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捨生取義的名人事例

關於捨生取義的名人事例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捨生取義的名人事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捨生取義 ( shě shēng qǔ yì ) 捨生:捨棄生命。指為正義而犧牲生命。 出 自先秦·孟軻《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自沉江心的“漁丈人”。

  楚國太子的老師伍奢遭費無忌陷害後,其子伍子胥為躲過追殺逃出邊境昭關,一路馬不停蹄奔向吳國,可吳國對岸的一條江河使得他只有望吳“興嘆”。就在追兵將至的緊要關頭,河中心蘆葦叢裡飄然而出著一葉扁舟的“漁丈人”,得知子胥遭遇後即渡其過河。臨別前伍子胥的一個擔心卻斷送了老人的命,上岸後子胥請求“漁丈人”千萬不要洩露自己的去處,深明大義的老人看得出子胥是個人中英傑,為消除其疑慮使其安心實現抱負,在江心自沉而亡。

  以“死”守“密”的田光。

  秦始皇以統一六國實現大統而聞名,劍客荊軻則以刺殺秦皇而出名,當然,他的出名並不僅因他的刺客身份,更主要的是他身上那股濃烈的燕趙俠風義膽,要不人們對於博浪沙刺殺秦皇的那位卻知之甚少呢?荊軻之所以能到歷史舞臺的前沿,還得歸功於一位燕國的隱士,那就是田光。對秦恨之入骨的燕太子丹將田光招為門客後,從他那得知智勇雙全的荊軻的情況,於是便讓田光安排與荊軻隱密地見面,並再三吩咐田光切不可讓第三者得知此情,田光將荊軻帶至太子宮殿回家後為守密揮刀自刎。

  不食周粟的伯益叔齊。

  伯益、叔齊是商湯時期的孤竹國國君的兩位皇子,可他們兩人倒也有趣,爭著不願當囯君,放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鸞位不坐,逃到山裡做起了隱士。周武王伐紂時,兄弟兩人倒也曾出山力勸武王切不可違了臣對君應有的“忠義”二字,未果的情況下便再度入山,武王定了天下後,兄弟二人終日以野菜為食,不食半點周粟,後餓死山中。

  義救孤兒的程嬰與公孫杵臼。

  紀鈞祥的戲曲《趙氏孤兒》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單因那精美的戲曲臺詞、跌宕的故事情節,更主要的是劇裡時時處處流淌出的“義”的光芒,儘管有時也會被陰霾所遮擋。故事講述的是曾伴著晉文公重耳在外流浪十九年之久的趙衰後代的故事。時為晉景公姐夫的趙朔(趙衰之孫),享受著祖上留下的`“福廕”和皇親的“風光”,可因景公寵臣屠岸賈的陷害不得已棄家而逃,懷有身孕的莊姬(趙朔之妻)無奈轉至母后宮中尋求庇護。莊姬暗中產得一子,為防遭不測,在家臣程嬰與公孫杵臼的幫助下,將子轉出宮外。屠賊四處搜“孤”,並要屠殺全城嬰兒。為使全城的嬰兒免遭屠岸賈的毒手,也為了確保小主子逃過劫難,程嬰以自家之子易得小主人藏於家中,並與公孫合計讓他假作營救趙家嬰兒之人帶著自家之子匿於山中,由己扮為告密之人前去告發。後屠賊終以上當,公孫與程氏嬰兒未能倖免,遂趙氏嬰兒得以儲存。待晉悼公臨政時冤情方以申雪,程嬰獻趙氏之子於朝堂後也揮劍自刎以伴公孫老友。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

  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須發皆白。他成為我國曆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賊。

  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藥時下毒,卻不慎洩露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後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名句。

  黃花岡起義時,大批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林覺民率敢死隊衝進兩廣總督衙門,與清兵浴血奮戰,中彈被俘,從容就義。喻培倫胸前掛滿一筐炸彈,衝鋒在前,彈盡力竭,後被俘,英勇犧牲。

  解放前,由於國民黨腐敗無能,經濟趨於崩潰,洋貨充斥市場。著名作家朱自清寧肯餓死也不買美國救濟粉,被稱為“表現我們民族英雄氣概的愛國知識分子”。

  戰國:屈原,看著楚國的大好河山一點點的被吞齧,看著那一群奸佞小人為了一己榮華諂媚楚王,至國家於不顧。此情何堪?他決不願同流合汙,最後在絕望之中毅然決然的投入汨羅江。我理解此時的屈原,他是帶著對楚國的無限眷戀,帶著對楚國人民無限的愛離開了這個他曾熱戀過的世界。他知道與其卑躬屈膝的活還不如轟轟烈烈的死!是的,屈原的軀體是隨著滔滔的江水流逝了,可他的浩然正氣卻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德佑元年(1275)正月,聞元軍東下,文天祥在贛州組織義軍,開赴臨安(今杭州,當時南宋的京城)。次年被任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派往元營中談判,遭扣留,押往北就。二月底,天祥與其客杜滸等十二人,夜亡入真州。復由海路南下,至福建與張世傑、陸秀夫等堅持抗元。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

  不久,為元重兵所敗,妻子兒女皆被執,將士犧牲甚眾,天祥隻身逃脫,乃退廣東繼續抗元。後因叛徒引元兵襲擊,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將張弘範迫其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以訴之。末句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次年,被押送大都,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於1283年從容就義,年僅47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