴裡還回蕩著肉粽的香氣。

  我拿來一個小布袋,又拿來了一些媽媽特意準備的中藥粉,小心翼翼地把中藥粉用棉片包住、鼓緊,塞進了小布袋中。我把布袋上一個個拉繩挑斷,隨後抽出,再用彩色的線縫住袋口,最後在香囊上套上鐵壞,把繩子卡在鐵壞上,套在脖子上,香味也就瀰漫在我身旁了。

  早飯過後,我們一家人來到南湖邊觀看龍舟賽。每條龍舟上都雕刻著五顏六色的圖案,選手們的比賽服鮮豔奪目,有的桃紅色的,有的青綠色的,有的花紫色哨聲一響,鼓聲伴著划槳聲開始追逐起來,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朝著終點劃去。划龍舟需要每位船員動作有力,節奏一致,不然速度就會慢下來。看!那艘紅色的龍舟劃暫時領先,船頭的鼓聲越來越急,在為隊員喝彩鼓勁,船員們划起來整齊有序,不慌不忙,眼看終點在望,可不知怎的,突然船頭斜了,整條船偏離了方向,被第二名迅速超上,緊跟其後的綠龍舟獲得了第一名。

  一眨眼就到了傍晚,爸爸變戲法般變出了一桌豐盛的晚餐,有黃魚、黃鱔、鹹蛋黃、黃瓜還配有黃酒,據說這也是江南端午節吃五黃”的習俗。我們一家人圍在餐桌旁吃著飯,聊著天,分外溫馨、熱鬧。

  我身邊的民俗作文 篇26

  滄海桑田,人類已進化到如今的繁榮。在這幾百年來,枯燥的地球內容漸漸豐富起來。各個國家各個城市各個小鎮遍佈著多樣性的姿態——民俗文化。

  在中國文化的幾千年歷史中,我們可以領會到民族文化特點與奇特。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存在著一種叫“年獸”的怪物,它的兇狠擾亂著平民百姓,使得大家在初一到十五那幾日出行都懷揣著一顆忐忑不安的心,為了躲避年獸的傷害,大家發現年獸特別怕火而且不敢直視紅色的東西,於是人們相繼地在家點燃火堆來驅趕它,並用對聯來象徵新一年的吉利。久而久之,鞭炮、對聯出現在中國每一年的開頭時日,稱之為“春節”。

  面對夕陽西下,屈原站在汨羅江畔長嘆世俗,感嘆國家種種衰敗:“舉世混濁兮我獨清,眾人皆醉兮我獨醒。”他望著祖國大好河山的支離破碎,仰面長嘆便縱然跳下江去,在百姓心中的忠臣為國家而死,感人肺腑。後來人們紛紛撐著小舟向汨羅江投去米團,希望江中的魚兒別傷害屈原的肉體,讓魚兒們吃飽米團即可。在中國就將這日稱為“端午節”來紀念屈原,他被我們世世代代中國人所傳唱著,由此有了端午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月圓之夜,代表著團團圓圓,大家都相聚在皎潔的明月下舉高酒杯,一同吃著月餅,同圓月一起享受其樂融融的幸福感。古代詩人們也曾在月圓之時舉杯對月,吟詩作詞,向月亮寄託情意,以此希望明月能夠幫助自己傳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聽!舉杯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沒有嬌豔的鮮花、震耳欲聾的掌聲的舞臺上各顯風姿;沒有紅地毯,沒有華麗的服飾,就這樣永無休止地表演下去,永遠不會落下帷幕。

  民俗文化猶如偌大沙灘上的珍珠,懷著一顆愛的意念去撿拾這一顆顆珍貴而又美麗的寶藏吧,它會展現無窮美感令你心曠神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