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和民俗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和民俗

  龍頭節的起源

  據傳說,“二月二”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據考證,“二月二”的習俗始於唐朝。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有詩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

  相傳在宋朝時,二月二被稱為“花朝節”,把這一天指定為百花生日。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麵條,稱為“龍鬚麵”;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實際上,“二月二龍抬頭”的形成,除了中國先民對龍的崇拜之外,更多地與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相對南方地區而言,我國北方地區乾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因此,人們祈雨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逐漸形成了“二月二,龍抬頭”的美好願望,盼望龍王爺能夠賜福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因此,對於“二月二龍抬頭”,北方地區甚於南方。

  老百姓是多麼地盼望著春天的喜雨啊!二月初二到了,天上主管雲雨的龍抬頭了,給老百姓帶來了豐收的希望。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一年的好收成、好日子就此開始。我國北方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因此,這一天被稱之為“春龍節”,又叫“春耕節”。

  二月二的習俗

  二月二,我國民間有剃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這一天在飲食上也有一定的講究,因為人們相信“龍威大發”,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吃春餅名稱“吃龍鱗”,吃麵條名曰“扶龍鬚”,吃米飯是“吃龍子”,吃餛飩為“吃龍眼”,而吃餃子則叫“吃龍耳”。這些習俗寄託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強烈願望。

  在我的濟南老家,每到二月二,最大的食宿莫過於吃“炒蠍豆”了。炒蠍豆,也稱作“炒蠍子爪”或“炒蠍子肚”。炒蠍豆,意味著炒死蠍類毒蟲以除害之意。小時候,我特愛吃母親做的炒蠍豆。有黃豆、黑豆,先泡好,再放在裝了“土”的`大鐵鍋裡翻炒。這種“土”很特殊,灰白色,乾乾的,說是叫什麼“坩子土”。大人們說,困難時期,有人吃坩子土,吃得不消化,脹肚子,還死了人呢。小夥伴互相分享自家的蠍豆,看到大夥兒嘴邊上白白的坩子土沫子,好笑極了。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坩子土炒的蠍豆再也沒有了。童年的快樂也淡去了。我後來學了地質學,這才知道,坩子土就是高嶺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