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心靈的名言警句

關於心靈的名言警句

  一個人自己的心靈,還有他的朋友們的感情——這是生活中最有魅力的東西。

  〔英〕王爾德:《道林·格雷的畫像》

  美麗的心靈是那種博大、開朗而又準備容納一切的心靈。

  〔法〕蒙田:《隨筆集》

  一個人最誠實最真摯地進行思考和感覺的地方,就是他的心靈。

  〔蘇〕高爾基:《抱怨》

  心靈的真正節日——那是人類感情的交融。

  〔蘇〕捷爾任斯基:《囚徒及書信》

  心,靈物也;不用則常存,小用之則小成,大用之則大成,變用之則至神。

  〔中〕唐甄:《潛書·辨儒》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心靈都是一個深不可測的大海。

  〔中〕從維熙:《斷橋》

  心靈的偉大遠比我們設想的更為常見。

  〔法〕司湯達:《愛情論》

  一個人只要他有純潔的心靈,無愁無恨,他的青春時期定可因此而延長。

  〔法〕司湯達:《紅與黑》

  唯有人的心靈才是真實的。嚴格說來,相貌不過是一種面具。真正的人在人的內部。

  〔法〕雨果:《海上勞工》

  你失掉的東西越多,你就越富有:因為心靈會創造你所缺少的東西。

  〔法〕羅曼·羅蘭:《哥拉·布勒尼翁》

  人一生的貢獻,所作所為的意義和價值,比人們的預料更多地取決於心靈的生活。

  〔法〕馬丁·杜·加爾:《蒂博一家》

  偉大的心靈會帶你到一個崇高的境界,在那裡你將發現你心靈中最美最善的部分。

  〔法〕莫洛亞:《人生五大問題·論友誼》

  在晴朗之夜,仰望星空,就會獲得一種愉快,這種愉快只有高尚的心靈才能得出來。

  〔德〕康德:《宇宙發展史概論》

  一個深廣的心靈總是把興趣的領域推廣到無數事物上去。

  〔德〕黑格爾:《美學》

  一個真正美的心靈總是有所作為而且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德〕黑格爾:《美學》

  在一切創造物中間,沒有比人的心靈更美、更好的東西了。

  〔德〕海涅:《波羅的海》

  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中〕莊周:《莊子·田子方》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

  〔中〕傅玄:《傅子·正心》

  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

  〔中〕朱熹:《詩集傳·序》

  心術不正,即事事不正。

  〔中〕薛瑄:《讀書續錄》

  心如水之源,源清則流清,心工則事正。

  〔中〕薛瑄:《讀書續錄》

  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中〕呂坤:《呻吟語·存心》

  心靈的眼睛恰似肉體眼睛那樣,能看到新的目標,對那些眼皮底下的東西反而視而不見。

  〔英〕塞繆爾·約翰生:《論未來》

  心靈是一種劇場,眾多知覺從中逐一浮現。

  〔英〕休謨:《人類悟性探析》

  心不能創造事物,心只能感知。

  〔英〕雪萊:《駁自然神論》

  心靈有它自己的理性不知道的道理。

  〔法〕帕斯卡爾:《思想錄》

  心靈反映生活,面貌反映心靈。

  〔法〕巴爾扎克:《都爾本堂的神父》

  深淵是最容易平靜的。因為深淵能夠埋葬一切。人的`心靈也是一樣。

  〔法〕雨果:《笑面人》

  心自有自己的道理,是理智所不知的。

  〔法〕馬丁·杜·加爾:《蒂博一家》

  人的心靈是不會隨著肉體而完全消滅的,總有一部分留下來永生不滅。

  〔荷〕斯賓諾莎:《倫理學》

  心靈卻非武力所能征服,但可被愛或德量所征服。

  〔荷〕斯賓諾莎:《倫理學》

  沒有受過敗壞的天真純樸,就像一塊又新又軟的寫字板,對道德和真理都很容易接受。

  〔瑞士〕裴斯泰洛齊:《裴斯泰洛齊教育文選》

  人心真是充滿矛盾的。

  〔俄〕屠格涅夫:《貴族之家》

  心,可不比蘋果:它是分割不開的。

  〔俄〕屠格涅夫:《前夜》

  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著只有他自己理解的東西。

  〔俄〕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傳》

  人的心靈是有翅膀的,會在夢中飛翔。

  〔蘇〕高爾基:《流水》

  一個人和另一個人心靈之間的壁壘是永遠也沒法破除的。

  〔印度〕泰戈爾:《沉船》

  要讓心靈和心靈相見不是一件容易事。

  〔印度〕泰戈爾:《沉船》

  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

  〔中〕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大海波濤淺,小人方寸深。

  〔中〕杜荀鶴:《唐風集·感寓》

  心冥,則無所往而不冥。

  〔中〕鄒浩:《宋元學案》

  君子之心,纖惡不容,如人眼中著不得一些塵埃。

  〔中〕夏尚樸:《夏東巖文集》

  學道之人,雖曰有心,心常在定,非同猿馬之未寧;雖曰無心,心常在慧,非同株塊之不動。

  〔中〕洪應明:《菜根譚》

  人心難測,海水難量。

  〔中〕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

  如果沒有一個清淨的心胸,人的幸福生活就將不可能。

  〔古羅馬〕盧克萊修:《物性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