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名言警句
孔子的名言警句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下文有關孔子的警句,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1) 不學禮,無以立。(何謂禮?合乎一般的待人接物行為處世的規則的言行罷,繼以立,則非狂躁或恭卑之行為也。)
2) 禮之用,和為貴。
3) 巧言亂德。
4)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5)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6) 剛毅木訥近仁。
7)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8)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9)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10)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1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2)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13)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4)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15) 聽其言而觀其行。
16)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17)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8)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19)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20)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21)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22)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23)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24)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25) 過,則勿憚改。
26)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27)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28) 有教無類。
29)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人不可沒有志向,人生的目標尤為重要,就象是人的靈魂,活著的價值在於為了某種理想而奮鬥。)
30)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31)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2)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33)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4)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35)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以孔子之才,尚一日而三省,況於我輩乎?忠人之事,信以交友,學而時習,子何恃而立?)
36)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7)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用孔子的話解釋即為君子成人之美。促狹一點講公欲取之,必先與之。是之謂乎?)
38)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39)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40) 不學詩,無以言。
41)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42)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43)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44)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5)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46)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47) 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48)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49)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50) 孔子哲理之人生態度
51)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為人謙恭,處事忠信,仁義之所。)
52)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53)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54)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55)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56)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57)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58)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59) 賢哉,回也!
60)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善自省者德厚,德厚者待人以仁,則遠離非議之所矣!)
61)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62) 放於利而行,多怨。
63)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64)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65)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6)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67)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68)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69) 放於利而行,多怨。
70)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71)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2)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73)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74)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75)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6) )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仁且知,夫惡有不足矣哉!
77)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78)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79)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80)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忠信仁義者可行於天下。)
81) 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82) 不遷怒,不二過。(此三句意為人有過失是不可怕的',誰會沒有過失呢?但有過不改或者諱疾忌醫的態度是最不可取的,這樣的人會在以後犯同樣的錯誤,這才是令人悲哀的事。老子所謂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之謂也)
83)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
84)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85)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86)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7) 孔子論學習
88) 子路問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89)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90)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9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92)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狂暴粗野,言不及義,雖鄉鄰亦鄙之;忠信仁義,謙恭有禮,雖蠻夷之地,亦敬之。)
93)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9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95) 其使民也義。
96)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97)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98)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99) 故君子入則篤行,出則友賢,何為而無孝之名也。
100)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101)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