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文豪郭沫若的故事

愛國文豪郭沫若的故事

  抗日救國、考古研究、教書育人……這麼多的名詞都與一個人密切相關,他就是我國現代著名的無產階級文學家、革命家、社會活動 家郭沫若。郭老的一生可謂豐富而精彩,曲折而傳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愛國文豪郭沫若的故事,希望你們會喜歡!

  愛國文豪郭沫若的故事

  《女神》問世 將理想照進現實

  “絕代豪華富貴身,豔色嬌姿自可人。花國於今非帝制,花王名號應圖新。”這首華美的《詠牡丹》把郭沫若對祖國去舊圖新的欣喜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在辛亥革命爆發後,郭沫若第一時間用傳遞自己的心聲。

  “月兒呀!你好像把鍍金的鐮刀。你把這海上的松樹斫倒了。哦,我也被你斫倒了!白雲呀!你是不是解渴的凌冰?我怎得把你吞下喉去,解解我火一樣的焦心?”熟悉郭沫若的人可能會知道,這是他早期的詩作《新月與白雲》。這樣一首美麗的愛情詩與一位美麗的少女有關,那就是1916年與郭沫若戀愛並結合的安娜。郭沫若借月兒抒發對戀人的傾倒,對白雲傾訴為愛情的焦心,把內心的情感,無拘無束,自由地宣洩了出來。

  1919年9月的一天,《學燈》的責任編輯宗白華在看過最新的投稿後喜出望外,因為他發現了“東方未來的詩人”。這個讓他無比歡喜的詩人就是郭沫若,他禁不住盛讚道:“郭沫若的詩大膽、奔放,充滿火山爆發式的激情,深深打動了我。我認為他是一個抒情的天才,一個詩的天才。”

  新作發表後,郭沫若的詩情一發不可收拾。在課堂上、在臥室中,詩意成了與他常伴的良友,無論是課堂上寫在抄本上的一鱗半爪還是行將就寢時伏在枕上用鉛筆火速記下的點滴靈感,都充滿了郭沫若的才情。處於創作爆發期的青年,用顫抖的手書寫下強烈的'靈感衝動。之後的短短几個月時間裡,他在《學燈》上發表了數十首詩歌,其中包括《天狗》、《心燈》、《爐中煤》等名篇。從此,郭沫若的生命史,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

  “若講新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二十世紀的時代精神”。1923年,聞一多這樣讚揚郭沫若。

  而最先印證郭沫若的才情與精神的無疑是他的第一部詩集《女神》。歌頌叛逆和反抗,追求個性解放的《女神》被認為是“五四”以來第一部具有獨到特色、影響深遠的新詩集,確立了郭沫若傑出浪漫主義詩人的地位。

  將文人的筆化作護國的刀

  1923年的中國,薪酬三千日元的醫生工作意味著穩定與安逸,但郭沫若卻毅然決然地拒絕了。拒絕的背後是妻子心酸的淚水,但他不曾動搖,因為“醫生不過是醫治少數患者的肉體上的疾病。要使祖國早日覺醒,站起來鬥爭,無論如何,也必須創立新文學”。

  暴力、血腥、殺戮,1927年3月,中國的革命天空是灰暗的,郭沫若是震驚與憤怒的。在北伐革命節節勝利之時,革命陣營內部發生了令人痛心的變故:蔣介石投靠帝國主義,策劃反革命政變,先後製造了贛州和安慶慘案。

  3月31日,在南昌花園角4號,當時的二十軍黨代表朱德家中,有一個人奮筆疾書,寫成了著名的《請看今日之蔣介石》。這人就是得知蔣介石反革命行徑後憤然離開安慶,轉赴南昌的郭沫若。文章歷數蔣介石的反革命罪行之後,號召“現在凡是有革命性、有良心、忠於國家、忠於民眾的人,只有一條路,便是起來反蔣!反蔣!”文章揭露了蔣介石的真實面目,痛斥了背叛革命的國民黨右派。蔣介石看到這篇文章後咬牙切齒,勃然大怒,下令通緝郭沫若。

  戰火紛飛中的學術堅持

  1928年的上海碼頭,“大學 教授吳誠”在深情地凝望了一眼身後這塊他所深深愛著、卻不能容他的苦難大地後悄然登上了開往日本的郵船。其實這個“吳誠”並無其人,登船的正是當時被通緝的愛國詩人郭沫若,他為防止被迫害只能假借往東京考察教育的名義離開自己的祖國。

  當時的日本並不是郭沫若的樂土,他長期在警方的監視下,過著半牢籠的生活。但就在這樣長達10年的亡命生涯中郭沫若沒有放棄學術堅持。

  當時東京的“文求堂”,是一家經營古籍的書店。有段時間總有一對奇怪的“主僕”出入這裡,那就是收集資料的郭沫若和警方監視他的人,那人為了防止他逃跑自願為他拎包,看起來就像一主一僕。在“文求堂”發現《殷墟書契考釋》的郭沫若喜出望外,但索價12元的書價卻是他無法承擔的,在店主好心指點下,他來到了“東洋文庫”借閱,並一發不可收拾地讀了文庫中所有關於甲骨文和金文的著作,“對於中國古代的認識算得到了一個比較可以自信的把握”。

  就在這樣充滿艱辛與困苦的環境中,郭沫若對我國的甲骨文和青銅器銘文進行了深入的考證和分析。《甲骨文字研究》一書問世,書中他透過對甲骨文的考釋,闡述了殷代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1930年,在上海出版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更是給輿論界帶來很大震動,書供不應求,不得不再版、三版。

  不是科學家的科技大學校長

  在中國科技大學現代藝術中心東側有一個廣場,廣場中心是一個噴泉廣場,西面高高飄揚著五星紅旗,廣場北面一座銅像靜靜佇立在這裡,默默地陪伴著莘莘學子,那就是科大首任校長郭沫若的銅像。

  建國初期的新中國國防建設和尖端科學技術人才緊缺,一直掛心國家發展大事的郭沫若在1958年5月聯合部分著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由中國科學院創辦一所新型大學的建議。“決定成立這個大學”,在獲得中央書記處的首肯之後,同年9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大家見面了。在建校期間,郭沫若發揮自己的每一份能量,親自出面聯絡校舍、主持校務委員會、聘請一批科學家教學,還請來音樂家呂驥為校歌譜曲並親自作詞。

  此後,郭沫若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長達20年,其淵博的知識和深邃的教育思想為科大塑造了良好的校風。

  1980年2月25日,“郭沫若獎學金”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正式亮相,獎學金以郭沫若生前交給院黨組的15萬元稿費為專項基金,已然離我們而去的郭沫若仍然用這種方式關懷著教育。

  走出國門的和平使者 堅持創作的文學大師

  1949年4月23日,在布拉格舉行的世界擁護和平大會上,會場上一片歡騰,率中國代表團參會的郭沫若與大家互相擁抱,出現這樣激動人心的場面是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的訊息傳來,各國朋友紛紛向中國代表團祝賀。

  此後的郭沫若一直為國際和平運動到處奔走,先後率團到華沙、柏林等地參加保衛世界和平會議,並於1951年獲頒蘇聯列寧和平獎。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郭沫若更是長期擔任中國科學院院長、中國文聯主席兩職位,並曾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等諸多職務,為新中國的建設不斷貢獻力量。

  “拋兒別女,一心以國事為重”的蔡文姬與郭沫若1937年回國時別婦拋雛的感情是那樣的相通。對郭沫若來說蔡文姬這個人物與自己有著深刻的共鳴,他在她身上傾注了自己對祖國的深厚感情,把自己的體驗融化在劇作中。從《蔡文姬》到《武則天》再到《屈原賦今譯》、《管子集校》等一系列作品集,建國後的郭沫若在繁忙的政務之餘,從不曾忘記文學創作。

  1978年春,郭沫若病情惡化,同年6月12日於北京逝世。《天上的街市》帶給我們的快樂記憶猶新,但郭沫若卻永遠地離開了。回首郭沫若的一生,無數傳奇被他書寫。

  他是中國文壇上的巨匠。《女神》的才情、《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的果敢,《屈原》的厚重……他的歷史劇以戲劇的小舞臺“再現”歷史“大舞臺”。郭沫若一生留下千餘萬字的著作,他用自己的成績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是歷史潮頭上的人物。五四有他,《女神》驚豔亮相,創造社引領創作精神;南昌起義,他第一時間趕赴南昌,在白色恐怖中與大家一同戰鬥;盧溝橋事變後,他別婦拋雛、毀家紓難,隻身回國參加抗戰;他不懼國民黨暗殺,與李公樸一起經歷“校場口慘案”;新中國成立時,他是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為建設新中國而不斷奮戰……

  精於創作、以文衛國的郭老值得我們永遠懷念。

最近訪問